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氏豹鯊

伯氏豹鯊(Halaelurus buergeri),俗稱:沙條、豹鮫、紅狗鯊等,食用性魚類,棲息於大陸棚斜坡。主要分布在西北太平洋、台灣分布西部、澎湖。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伯氏豹鯊
  • 拉丁學名:Halaelurus buergeri
  • :動物界
  • :貓鯊科
概述,形態特徵,棲所生態,地理分布,漁業利用,

概述

伯氏豹鯊伯氏豹鯊
by: 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命名者(Müller & Henle, 1838) 棲息深度 80 - 100 公尺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貓鯊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F023 Scyliorhi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梅花鯊
模式種產地 Japan. Lectotype: RMNH D2593 (dry) 觀賞魚類 否 俗名 沙條、豹鮫、紅狗鯊( 澎湖)、軟狗鯊( 澎湖)
世界分布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西部、澎湖
最大體長49 cm 棲息環境砂泥底、近海沿岸
同種異名Halaelurus burgeri, Scyllium buergeri
參考文獻台灣魚類志(沈等, 1993);中國動物志-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Nakaya, K. 1975 Compagno, LJV 1984 Compagno, LJV 1984 沈世傑編Shih-Chieh Shen ed. 1993 朱元鼎,孟慶聞等編2001
典藏標本ASIZP0055019 . FRIP00513 . NMMBP06216 . NMMBP06597 . NMMBP08844 . NMMBP08862 . NTMP1358 . NTUM06539 . NTUM06688 . NTUM07737 .
英文俗名Blackspotted catshark; Darkspot cat shark; Black-spotted cat shark; Nagasaki cat shark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

形態特徵

體型修長,近似圓柱形或稍縱扁。頭短而寬扁;尾部細長側扁。吻短,小於口寬之半。眼大,橢圓形,下眼瞼上部分化成瞬褶。鼻孔斜列,位於口前,前鼻瓣近似三角形,與上頜有一短距離,無鼻須;無口鼻溝。口寬大,亞弧形;上下唇褶短,見於口隅;齒細小,3-5齒尖型,多行使用。噴水孔小,半月形,位於眼後。盾鱗細如絨化,3棘突1脊突。背鰭2個,小型,第一背鰭略大,形狀略同,皆上角圓鈍,下角鈍尖,但不突出;第一背鰭起點與腹鰭基底後部相對;臀鰭比第二背鰭小,後端微凹,后角微凸;腹鰭大於背鰭;胸鰭寬而圓;尾鰭略小,上緣不具2縱行鋸齒狀大鱗,上葉發達;尾鰭下葉前部微突出,與中部連合,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與上葉相連呈圓形。體淡褐色,體側具暗色橫帶及黑色斑點,三五成群夾雜,似梅花狀排列;各鰭亦具黑色斑點。

棲所生態

棲息於大陸棚斜坡的底棲性魚類。卵生,在子宮中有數卵囊,胎兒在卵囊中發育至早期產出,為卵生和卵胎生之間的中間類型。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台灣、韓國、中國及日本。台灣發現於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捕獲,一般捕獲魚體較小,故以下雜魚處理,亦有人加工成醃熏製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