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強度雷射治療

低強度雷射治療是一種使用低強度雷射照射相關皮膚、穴位等人體部位,用來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緩解疼痛、促進癒合的治療方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低強度雷射治療
  • 外文名:英:Low intensity laser therapy
基本信息,原理,細胞反應,光生物刺激,發展概況,

基本信息

低強度雷射治療是一種使用低強度雷射照射相關皮膚、穴位等人體部位,用來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緩解疼痛、促進癒合。

原理

細胞反應

低強度雷射之所以有治療效果是因為細胞對其有反應。用於治療的雷射功率常為5至500毫瓦。當雷射被施加至細胞,這被稱為光生物刺激。通過雷射治療,細胞之間會增進“交流”。雷射所傳遞的光量子可以深入皮膚下數厘米。皮膚細胞中的線粒體會吸收雷射的紅色光,這會導致三磷酸腺苷(ATP)的增加,ATP的增加意味著細胞更加健康。

光生物刺激

光生物刺激同時也會引發一些細胞的功能,如促進癒合、促進膠原蛋白生產、促進酶的生產和增加細胞生長等。隨著膠原蛋白水平的提高,受損皮膚細胞數量降低,有助預防疤痕組織形成。
除了刺激細胞生長,低強度雷射照射還可以緩解疼痛。雷射還有消炎的特性,這樣可以減少組織腫脹。雷射提高紅細胞活性,增加其攜氧能力,快速去除紅細胞表明脂類物質,因此可以清除血栓,預防和治療心腦血管疾病。

發展概況

早在1961年,美國即開始關於雷射生物學的研究。
1962年德國Bessis等人即發表了“雷射對血細胞的作用研究”。
1965年匈牙利Mestez研究了He-Ne雷射生物效應,並總結了He-Ne雷射對生物體作用的規律,並證明它具有緩解疼痛,加速傷口癒合,減少瘢痕組織等功效。
1963年McGuff發表了“雷射生物效應的探討”,Goldman發表了“雷射束對皮膚的作用”,Fine發表了“雷射的生物效應”。
1970年前蘇聯BoPoHNHA等套用He-Ne雷射治療高血壓等內科疾患,yremypatoba報導照射穴位和反射區治療高血壓118例。其中108例血壓恢復正常。
1972年Bopohnha報導治療支氣管炎,結果21例當即生效,肺活量增加30%。
1973年奧地利Plog用雷射代理針灸做實驗,並於1975年製成第一台He-Ne雷射針灸儀用於經絡穴位治療疾病取得成功。這種療法,在歐洲和亞洲獲得廣泛的套用,積累了大量的數據,有上百個循證醫學實驗室證實它的臨床療效,已發表上千份以上的研究報告。因而說這種低強度雷射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在1985年在日本召開的低強度雷射醫學套用專題會,以證明低強度雷射治療方面的研究已延伸到對周圍神經系統的作用,對免疫功能、炎症過程的影響,實驗性傷口癒合的規律性,促進骨細胞再生等領域。
在20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將雷射針灸套用於臨床,包括內、外、婦、兒、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眼科、皮科和神經科約有200多種疾病,均取得一定療效。由於雷射穴位治療無痛、無感染,無明顯禁忌症,非常適合年老體弱者,兒童和暈針的患者。急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高血壓、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肩關節周圍炎、風濕性關節炎、胎位不正、產後尿瀦留等均為很有的適應症。雷射穴位麻醉用於拔牙,扁桃體手術,甲狀腺手術,疝修補,胃大部切除等均引起國內外義務工作者的關注。
1928年Hancock和Knott證明紫外線照射血液後輸給1例合併溶血性鏈球菌敗血症的膿毒性流產患者,使之轉危為安。
1958年瑞士Wehrli提出血源性氧化療法的學說開始將紫外線照射血液和充氧結合治療患者。這種治療方法可以解除紅細胞表面吸附通透性差的的多糖蛋白質和其它中性分子。增加紅細胞膜的彈性和滲透性,並使之恢復膜表面的正常電位狀態,因而改善血液黏稠度;還可以提高紅細胞的攜氧量,加強紅細胞的變形能力,提高白細胞的吞噬能力,調節免疫功能等一系列的治療作用。前蘇聯腫瘤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受這種療法的啟發,用He-Ne雷射取代紫外線進行體外血液輻射後再回輸給病人,發現對人的周圍血液的免疫力,生物化學形態學指標均有明顯作用,是腫瘤患者的免疫力恢復到正常的65%-70%,對類Ia抗原的應答不產生任何反應。故被視為用於作為腫瘤患者術後增強機體免疫力,延緩腫瘤轉移和復發的免疫治療新方法。
1984年前蘇聯施瓦里布將體外血液照改為靜脈內照射,治療肢體閉塞性血管病,發現可以明顯改善微循環障礙,療效顯著,且可保持療效達半年之久,為低強度雷射治療開闢了一條新的通道。
1991年王鐵丹教授首次在國內將俄羅斯開始的低強度He-Ne雷射血管內治療套用於臨床,特別是武警廣東總隊醫院使用該儀器成功地使一名因腦外傷而對聲、光、電、針刺無反應的患者奇蹟般地恢復了思維、言語和行動功能,痊癒出院,促進了這種療法在全國的推廣套用。這種療法已被證實可以改善血液黏稠度,提高紅細胞變性能力,改善微循環,提高紅細胞的攜氧能力,調節機體的免疫力,激活體內的多種酶和激素,其中包括Na+-K+-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泌乳素、性激素,甲狀腺素、激肽釋放酶等,臨床還可以用之消炎,抗感染,降低血脂等。
1998年長春物理研究所孟繼武、任新光兩人也提出雷射無損傷照射的心構想,他們證明軟組織的光吸收主要來源血清蛋白和血紅蛋白等蛋白質,如用紅色雷射作為治療譜線,可以有10%以上的光透過,針頭不必刺入血管而固定在肘靜脈的皮膚表面,即可達到治療目的。天津理療轉了醫院用半導體雷射血管區體外照射,波長830nm,功率30mw,照射鎖骨上靜脈血管區照射30min治療椎動脈頸椎關節病,治療有效率可達95.3%,而單純用藥物組僅為70%,有顯著性差異。
2008年北京軍區總院劉文等人報導用半導體雷射頸部體表的兩隊(頸內動靜脈、頸外動靜脈,其對腦部供血,占腦部供需血量的90%以上,經過這兩對大血管的血流量占全身血流量的18%左右)血管進行治療時,照射部位用頸托加以固定,為了更好的對頸部斑塊進行治療,將雷射的輸出進行頻率調製,調製頻率從5-2000Hz,頻率涵蓋了音頻和部分超音波,治療中可以根據病人情況進行選擇性治療,選用2000Hz治療時,可以對頸部斑塊進行有針對性治療。這種治療方法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紅細胞變形性,降低血小板的聚集性。
2002年南京理工大學駱曉森報導,對採用波長為650nm的半導體雷射對成人手背部位(厚度為1mm)的靜脈壁(厚度為0.2mm)進行照射,650nm雷射對手背皮膚的透射率為20%,對靜脈壁的透射率為90%,所以若用10mw的半導體雷射從皮膚外直接照射手背皮下靜脈,若手背設計照射一個點,則進入靜脈的雷射功率可在0~1.8mw之間可調,若設定兩個照射點,則可以使進入靜脈的雷射功率在0~3.6mw直接可調,作者對皮膚厚度和靜脈厚度和透射率進行檢查,得出雷射進入血液內的劑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