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麗

何慧麗

何慧麗,女,1972年生,河南三門峽靈寶市焦村鎮人,三農問題研究者、新農村建設實踐者。 武漢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分配至中國農業大學,工作期間又到北京大學讀社會學博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慧麗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南三門峽靈寶市焦村鎮
  • 出生日期:1972年
  • 畢業院校: 武漢大學
人物簡介,人物簡歷,研究方向,教學領域,課題項目,論文著作,媒體採訪,主要榮譽,相關新聞,

人物簡介

何慧麗力倡“用行動作學問”,比如採用社會學干預方法,參與政府主導下的農民合作自助過程,以及城鄉互助合作制度的創新過程。其研究成果既有深厚的中國本土特色,又有一定的全球視野。
何慧麗何慧麗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掛職任中共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

人物簡歷

●2005.1至今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
何慧麗何慧麗
●1997.7-2004.12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社會學系助教、講師
●2008.12.8-14 香港城市大學亞洲及國際學系訪問學者( Research scholar from China,a research project on “Rural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An Participatory Model”)
●2008.9至今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農林經濟管理博士後
●2006.9.3-25 美國 “國際訪問者計畫”項目參與者(The three-week visiting scholar grant offered by the Government of United States )
●2007.11至今 河南省蘭考縣縣委常委(掛職)
●2005.11-2007.10 河南省開封市禹王台區副區長(掛職)
●2003.8-2005.10 河南省蘭考縣副縣長(掛職)
●2007年7月,獲法學博士;專業方向:城鄉社會學;博士論文題目:《農民合作的結構與過程——L縣農民合作的社會學干預研究》;論文指導教授:馬戎;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大學

研究方向

農村社會學、農民合作與城鄉合作、縣級治理與鄉村建設

教學領域

社會學概論、農村社會學、經濟社會學、中國社會學名著導讀

課題項目

主持課題:
當代中國的農民合作與鄉村改良,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09JS60
後稅費時代的縣鄉關係與鄉村治理問題,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2008年度“中國深度研究”跨學科學術工作坊項目,項目編號:IAS-FudanXSGZF08004.
參與課題項目(部分):
新農村建設的目標、重點和政策建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項目編號:06AJY003

