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牛之疾

伯牛之疾

伯牛之疾:典故名。典出《論語》卷三《雍也》。伯牛人名,即冉耕(約公元前544年—?),漢族,字伯牛,世稱“冉伯牛”或“冉子”。生於(今山東菏澤定陶縣冉堌鎮),中國春秋時期著名學者孔子門徒,受儒教祭祀。為人質樸,擅長待人接物。官至中都宰。有“鄆侯”、“東平公”、“鄆公”、“先賢冉子”等封號。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與顏淵閔子騫並稱,不幸生了癩瘡,那時是不治之症。因此用以指人患的不治的惡疾。

基本介紹

讀音,典故,原文,注釋,譯文,相關,

讀音

bó niú zhī jí

典故

原文

《論語》卷三《雍也》:
伯牛(1)有疾,子問之,自牖(2)執其手,曰:“亡之(3),命矣夫(4),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釋

(1)伯牛:即冉耕,字伯牛,魯國(今屬山東定陶)人,孔子的學生。孔子認為他的“德行”較好。伯牛不幸生了癩瘡,那時是不治之症。因此用以指人患的不治的惡疾。
(2)牖:音yǒu,窗戶。
(3)亡夫:一作喪夫解,一作死亡解。
(4)夫:音fú,語氣詞,相當於“吧”。

譯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從窗戶外面握著他的手說:“喪失了這個人,這是命里注定的吧!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

相關

生命是寶貴的,但是,死亡也是自然的。在生存著的時候,盡力修養自我,並按仁德行事,就無愧於生命了。但是,修養自我與按仁德行事,並不一定就能延年益壽,卻可以生活得坦然、安心。然而,因惡疾而死,畢竟是一種遺憾,不能不令人感嘆。
人生必有死,知道了人生的意義,那么,死亡並不可怕。如果面對害怕死亡的人,那么,不能直接說死亡的訊息;如果是面對已經知道人生意義的人,即使直接告訴他死亡的訊息,又有什麼可忌諱的呢?其中體現出來的是對生死的坦然。
探望有惡疾(也許具有傳染性)的人,主人為了保證探望者的安全,不讓探望的人到屋裡,而是只讓人從視窗探望,這是對他人的尊重。探望者不因為對方有惡疾而遠遠避開,卻要拉住病人的手,這是真情的體現。面對知道人生意義而不怕死亡的人,不用虛假的言辭來安慰,表現出雙方的真誠與互相理解。
他有個學生德行很好,我們一直沒有提他,因為他也是活得不久,顏淵,閔子騫,第三名是冉伯牛。《論語》有一段話,伯牛生病了,孔子去看他,從窗戶上拉他的手。為什麼從窗戶上拉手呢,兩個解釋。一個是孔子是老師是長輩,看晚輩不能到病房去,一個是說他的病有傳染性,你不能進去,所以孔子從窗外拉他的手,然後說:哎呀,這么好的人,有這么壞的病,我們要失去他了,這是命啊。孔子為什麼一拉手,就知道恐怕他救不了了呢?因為孔子會把脈。一拉手就知道這個脈息已經救不了了。這樣講很合理。因為從後面孔子藥性不懂,他不吃,看得出,他是有研究的。古時侯,念書人,這些都是要懂的,所以孔子對於養生方面,這個不吃,那個不吃,那等於是他自己收斂。約束自己。醫學也告訴我們,只要好吃的都不健康,健康的都不好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