何無奇

何無奇

何無奇:(1926~1968)男,浙江省諸暨人。民族音樂家,中共黨員。曾任上海民族樂團副團長,支部書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無奇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浙江省諸暨
  • 出生日期:1926
  • 逝世日期:1968
  • 職業:民族音樂家
人物生涯,

人物生涯

早年畢業於浙江省立湘湖師範學校音樂指揮專業,民國 35年(1946年)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藝術教育系。1949年上海解放後,當年11月被推薦到市軍管會文藝處工作,1951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52年開始籌建上海民族樂隊,1957年更名為上海民族樂團,之後任上海民族樂團副團長,支部書記,後又兼任樂團指揮。
在他主持民族樂團工作的10年中,堅持貫徹黨的文藝方針,團結全團同志,繼承發揚祖國民族音樂優秀傳統,借鑑西洋音樂的精華,為振興中國民族音樂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建團之初,民族樂團陣容不整,聲部不齊,缺門較多,何無奇充分發動民眾,廣泛發現吸收人才,樂團業務人員從 1957年32人發展到1960年的60人,為擴大民族音樂影響,積極開展民眾文藝普及工作,從1959~1960年一年間,樂團先後辦了9期業餘民族音樂學校,共培養了383名民樂民歌演奏、演唱積極分子。他多次安排業務人員到江蘇、安徽、山東、河南等地深入民眾,到民間去採風學習。為準備向國慶十周年獻禮節目,又抽調有關人員到浙江舟山體驗生活,創作出《東海漁歌》,樂曲公演後,受到各界的好評。至今在香港、新加坡等地仍然膾炙人口。
10年中,何無奇帶領全團,加工整理的樂曲有《將軍令》、《月兒高》、《瀟湘水雲》等,改編創作曲目有《東海漁歌》、《今昔》、《快樂的日子》、《祖國之春》、《山村變了樣》等。他還勇敢嘗試,組織演奏人員對外國民族樂曲深入研究,進行加工再創作,1962年成功地推出一台由他指揮的豐富多彩的反映亞、非、拉各族人民生活的民樂音樂會,其中有阿爾及利亞、加納、巴西、阿富汗敘利亞蘇丹、印度、印尼以及蒙古等國的樂曲,在北京演出期間,由外交部安排在民族宮舉辦了招待拉美國家外賓和各國駐華使節的亞非拉音樂會。會後胡喬木接見全團人員時說:你們的“方向是對的,路子是寬的”,“必須進一步發展”。詩人袁水拍連看了兩場演出後,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繼承、吸收、革新、創造》一文,高度評價了上海民族樂團的創舉。
他兼任樂團指揮後邊乾邊學,認真鑽研指揮藝術,在樂隊編制和樂器的改革方面也花費了很多心血。“文化大革命”中他身心都受到嚴重摧殘,不幸在1968年7月19日被迫害致死。1979年,得到平反昭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