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寧

何志寧,副教授,博士,著名社會學家何肇發之子。

1965年3月18日生於廣州,

1987年本科畢業於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

1990年碩士畢業於廣州中山大學研究生院社會學系。

2007年博士畢業於德國科隆大學經濟社會學院社會學系。

2008年至今在南京東南大學人文學院社會學系任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志寧
  • 出生地:廣州
  • 出生日期:1965年3月18日
  • 職業:副教授,博士
簡介何志寧,個人經歷,科研成果,語錄,

簡介何志寧

何志寧是一個很有個性的學者,曾經在中大擊劍隊,常去的三個地方是圖書館體育場和宿舍。他喜歡和同學們一起,但是他們卻不喜歡跟風。
德國的留學日子,使他改變了很多,學到了很多,特別是在思維方式上。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和一絲不苟的學術風格,使他在東南大學也小有名氣。他很有志向,希望振興社會學,提高社會學的地位和影響力。

個人經歷

1. 1976年 至1983年, 就讀於廣州市第六中學高中部。
2. 1983年 至1987年,就讀於廣州市中山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
文學學士。在學期間任班級團支部書記。
3. 1987年至1990年就讀於廣州中山大學研究生院社會學系,碩士畢業,法學碩士。
4. 1987年 至1990年在中大研究生院社會學系的學習和工作
(1)1988年春,在海南島作海南建省前的實地社會調查。
(2)1988年夏,赴東北黑龍江漠河及大興安嶺林區作森林火災後災區社區重建調查。寫有一有關災區重建的調查報告。
(3)1988年夏,隨加拿大溫哥華不列顛維多利亞大學溫婉芳教授到廣東省江門縣作人類學方向的農村調查。
(4)協助香港理工大學在廣州進行老齡人群體的社會調查。
(5)參與廣東省政府有關珠江三角洲的發展研究規劃,率領中大社會學系本科生赴廣東中山市進行社會調查,著有《中山市城鎮功能體系分析》的論文,收入社會學系珠三角研究論文集。
(6)參加由法國里昂大學工業社會學研究所組織的廣州捷運的科研項目,主題是有關非工業化社區對新技術的適應力。
(7)參與日本關西大學萬成博教授和中大社會學系丘海雄教授對廣州重型機器廠和中法合資標緻汽車廠工人勞動價值觀的社會調查。
(8)1990年,完成社會學碩士論文答辯,指導教師丘海雄教授。
5. 1991年4月至1993年8月 在德國科隆大學德語班學習德語。
6. 1993年10月開始在德國科隆大學經濟社會學院社會學系學習,博士生。
7. 1993年至2007年在德國科隆大學社會學系的學習和工作
(1)在大學裡參加過以下科研項目:“關於社會不平等的感知”,“生平與履歷分析”,“德國黨派選舉與選民”,“科隆啤酒市場調查”。
(2)論文“一個發展社會學的理論”發表於《社會學研究》(CSSCI),1994年第6期,總第54期。
(3)1995年秋參加德國教育部屬下的“東西講座”為期一周的學術討論活動。主題是:“21世紀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
(4)在德國參加過以下工作實踐:科隆博覽會的兼職中德文翻譯,德國卡爾.杜伊斯堡中心(CDC)職員,德國波恩華僑中文學校教師。
(5)1995年夏赴美國旅行,參觀了愛荷華大學、哈佛大學、UCLA大學、史丹福大學、匹茲堡大學、芝加哥大學、俄亥俄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等大學。並參加了當年的美國社會學年會。
(6)1996年夏,參加由廣東省計畫委員會組織的專家考察隊,赴粵西(湛江,陽江,茂名,電白一線)進行為期11天的社會經濟調查研究。撰寫了約4萬字的調查報告《為了粵西的崛起》。
(7)於1996年夏,在廣州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和德語系開設了兩次講座:“統一後的德國社會”和“發展社會學的一個個案研究--粵西的經濟社會發展”。
(8)1997年7月在德國科隆參加國際社會學年會(IIS)。
(9)1997年夏,受“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之邀,陪同德國科隆大學社會學系原系主任,前科隆大學社會學檔案所所長,科隆套用社會學研究所創建人E.k.Scheuch教授在北京、哈爾濱和廣州等地作學術訪問,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德語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德語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和中國現代國際問題研究所,以及哈爾濱工業大學社會科學部、廣州中山大學社會學系、人類學系和廣東省社會科學院作了一系列學術演講和學術訪問。
(10)2002年2月,在科隆德國對外廣播電台“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做實習記者。
(11)2002年2月,在中山大學珠海校區,為社會學系本科生上課,題目是“社會學的中國意義”。
(12)2002年11月至2003年8月,在德國科隆的一華資企業T&T Telekom和華人報社《新天地》工作。
(13)2004年3月開始至2006年1月,在科隆中文學校任教。
(14)2004年5月開始,受聘於科隆PIMCEMS(PIM and CEMS Student and Alumni Club Cologne e.V.)國際學生俱樂部,任大學生漢語培訓課程的中文老師。
(15)2004年7月在北京參加國際社會學年會(IIS)。
(16)2004年9月,在導師J.Friedrichs教授的指導下,參與科隆大學社會學系在科隆遠郊Euschkirch鎮的社會調研工作。
(17)從2005年10月至12月,在科隆的歐洲學院教授中文課。
(18)從2006年10月起,在波恩Steinke-Institut任中文老師。
8. 2007年7月博士論文答辯,指導教師Juergen.Friedrichs教授和E.K.Scheuch教授(✟)。11月獲德國科隆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
9. 2008年3月回國後在東南大學人文學院社會學系工作