論文著作

何慧麗,2010,“留守群體 留守學術——兼評葉敬忠等著《阡陌獨舞》、《靜寞夕陽》、《別樣童年》”,《開放時代》,第7期
何慧麗 趙曉峰 魏程林,2010,“後稅費時代的縣鄉關係與鄉村治理問題”,載《中國社會科學輯刊》(夏季卷),鄧正來主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胡躍高 何慧麗,2010,“蘭考縣農民合作經濟發展調查報告”,《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
何慧麗,2010,“蘭考試驗:外部力量、農民精英和當地政府結合增強農民發展合作社的主體意識”,載《中國新農村建設報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何慧麗等,2009,“城鄉連結與農民合作”,《開放時代》,第9期
何慧麗,2009,“低碳鄉建的原理與試驗”,《綠葉》,第11期
何慧麗,2009,“小農困境的突破和‘平湖經驗’的機制創新”,《中國合作經濟》,第10期
何慧麗,2008,“鄉級農民生產合作聯社的使命及其可持續發展”,《調研世界》,第11期
何慧麗,2008,“百年鄉戀的歷史背景與人生抉擇”,《中國合作經濟》,第10期
何慧麗,2008,“我在蘭考的鄉村建設實驗”,“李村老年人協會:農村社群文化行動的表達”,“人民藝術源於勞動實踐”,載《鄉土中國與文化研究》,薛毅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何慧麗,2008,“農民合作社研究(下)——農民的經濟合作與文化合作”,載《中國農民問題研究報告》,朱啟臻主編,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何慧麗 溫鐵軍,2008,“新農村建設在村莊層面上是農民全方位的合作”,《農村.農業.農民》(B版),第1期
溫鐵軍 何慧麗 周立等, 2007,“健康農業 文明消費 公平貿易 城鄉和諧——關於城鄉互助合作社的對話與爭鋒”,《中國合作經濟》,第10期
He Huili, 2007,Experiments of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in Lankao,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Summer.
何慧麗,2007,“農民合作統購的經驗”,《貴州社會科學》,第6期
何慧麗,2007,“農民合作的結構性力量之形成”,《學習與探索》,第3期
何慧麗,2007,“農民合作統銷與村莊經濟人之間的衝突和調適”,《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
何慧麗,2007,“美國合作社印象(上)”,《中國合作經濟》,第3期
何慧麗,2007,“美國合作社印象(下)”,《中國合作經濟》,第4期
何慧麗,2007, “探索‘文化本位’的新農村建設”,載《三農中國》,賀雪峰主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第2期
王勇 何慧麗 姜柏林等,2006,“重塑農業合作社”,《中國供銷商情》,第5期
何慧麗,2006年,“蘭考鄉村紀事”,《決策》, 第5期
何慧麗,2006,“通向農民合作的實踐歷程”,載《三農中國》,賀雪峰主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何慧麗 溫鐵軍,2006,“著眼點在農民,著力點在村社——蘭考新農村建設試驗的具體經驗”,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理論與實踐》,2006,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何慧麗,2006,“農村社群文化組織的發育與新農村建設”,載《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瞿振元 李小雲 王秀清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何慧麗,2005,“回歸中國,回歸農民——評《中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研究》(溫鐵軍著)”,《讀書》,第5期
何慧麗,2005,“新鄉村建設試驗在蘭考”,《開放時代》,第6期
何慧麗,2005,“唱響新鄉村”,載《三農中國》,賀雪峰主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第1期
何慧麗,2004,“印度卡邦的鄉村建設——知識分子對改善鄉村狀況的作用”,載《三農中國》,賀雪峰主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第2期
張興傑主編 何慧麗副主編,2004,《現代社會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何慧麗,2003,“政府作為經濟主體”,載《視界》,李陀主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第12輯
何慧麗,2003,“另類的聲音,另類的路——評《新鄉土中國》(賀雪峰著)”,《讀書》,第8期
何慧麗,2003,“尷尬的農業現代化”,《中國改革》(農村版), 第6期
何慧麗,2003,“城市化發展道路的選擇”,《小城鎮建設》,第3期
何慧麗,2003,“農民增收的兩大制約因素”,載《三農中國》,賀雪峰主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第1期
何慧麗,2001,“如何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的弊端——對法國有關政策的思考”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
何慧麗,2001, “當前我國的‘人口倒流’”,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
何慧麗,2000,“關於農民現代特質的探討”,《小城鎮建設》 ,第3期
何慧麗,2000,“是農村城市化,還是城鄉一體化?”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期
何慧麗,1999,“教與學:合作式互動關係”,《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
對何慧麗的採訪(期刊部分):
賈麗君,2008,“何慧麗——行動中的研究者”,《中國合作經濟》,第9期
石破,2008,“何慧麗:走‘野路子’的鄉建派”,《南風窗》,第8期
此文同時載在《決策探索》(上半月)雜誌(2008年17期)
曹暉,2009,“農民合作黨政必須主導——何慧麗訪談錄”,《中國老區建設》,第9期。
瑪雅,2007,“探索‘文化本位’的新農村建設——訪社會學者何慧麗”《決策與信息(上半月)》, 第9期 ,此文被收錄在《戰略高度——中國思想界訪談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版)一書
黎光壽,2006,“‘教授賣大米’的城鄉互助理想——中國農大副教授何慧麗的鄉土實踐,《新華社每日電訊》,4月29日,此文同時載於同年《農村經濟與科技》 第8期
賀海峰,2005, “何慧麗和蘭考鄉村建設實驗”,《決策》,第11期

媒體採訪

CCTV-10《人物》欄目:中國現代鄉村建設的實踐者何慧麗(2006年5月16日)
其他的還有CCTV新聞頻道《社會記錄》欄目(2006年2月15日)、新聞頻道《央視論壇》欄目(2006年4月14日)、CCTV-2《財富故事會》欄目(2006年7月25日)、鳳凰衛視《社會能見度》欄目(2006年10月19日)等等,均專題大幅報導。

