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臨運河

位臨運河,也稱位山引黃灌區三乾渠、位臨乾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新開挖的河道南起東阿縣位山村位山引黃閘,北至臨清縣胡家灣附近衛運河,全長110公里,是建國以後新開挖的河道。

始建設於1959年-1961年,1981年全線貫通。是位山引黃灌區的主幹渠及引黃濟津工程的主水道。減輕了沿運地區的洪、澇、鹼災害,發展了灌溉,也使南部運河的航運事業得到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位臨運河
  • 別稱:位山引黃灌區三乾渠、位臨乾渠
  • 所屬水系:海河水系衛運河水系人工河道
  • 地理位置:山東省西部
  • 流經地區:東阿縣、陽穀縣、聊城、臨清縣
  • 發源地:東阿縣位山村位山引黃閘
  • 河長:110公里
  • 起點:東阿縣位山村位山引黃閘
  • 終點:臨清縣胡家灣附近
河道概況,建設過程,灌區,

河道概況

位臨運河,南起東阿縣位山村位山引黃閘,北至臨清縣胡家灣附近衛運河,全長110公里,是建國以後新開挖的河道,新挖運河部分沿行了山東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的舊道。位臨運河南起東阿縣位山,西流在陽穀縣阿城南與運河舊道合,折而北流,經運 河舊道,至聊城周店南,與舊運道分流,改道西行,在聊城王堤口穿過徒駭河,轉向 西北流,在王鋪穿馬頰河,西北至臨清尚店轉向北,至臨清丘屯與運河舊道合,至胡 家灣附近入衛運河。

建設過程

山東京杭大運河完成於元代,明清兩代相繼改建運用,運河流經地區也屢有變遷,它北起臨清,南迄台兒莊,北與衛運河相接,南與中運河相連,長400餘公里。 1855年(清鹹豐五年),黃河自蘭陽銅瓦廂決口,奪大清河入海,運河堤被沖毀,黃河穿運,北上漕船逐漸減少,至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裁撤管河人員,黃河以北運河遂廢。
建國後,計畫恢復山東黃河以北運河航道,於1959年10月~1961年4月,組織開挖位臨運河,但工程未完成,尚有一段未挖通。位臨運河雖未通航,但為發展引黃灌溉創造了條件。 1970年,位山引黃灌區恢復後,位臨運河經整修,成為位山灌區三乾渠,擔負聊城地區138萬畝農田灌溉供水任務。 為引黃濟天津,1981年10~11月對位山三乾渠進行開寬加深改建,並新開挖臨清縣丘屯至胡家灣附近入衛運河一段河道,至此衛臨運河全線貫通。

灌區

位山灌區於1958年5月動工興建,原規劃範圍涉及聊城、東阿、茌平、高唐、臨清、夏津、武城、平原、禹城、齊河、冠縣等11個縣,最大灌溉面積1145萬畝。灌區工程集中組織了3次大規模施工:1958年5-10月出工40萬人,完成位山引黃閘、輸沙渠、沉沙地、沉沙池出口閘、二乾渠、三乾渠、四乾渠及主要配套建築物和部分下級渠道。位山引黃閘位於東阿縣位山村,設計引水流量400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1150立方米每秒。1958年冬至1959年春,出民工25萬人,完成五乾渠及二、三、四乾渠尾工和部分配套建築物。1959年冬至1960年春,出民工85萬人,開挖一乾渠、六乾渠及部分配套建築物,另外還開挖位臨運河、班滑運河、修平原水庫3座及劉集沉沙條渠。至1961年6月,灌區共建成沉沙條渠4條,乾渠6條,分乾渠48條,支渠562條,斗渠2069條,農渠4221條,配套建築物25378座(其中水電站和水力站643站),共做土方1.15億立方米。灌區於1958年10月開灌,至1961年6月共引水37.9億立方米,澆地2563萬畝次。 1962年停止引黃灌溉,除保留乾渠外,田間工程廢渠還耕。1965年以後,聊城地區連續乾旱,民眾迫切要求恢復引黃灌溉。1966年開啟位山引黃閘兩孔,利用劉集沉沙條渠取土窪地輸水到四乾渠。1968年啟用位山引黃閘6孔,送水範圍擴大到四新河、小運河兩岸,並完成東輸水渠灌區及一乾渠工程。1970年冬又建成西輸水渠,並疏浚原四乾渠。1971年,位山引黃閘10孔全部啟用引水。 1972年冬,聊城地區水利局編報位山灌區擴大初步設計,提出包括改位臨運河為三乾渠等內容的整個灌區規劃和設計。灌區範圍涉及東阿、聊城、茌平、高唐、陽穀、冠縣、臨清7縣(市),設計灌溉面積432萬畝。1981年改建引黃閘,由10孔改為8孔,堵塞兩邊孔並加高,設計引水流量240立方米每秒。1981年引黃濟津,三乾渠按修正設計進行擴挖,擴大灌溉面積156萬畝,扣出東阿縣郭口灌區建成後分出去的面積,位山灌區灌溉面積達561萬畝。 經多年的恢復、調整和建設,截止1985年,位山灌區共建成乾渠3條,分乾渠48條,支渠480條,乾、支排水溝491條,萬畝以上揚水站80處,配套機井3.1萬眼,共投資2.2億元(不含機井)。 復灌後,1970-1985年灌區累計引水136.5億立方米,累計灌溉面積4077萬畝,年均灌溉面積255萬畝。1982-1985年,每年灌溉面積為340-380萬畝。灌區地下水位保持穩定,鹽鹼地減少,增產效益顯著。灌區糧食畝產由1970年的142.5公斤,增長到520公斤,棉花畝產由27公斤增長到66.5公斤。
三、〖引黃濟津〗 向北京、天津兩市供水的密雲、官廳水庫,由於上游連年乾旱少雨,1981年僅蓄水2000萬立方米,只能勉強滿足向北京送水,天津供水難以保證。為解決天津用水問題,國務院於1981年和1982年兩次決定從黃河引水,要求河南、山東兩省予以支援。 (一)第一次引黃濟津 1981年8月11-15日在北京召開引黃濟津緊急會議。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5省市和國家計委、經委、建委、農委、水利部等單位的負責人出席會議。 國務院以國發[1981]13號文批轉《京津用水緊急會議紀要》,要求河南省引黃河通過人民勝利渠向天津送水3.5億立方米,山東省通過位山和潘莊兩條輸水路線送水3億立方米。 1981年8月27-29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在濟南召開第一次引黃濟津緊急會議, 聊城、德州地區及有關縣市負責人參加,部署引黃濟津工作,要求位山、潘莊兩閘各送水20立方米每秒,從1981年12月1日至1982年2月20日向天津送水2億立方米, 爭取3億立方米。 經過進一步查勘、規劃,確定了具體輸水路線: 1.位山路線。從位山閘引水,經過15公里引水渠進沉沙池,再進入三乾渠( 位臨乾渠),橫穿徒駭、馬頰兩條大河,途經東阿、陽穀、聊城、冠縣、臨清5縣,在臨清胡家灣入衛運河,全長110公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