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年

何光年

何光年(1925~2003),號半樓,1925年12月生於長沙。長沙市教師進修學院古文系古典文學專業畢業。曾任秘書、編輯、統計員、語文教員,省文化局戲曲藝術顧問委員,長沙工藝美術專科學校校長等職。詩書兼長,為風格獨具的詩人書法家。曾任編輯、教員、美專校長等職。生前曾為為湖南省文史研究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湖南詩詞學會顧問、長沙市書法家協會顧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光年
  • 別名:半樓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南長沙縣
  • 出生日期:1925年12月
  • 逝世日期:2003年
  • 職業:文史研究館員
  • 畢業院校:長沙市教師進修學院
  • 主要成就:詩詞、書法
  • 代表作品:《光年自書詩稿》
人物簡介,社會評說,

人物簡介

  • 何光年號半樓。1925年12月生於長沙縣。大學文化。長於古典文學詩詞、戲曲、書法。曾任編輯、教員、美專校長等職。現為湖南省文史研究館員、省書協名譽理事、湖南詩協顧問、中國書協會員。1979年著有《半樓集》詩詞印行。1993年著有《光年自書詩稿》一書,由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詩詞作品先....後在全國各種刊物發表近千首。並編入美國紐約出版的《全球當代詩詞選》及國內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當代中國詩詞精選》。五十年代寫過戲曲劇本《武則天》,“在當時的蘭陵劇院(現在名解放劇院)上演兩個月。後繼寫了《漢宮春夢》、《王昭君》等戲曲劇本。”書法作品,1983年參加了中日書法藝術交流展,並編入日本出版的《日中書道藝術交流展作品集》。在國內編入《中國現代書法選》、《中國書畫》、《當代楹聯墨跡選》、《當代湖南書法選》。選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文藝家傳集》(2)、《世界現代美術家大辭典》、《當代詩詞家大辭典》、香港中國國際交流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名人錄》(中文版)。
六十年代寫過古典戲曲劇本曾在長沙市上演。詩作編入美國出版的《全球當代詩詞選》及國內出版的《中國當代詩詞精選》。書法作品1983年參加中日書法交流展,編入日本出版的《日中書道藝術交流展作品集》,國內收入《中國書畫》、《中國現代書法選》,並參加全國第一、二、三屆書法展,獲“洞庭杯”書法大獎賽一等獎,長白山國際書法大賽詩文獎等獎勵。出版有《光年自書詩稿》。1987年湖南書協、湖南大學嶽麓書院聯合主辦了“何光年詩書展”。何公在現代湖南書法家中無論是書法的功力和學識修養都排得上前幾位。他工詩詞,著有《半樓詩集》與當時詩界名流陳粹勞、肖長邁等常相唱和,其所作詩聯懸掛於嶽麓書院、天心閣等眾多名勝古蹟。亦對中醫有較深的研究,望、聞、問、切等一套中醫診斷手法運用純熟,很多藥方“湯頭歌”更是爛熟於心。其六十年代還寫過古典戲曲在長沙公演。可以說何光年的多才多藝是湖南省書法界所僅見的幾位。何光年精於行草,它的作品結字十分嚴謹,奇中求正,險中求平。線條幹淨利落,章法錯落有致,運筆時而急促、時而舒緩,起伏有序,極富節奏感和韻律感。尤其是字裡行間時時流露出奇崛、勁健和卓爾不群以及在逆境中頑強拼搏的心境。傳略收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名鑒》、《中國文藝家傳集》、《中國古今書法家辭典》等。