科研成果

1.科研立項
(1)2008年,獲南京市江寧區人民政府產學研辦公室的資助立項。完成《江寧區政府處理公共危機的績效評估研究》,編入《江寧區人民政府2008年政策諮詢研究課題成果彙編》。
資金1萬元。2009年結項。
(2)《華人族群及與德國社會的整合》獲東南大學出版基金2萬元獎勵和人文學院985項目2萬元資助,並於2012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3)2010年,獲教育部2010年度哲學社會科學一般規劃項目立項,課題為:城市文化產業園的社會與經濟功能。
項目編號:10YJA840009。資金9萬元。2015年內結項。
(4)2011年,獲蘇州市社科聯社科基金立項,課題為:蘇州文化產業園的社會與經濟功能研究。
項目編號:11-D-49。資金5千元。2012年結項。
(5)2015年,獲2015年度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立項,課題為:新型城鎮化下“後世界工廠時代”舊產城的社會再造研究。
項目編號:15BSH068。資金20萬元。在研。
(6)2015年,獲“北京人文線上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全國10人圖書全額資助出版立項,專著名稱為:《自然災害社會學:理論與視角》,由中國言實出版社於2015年內出版。
2.論文
(1)一個發展社會學的理論,《社會學研究》(CSSCI),1994年第6期,總第54期。
(2)2010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上海科學院合辦的國際會議上發表題為“城市文化產業的正功能與負功能”的論文,論文被收入聯合國研究報告文獻集(網路版),在國外相關領域學者中獲好評。
(3)2010年5月,論文“文化造市:城市發展的另一條道路”收錄於蘇州《第四屆海峽兩岸中華文化發展論壇論文彙編》。該文獲大會特別嘉獎。
(4)2010年12月,完成由華盛頓大學出版、Paul Lukez教授和鮑莉副教授主編的關於城市規劃的專著《Transforming The Mid-Polis》一書第9章 “Social and Economic Impacts and Opportunities”的撰寫工作,獲美國同行好評。
(5)城市文化產業園的社會功能及問題反思—台中和南京的比較研究,《東嶽論叢》(CSSCI),2012年第9期。
(6)“城市失用地”的概念、類型及其社會阻隔效應,《南京社會科學》(CSSCI),2013年第4期。
(7)以城市建設敘事看城市消費文化的整合與對立—以蘇州古城為例。(第一作者:曹競文,第二作者:何志寧),《城市社會學輯刊》(主編:張寶義),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

語錄

“正是因為我父親在中大工作過,所以我才離開中大,否則我會被束縛住手腳。我是一個會因為工作而不惜一切代價的人。”
“我覺得一個系強不等於自己強。我還是那句話,要作開拓性的工作,而不是坐享其成。所以我寧願來東大,而不留在中大。而且,江南的文化要深厚得多!”
“要在東大建設出中國最好的社會學系,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
“如果你不來,我就點你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