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蘭嘎查

伊蘭嘎查

伊蘭嘎查位於鄂溫克旗北部,巴彥塔拉達斡爾民族鄉所在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伊蘭嘎查
  • 所屬地區:鄂溫克旗北部
  • 面積:6.9萬畝
  • 人口:219人
基本概況,新牧區建設,

基本概況

伊蘭嘎查位於鄂溫克旗北部,巴彥塔拉達斡爾民族鄉所在地,距旗所在地巴彥托海鎮16公里。嘎查總面積6.9萬畝,其中草牧場面積6.8萬畝。嘎查總戶數80戶,總人口219人,其中達斡爾族67戶,169人,分別占總戶數和總人口的83.7%和77.2%。嘎查有小康戶8戶,科技示範戶9戶,五星級以上文明戶59戶。嘎查基礎產業是畜牧業,2007年底嘎查牲畜總頭數為1785頭(只)。嘎查人均純收入3362元,集體經濟收入11萬元。
做為達斡爾族相對聚居區,嘎查具有獨特的達斡爾文化特色,達斡爾語為主體語言,保存較完整。民眾性文體活動十分發達,達斡爾族傳統體育項目賽馬、摔跤、奪寶、曲棍球蓬勃發展。嘎查具有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和豐富的人文資源。
過去的伊蘭嘎查,由於歷史原因,底子薄,貧困人口較多,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分別占總戶數和總人口的61%和68.5%,牧戶磚瓦房的比例不足10%,是全鄉最貧困的嘎查,2006年還是全旗重點整頓的貧困後進嘎查。面對困境,嘎查黨支部一班人,按照“五個好”目標要求,選拔能人配班子,大力加強素質建設的同時,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改變嘎查貧困面貌的突破口,創新思路,完善機制,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脫貧致富新路子。

新牧區建設

(一)更新觀念,以素質建設增強發展的能力
一個有帶頭致富能力的領導班子,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牧民是新牧區建設的基礎。伊蘭嘎查“兩委”在鄉黨委、政府的直接領導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新牧區建設,以開展“三級聯創”和創建“五個好”嘎查黨支部為載體,著眼於提高牧民的思想覺悟、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牧民生活質量,提高牧區文明程度,加快牧區小康建設步伐,推動三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切實增強嘎查“兩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真正把嘎查建設成為貫徹落實“三個代表”思想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
修路修路
1、配強嘎查兩委班子,發揮領導核心作用
結合2006年嘎查兩委換屆,在鄉黨委的領導下,加大引進人才的力度,進一步拓展視野,選賢任能,把具備帶頭致富和帶領牧民共同致富能力作為選拔任用嘎查兩委成員的首要標準,面向社會招聘人才,擇優選派有工作能力、民眾認可程度高、能夠帶領牧民民眾共同致富的優秀幹部到嘎查任職。嘎查兩委團結在一起,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短短一年時間裡,建立起了嘎查集體經濟,籌建了嘎查活動室,凝聚了人心。
2、注重加強嘎查級組織建設,加強黨員經常性教育
嘎查十分注重加強以黨支部為核心的嘎查級組織建設,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緊緊圍繞《內蒙古自治區2001—2005年農村牧區組織建設規劃》,加快推進村民自治進程,按照鄉黨委的統一部署,積極開展創建“三級聯創”示範嘎查活動。嘎查兩委在鄉黨委的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思想建設與組織建設緊密結合起來,以創建“五個好”嘎查為目標開展工作,加強了以嘎查黨支部為核心的基層政權建設。為帶動嘎查牧民致富奔小康,結合實際,健全各項組織機構,制定了一系列發展規劃,明確了工作目標和工作任務。團結全體黨員和牧民民眾,為牧民解決實際困難,使牧民有了主心骨,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共同前進。現在,嘎查各項工作已經實現規範化,制度化。各種民眾組織,共青團、婦代會、民兵工作、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關工委工作等都有序開展。嘎查不僅在短時間內摘掉了後進嘎查的帽子,還正大踏步地向“五個好”嘎查黨支部邁進,2007年,嘎查榮獲旗級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3、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增強牧民致富意識、誠信意識“扶貧必先扶志”,為了增強牧民的致富意識、誠信意識,嘎查通過實用技術培訓和公民道德座談等形式加強對牧民的觀念更新,進一步解放牧民思想,積極引牧民逐步改變落後的生產生活方式,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嘎查依據《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制定完善了村民公約,建立起了廣大民眾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道德約束機制;開展“講公德、講道德、講美德、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活動,大力倡導勤勞致富、誠實守信、尊老愛幼、夫妻和睦、鄰里團結的社會風尚,牧民民眾精神面貌發生了重大的改變。
採菊採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