主要榮譽

農村社會學,主要參與者之一,獲2010年國家級精品課程
第五屆南方農村報·中國農村發展論壇,2009年“十大農村治理創新人物”
“依託試驗區的試驗基地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主要參與者之一,獲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高等教育)一等獎

相關新聞

蘭考縣副縣長何慧麗街頭推銷蘭考農民“快樂”豬肉
核心提示:一個農民用自然生態飼養法經過9個多月餵養的豬,屠宰後價格竟高達每公斤40元,雖然價格是平常的近2倍,可屠宰過的8頭豬肉還是被市民搶購一空。而此次伴隨他的還有該縣副縣長和村支書。他的解釋是:通過這件事是想讓市民吃上放心肉,讓飼養戶的收益得到增長。
當年的“賣米教授”如今走上街頭賣起了豬肉當年的“賣米教授”如今走上街頭賣起了豬肉
2010年2月7日上午10時30分,鄭州飄著雪花。輕輕盈盈的小雪中,在鄭州某居民小區,8頭前天剛剛屠殺過的新鮮豬肉擺在一輛架子車上正在出售。旁邊是一大盆熱騰騰的紅燒肉供人免費品嘗,還有農民腰鼓隊敲起歡快的鼓點助興。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外,有一個人被省會十幾家新聞媒體團團圍住了成為了被採訪的熱點人物,他就是蘭考縣南馬莊農民合作聯社的社員付玉平。此次他是來鄭州推銷自己用自然生態飼養法餵養的8頭屠宰過的生豬肉。
副縣長何慧麗現場幫助吆喝賣豬肉
中午10時30分,付玉平的賣肉攤一擺,立刻有居民過來詢問價格。付玉平說,無公害豬肉每公斤40元,是目前市場上豬肉零售價格的近兩倍。付玉平一邊忙著應付媒體記者的採訪,還要給不斷前來詢問的市民介紹他的養豬經過,一時不知所措。這時候蘭考縣副縣長何慧麗手拿擴音器來到擺放豬肉的架子車前,招呼市民買豬肉。
談起價格怎么會這樣高,付玉平的解釋是,他賣的無公害豬肉價格高,是因為飼養成本高。“首先這種豬的飼養時間長,是普通豬的3倍。一般用飼料飼養的豬3個月就能長到100公斤,而通過自然飼養的豬長到100公斤需要9個多月的時間。另外,這種用自然飼養的豬餵的飼料是花生、玉米、胡蘿蔔、大白菜等糧食蔬菜,餵養成本高,價格也會高一些。
這樣高的價格,市民能否接受?“購買無公害豬肉是一種差異性消費。我們沒有辦法讓所有市民都買,但是和部分用添加劑餵養出來的豬相比,無公害豬肉肯定有自己的市場和銷路。對現在的人來講,健康是最重要的。”何慧麗說,“粗略算了一下,養一頭豬的成本大概是1500元,按照平均利潤率,得在1500元乘以140%的價格,農民才可以有信心和動力堅持這樣的養法。每公斤40元的價格確實不貴,一來這是省去了流通環節的價錢,二來這是健康的。”
一位市民王女士在品嘗了一口紅燒肉後,連連點頭。她說,雖然無公害豬肉價格高,她還是願意買的:“口感比一般的豬肉好,吃起來又健康,我當然願意花錢給全家買健康了,也不願意吃壞身子再去花醫藥費,那樣就划不來了。”
我養的豬是快樂的豬
說起養豬的經驗,付玉平可謂是有一肚子的養豬經驗。
付玉平說,他養了17年的豬,以前他養的豬也是用飼料添加劑餵大的。直到2009年春節,他在鄭州的一個親戚對他說“現在的食物都不敢吃了”,這引起了他的反思。
那時起,付玉平下定決心,按照最自然的方法飼養無公害豬。2009年農曆四月,付玉平家裡的母豬產下10頭小土雜豬,付玉平從這10頭小豬開始了自己的實踐。在飼養過程中,付玉平遵循的原則是——尊重豬的自然生長規律。他讓豬經常接觸土壤,為它們準備多樣性的適口飼料,如野菜、植物根莖等,不投餵任何違背豬的自然生長的任何添加劑。