社會評說

關於何光年的人生經歷,我們知之甚少。據說,他是一位足不涉市井的人,與人交往的圈子有限,也不善於表現自己,這恐怕是他只聞名於業界,而少被人知的根本原因。其實以他的學養和對書法的悟解,他的書法地位應更高些。看他流傳下來的各類作品,一種超拔於流俗之外的傲峭之氣貫穿始終、從不更改。這說明何光年雖然表面上讓人理解為淡泊名利,但內在的自我修煉應是莊嚴自守的,這種文人應有的傲氣無時不在作品中表露。或可以猜測,幽居生活完全出於他的理性選擇,因為這將更有利於他疏遠世俗的誘惑、有利於他的藝術朝向,認定自己的方向一路執拗地走下去。但毫無疑問,這種以一世之光陰去博取某種境界啟示的精神,其根源仍在傳統儒家思想對於文人的諸種訓誡。實際上他是在實踐著傳統儒家思想對於文人“獨善一身”的本質律令。所以,他的人生和藝術理想並非以“怪異”為尚,其“有為而作”的精神仍在傳統儒家範疇之內,稍微特殊的是他的方式更決絕、在藝術表現上更接近於道家的藝術觀。
透過何光年的成熟作品,可以清晰地見出,他已經比較明確地認識到書法之線與人的內心之間應該可以直線連線而無須過多的繁飾——即建立一種線條書寫與心靈表達最直接聯繫的書寫模式是可能的。而啟迪這一思路的,應該是他臨摹時間最長的晉唐和宋元諸家。換句話說,何光年有可能是從二王和顏真卿、蘇東坡、趙子昂中感悟到了那種線條與生命之間的最直接聯繫,使其自信能夠從中獲得自己藝術語言的生長點。
人們或許已經注意到,何光年已經對書法傳統進行了一些比較大的轉換。在他的理念中,如果只斤斤於某某的韻度、線條的把握而不得超越,則是“死在句下”的死路子;而斤斤於技巧、特別是傳統帖派所強調的精緻筆法——那種努力把每一根線條都寫得髮油、發膩的做法也根本就沒有位置。因為,過分精緻的考究將阻礙書寫者內心的直接表現,在創作者與作品之間設定了一道人為的關卡。這恰恰是何光年所不願意看到的。在何光年看來,書法創作就是接近於用一種具有特質感的線條去完成在紙面上的空間切割。除此之外,不應再作他想。也可以說,除了線條與空間這兩個因素,其他該抖落掉的東西,何光年都是堅決地予以拋棄。這樣,書法創作就可以回歸到人類最初的那種無拘無礙的自由銘刻的起點上,以一種大自由的豪邁去完成屬於自己的書寫。因而,這種模式上的簡化給何光年帶來了大解放,他的那些作品,幾乎以一種率意般的筆觸一路往前推進,作品強大的震撼力和健旺的情感飽和程度是難得一見的 。
看何光年的行草書作品,細細品味其中蘊涵的寧靜與純粹、生拙與樸質,亦非一般書家所能及。筆法古、結構生,最終出以爛漫、鬆脫的章法,藝術語言極其純粹而又極其古遠。也可以說,與一般碑家相比,何光年的行草書絕不似他們那么駁雜、間或有雜亂的“贅筆”,而是精粹逼人、用筆一如帖學家般的精金美玉;而與帖學家相比,後者又明顯不具備他的生拙與質樸、撲面而來的古氣以及天設地造的驚絕。稍微遺憾的是何光年行書的氣局略顯鬆散玩味有餘、縱橫揮霍不足,有一種古調自愛的自足感,而缺乏一種激越迸發的精神。有魏晉竹林七賢出世之散淡,無屈原浪漫主義之豪情。
從美學精神上講,何光年的書法藝術是對中國傳統道家“形殘而道全”哲學思想的上佳演繹,同時也和近代中國文學藝術美學精神往縱深處挖掘提升的歷史有關。
傳統道家的“言意之辯”思想認為,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事物表面的“象”並不能表達事物的真實本質,事物的本質隱藏於表象之外;在語言和說話者所要表達的真實意圖之間,語言是有缺陷的,它不僅不能完全表達說話者的真實意圖,有時甚至“因文害意”。所以,傳統道家思想往往極端地認為,事物的外在的形式是不重要的。“以其虛而有其用”(莊子)——藝術作品的意義亦不是通過可視的形式體現的,藝術的耐人尋味之處恰恰在形式盡頭或者形式之外的“虛處”。因而,所謂形殘而道全,就是說藝術的外在形式和內在性表現並不是一個“內”和“外”的互為表里關係,而是一個此消彼漲、不可兼得的關係。“形”的層面的完美,將意味著“道”的層面的殘缺;“道”的層面的完整,必然以“形”的層面的殘缺作為代價。
晚清以來,對傳統中國文學藝術的認識推進以及近代民族苦難的切身體會,古、拙、重、大、沉鬱頓挫而又內涵深厚的美學趣味成為了主流追求,歷史上一直占據主流位置的雅逸清淡的美學趣味和盡善盡美的形式追求走向了邊緣。
何光年書法的美學價值有點類似於音樂中的阿炳,其作品的整體氣味也與阿炳的《二泉映月》相近。在骨子裡他們為人為藝的尺度接續的仍然是傳統的文人精神。因為生存於亂世和沉淪下層的經歷,使他們的藝術多了些人間的苦痛、多了些真切感人的東西。一旦讓他們用自己手中的工具去表達內心情感之時,他們皆不約而同地捨棄了紛華的正統藝術技巧,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藝術表現和內心之間建立起最直接的關係,從而使他們的作品散發出一種與人生、與時代命運痛癢相關的真切感。或許他們並不算非常正宗的文人,但他們的作品仍然屬於經典之列——一種正統文人經典之外的經典,一種以人生成就藝術、以藝術書寫人生、並與中國傳統人文精神切膚相關的經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