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學森

何學森

何學森

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教育學會書法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企業文化促進會國粹智庫專家,首都優秀中青年文藝人才,北京書法家協會理事,北京美術家協會會員,首都師範大學青年燕京學者。

1969年出生於江蘇泰興。

1987年-1991年,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本科學習。

1991-1993年,江蘇省泰興市馬甸中學生物教師。

1993-1996年,1998年-2001年,首都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導師歐陽中石教授。

1996年—2018年,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擔任新聞學碩士研究生導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研究生導師;2005年,公派出國一年,赴韓國HANBAT國立大學中文系任交換教授,同期擔任韓國圓光大學書法系講座教授;2011年開始兼任本校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課任教師,2013年開始兼任書法院碩士研究生導師;2018年秋學期調入書法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學森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泰興
  • 出生日期:1969年
  • 職業:教授,博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
  • 代表作品:《書法五千年》《書法文化教程》《書法學概要》《行書津梁》
  • 性別:男
何學森教授在文學、藝術學兩個學科門類,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美術學三個一級學科擔任了研究生導師,已經培養三十多名碩士研究生完成學業、獲得學位。
何學森何學森
何學森教授是一位學者型書法家。他出版了《學森翰墨:何學森書法作品集》,民革中央畫院、北京市文聯、首都師範大學在全國政協禮堂聯合舉辦了“學森翰墨——何學森書法展”,歐陽中石先生題寫展標並親臨揭幕。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舉辦了“目擊道存——何學森教授悉尼書法展”,沈鵬先生題寫展標。《人民日報》、CCTV書畫頻道、中國教育電視台、澳洲中文電視台、《中國書法》雜誌等眾多媒體作了報導。
《光明日報》發表了《書家身手,學者心懷》為題的評論文章,《書畫世界》發表了《立象盡意,即色游玄》的專題訪談,高度評價何學森教授在書法創作和書法研究方面的成就。中國書法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陳洪武評價說:“何學森先生師從歐陽中石先生,他的書法繼承了歐陽先生的一些用筆的特質以及他的書法理念。由此拓展開來,他進一步地上追宋人的米芾、黃庭堅、蘇東坡,並且努力地來用宋人的氣格、氣韻,來尋求屬於自己的審美理想。我們從何學森的書法作品來看,正如他的為人一樣,那么從容、優遊,而且灑脫;他的用筆乾淨、利落,同時又講究風采,透出文人的一種氣息。更為可貴的是,何學森先生還創作了一批古典詩詞。他的古典詩詞追求古風,韻致獨特,不僅僅講究遣詞造句,而且還講究平仄格律,在這一方面可以說為我們做出了表率。而且他以書法把自己的詩詞創作出來,進一步延伸到書法作品的內涵。我們通過這些作品,能夠感受到何學森先生精神境界的高遠和悠長。”
何學森教授獨立承擔了文化部項目“文化學視野的中國大書法史研究”(13DF36)、教育部項目“行書史論”(14JHQ038),另外還參與了北京市教委項目、教育部語用司項目。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書法》等發表學術論文論文近30篇。獨立完成《書法文化》《書法學概要》《行書津梁》等7部著作,《書法五千年》獲第九屆北方十一省市文藝出版社優秀圖書獎,《書法學概要》獲首都師範大學優秀教材獎,《書法文化教程》獲2008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獎。合著《書法與中國文化》獲第七屆北京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參編《新編書法教程》獲2008年國家級高等教育優秀教材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獨立編寫的《書法文化》成為教育部和中國文聯共同主辦,中國教育學會、中國書法家協會、教育書畫協會聯合承辦的“翰墨薪傳?全國中國小書法教師培訓項目”的指定專用教材。
何學森教授的研究超越了既往書法學理論研究的材料局限,從經學和史學等範疇的典籍中鉤沉材料,挖掘其書法學意義,同時也對古代書法理論中隱含的、可以凝練為巨觀文化理論框架的內容做出了挖掘,以此為基礎更加全面深入地解析書法史,對於相關問題的理解更加準確、細膩、精微、豐滿。
何學森教授的主要觀點是:
中國書法觀念發源於《易經》的“立象盡意”基本思路,遵循著“詞翰相須”的基本準則。“天道”和“人道”是中國書法的重要追求,書法理論的相關內容可以概括為“書者像也”“書者如也”這樣兩種表述,二者具有統一性,也有鮮明的區別。在書法理論和書法創作史上,這兩種追求水乳交融,但是總體趨勢上存在著由“天道”轉而偏重“人道”的傾向,這種轉化的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是魏晉和唐代。這種轉化與文化下移現象、天人關係的哲學流派以及文論、畫論、樂論的相關理論有密切關係,在書法實踐上體現為主流書體、書寫節奏、書法格調的變化。只有實現了審美主體的主動參與,才意味著藝術創造最終環節的真正完成。對書法作品作出被動閱讀的欣賞方式只是一種膚淺的審美領略,只能獲得有限的、短暫的審美愉悅。優秀書法作品的獨特魅力在於,它能夠引導接受者進行主動積極的欣賞。欣賞者充分調動自己的審美經驗和文化素養,馳騁自由想像,對書法作品的審美境界加以體驗、補充甚至改造、聯想、比附、寄託,進行一種審美再創作。蘇軾書論兩次稱引“竊斧”典故,對書法鑑賞活動中審美主體關於創作主體的先入之見作出一定反思。其說淺顯,且語焉不詳,但卻有很強的思辨張力。“書法”之涵蓋,歷來的確是多層次、多向度的,不可一概而論。在書法鑑賞中,“竊斧”、“舉燭”等不同程度的誤會情況都有可能存在,也不能因此就否定書法的表達和理解之神奇效果。“竊斧”說可以引發我們甄別書法審美中的主觀性和主動性,在與“書”相結合的基礎上對“鑒”作出更多的思考。五代十國書法不是一個可以獨立的單元,而是晚唐書法的一個自然延續,並不是斷崖直落、風箏斷線。總體上說來五代書法仍然可謂是“斯文未墜”。宋人的五代書法的褒貶不是從現實角度,而是從價值的角度。出於特定的文化心態,對五代十國總體歷史狀況作出不乏主觀的反思與期許。出於對武夫當道的鄙夷、對五代地位的貶損,宋人往往把五代書法簡單歸結為“凋敝”二字。宋人一方面貶低五代書法,另一方面誇飾楊凝式書法,兩者是相關聯的,都是一種清醒的刻意。其目的是為了開拓宋代書法的新意,並且希望通過楊凝式的橋樑作用,將書法史合理貫通起來,使宋代新風由此能夠歸入書法的“道統”。這種兩極褒貶客觀上是矛盾的,主觀卻又是統一的。正是在這種理念的推動下,書法風格由晉唐時期的含蓄、精謹轉向宋代的顯露、直白。我們只有對五代十國書法發展狀況認真地進行“考察原始”的工作,才能切實認識宋人的邏輯運思。唐代書法潮流時尚在大一統前提下從政治文化中心向周圍輻射,五代書法改變了這樣的傳播格局,是淆亂無序的,也是多元並存的。它將一個舊的秩序打破,為宋人改弦更張提供了必要性的理由,也為書法新秩序的主脈啟示了種種可能。
何學森教授的研究對於書法原理的基本理論進行了開拓,充分闡釋了《易經》“立象盡意”的思路對於書法的影響,揭示了《易經》的“設卦”、“繫辭”這兩個基本元素與書法形式構成的關聯。將蘇軾等人書法理論中關於書法鑑賞的不同段落組合為一體進行分析,以現代學術的科學思路和嚴密邏輯進行連綴、闡釋、補充,將其猶疑不決、閃爍其詞的理論靈光充分發揚出來。論文對於相關研究著述中將黃庭堅書法理論中“知音必破”以訛傳訛的問題作出了糾正。
何學森教授的研究重視甄別書法審美活動中的主觀性和主動性因素,對書法鑑賞活動中審美主體“前理解”機制對於創作主體的先入之見作出一定反思。對古代書法理論中隱含的、可以凝練為巨觀文化理論框架的內容做出了挖掘,以現代學術的科學思路和嚴密邏輯進行連綴、補充、彌縫、發揚,以此為基礎更加全面深入地解析書法史,客觀、合理地以“文化的合力”解釋“大書法史”格局的成因和趨勢,建構了一個科學合理的研究範式。
對於何學森老師的學術成果,北京大學東方學系陳玉龍教授評價說:“作者蒐羅甚豐,探索甚勤……,新義迭出,頗多真知灼見。提綱挈領,得其大要;闡精發微,切中肯綮,顯示了深厚的功力和造詣。獨出機杼,發前人所未發。”中央音樂學院文史教研室主任方承國教授認為“在選題、分析資料、行文等各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書法學領域的傳統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超越了該學科既往的研究高度和系統性程度,它對於把握今後書壇的走勢乃至具體到技法實踐都具有較高的指引價值。”
何學森教授對中國書法的發展以及書法學科建設進行了創新性構想和戰略性思考。他發表論文《中國書法與文明和合》《中國書法與人類未來》,從比較文化的視角思考中國書法在人類未來、文明和合中肩負的時代使命。他的論文《書法高等教育的學科定位與專業建設》《書法基礎教育理論原則與實施要領》提出:應恰如其分地安排好書法在高等教育學科學科目錄中的門類歸屬和序列位置,書寫是書法的基礎元素,因此把書法歸入藝術學門類有其現實合理性;而從學理邏輯上說,書法學科的知識構成包括了實踐知識和思辨知識,書法學科具有交叉學科、綜合學科的性質。何學森教授兢兢業業,在教學工作中致力於將“書法學科”從“知識分支”落實為“教學科目”,努力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何學森教授重視書法文化研究中的意識形態建設。他在《光明日報》發表了《文藝創作恆久的精神與使命》,紀念毛澤東同志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緬懷延安時期書法、美術工作者的高尚情操和革命精神,倡議遵行和弘揚《講話》精神,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大眾。在《中國書法》發表論文《南宋愛國名人書法述論》,倡導中國書法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何學森老師還發表了十多篇文化散文,分別以“琴”“棋”“書”“畫”“儒”“釋”“道”等等為主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文墨相兼”“詞翰相須”“書中有文”“書中有人”的書法文化觀。
近幾年來,何學森教授每年赴西藏、新疆、內蒙古、甘肅、四川等地,完成中國書協、北京文聯、首都師範大學安排的文化援建、文藝志願者服務、專業講學任務。他被教育部考試院聘為成人教育入學考試語文試卷命題專家,擔任教育部、中國科協組織的青少年科技知識比賽命題專家。還擔任了北京市監獄“文化幫教大使”。何老師多次在全國各地開設講座,以“書法文化”領域的深厚造詣,熱忱社會服務,弘揚書法文化,助力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可貴的奉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