而且在飼養過程中,付玉平還十分注意豬的情趣培養,沒事的時候對豬說說話、撓撓癢,偶爾也會抱抱它們,讓豬能夠快樂生長。
“每當我到豬圈裡給它們餵食時,它們就會圍到我身邊,蹭蹭我、舔舔我,無形中和它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付玉平說,“我知道它們很快樂,而它們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
2010年1月,付玉平餵養的10頭土雜豬終於長成。如果按照普通豬肉市場價格出售,無疑會虧本。這時,身為副縣長的何慧麗站出來幫忙。
提起何慧麗,許多人都知道她曾帶農民到北京賣大米。她是蘭考縣委常委、副縣長,又是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後。2005年,南馬莊700噸無公害大米備受市場冷落;同年12月,何慧麗將大米帶到北京叫賣,引得國內一片譁然,無公害大米終於成功銷售。如今看到付玉平的情況,何慧麗挑起這個擔子,帶著付玉平一起來鄭州賣無公害豬肉。
在現場還有12位市民與付玉平簽訂了訂購意向書,提前收購付玉平明年的“快樂豬”。“這充分說明‘健康豬’在市民中還是有市場的,畢竟我們來之前也未在小區做過任何宣傳,否則銷量會更大。”何慧麗說。
對於當天的銷售情況,付玉平充滿信心地笑著說:“通過今天的銷售,增加了我下一步擴大飼養規模的信心,下一步我決心用同樣的方法再飼養20頭。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實踐,能讓更多的城裡人認可我們的綠色產品。”
探索建立城鄉互動的消費模式
何慧麗出生於河南省西部的靈寶農村,對於農村的生活比較熟悉。
“我對城鄉都很熟悉,覺得很有必要實現城鄉互動,但原來嘗試的北京與蘭考實現城鄉互動,發現實現的可能性很小,城市畢竟有著一定的輻射範圍,搞城鄉互動最好在城市半日生活圈內進行。”何慧麗稱,所以最近幾年一直想把鄭州和蘭考的城鄉互動做起來。
按照何慧麗的話說,2月7日賣豬肉的主要目的不是賣多少斤豬肉,而是在探索城鄉互助與合作消費,並建立一種能夠長期實現城鄉互動的模式。
對於建立城鄉互助與合作消費,何慧麗早就於2008年開始了嘗試,當年的1月8日,鄭州的一些退休老幹部來到了蘭考縣南馬莊。中午,幾十個人為了品嘗這裡的無公害大米竟然搶起了碗, 那天的活動主題是“鄭州——蘭考城鄉互動聯誼會”。
“這裡的東西都是好東西。可以買點回去吃,親眼見到了才放心。”在當天活動結束後,大家都有同樣的體會。
而這些正是何慧麗最想得到的,也是她的真正目的。
在何慧麗的計畫中,做好城鄉互動工作,鄭州市民有責任。“如果南馬莊距離鄭州較遠的話,我們可以選擇距離鄭州較近的中牟。”在何慧麗的心裡,她的構想並沒有局限在蘭考一個地方。如果這種模式完善了,她可以將蘭考的成功模式進行有效複製。
為了實現計畫,2008年1月7日,何慧麗還曾向鄭州市農業局尋求支持,希望能在鄭州找10個社區,跟蘭考農村建立城鄉互助聯誼關係,中牟農村也在考慮之列。何慧麗所規劃的方案是,在鄭州能輻射到的農村間建立合作社,使鄭州與周邊農村良性互動,市民直接享受到有機耕作帶來的綠色生態食品。
1月25日晚上,她還高興地告訴記者,2月7日河南城鄉互助合作社也將同時成立,這一組織將吸收北京國仁城鄉互助合作社的經驗,同時還有個構想,“在鄭州建立一個無公害食品展示、銷售的平台,並定期請專家講食品健康知識,讓無公害、有機食品等觀念深入到市民腦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