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來石

伊來石,英文翻譯成Illite,1937年在美國伊利諾州被發現,具有土狀光澤。發光為螢光或磷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伊來石
  • 透明度:透明礦物
  • 光澤:土狀光澤
  • 發光性:無螢光或磷光
伊來石(Illite),化學成分,物理性質,產 狀,用 途,產 地,

伊來石(Illite)

該礦物第一次在1937年發現於美國伊利諾州(Illinois),故以此地名命名。屬於黏土礦物群中的一種,性質與絹雲母或白雲母類似,皆為細小薄片,也可稱為水雲母(hydromica)或水白雲母(hydromuscovite)。主要的來源有兩種,一為經化學風化產生的伊來石,其結晶度較差,形成於沈積岩當中,和石英、綠泥石、高嶺石、澎潤石等礦物共生。另一種為低度變質作用形成的伊來石,其結晶度較好,形成於板岩當中。可藉由X光粉末繞射儀鑑定之。此外,由於黏土礦物的顆粒極為細小,無法用肉眼觀察,因此只能借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多呈現碎片形態。

化學成分

矽酸鹽類礦物,化學式為(K,H3O)(Al,Mg,Fe)2(SiAl)4O10[(OH)H2O]

物理性質

習性及礦物集合體:片狀晶體;多為集合體型態出現
顏色:白色
條痕:白色
比重:2.6 - 2.9
硬度:1-2
解理:{001}有完全解理
脆性或韌性
其他物性(磁性、電性或放射性):無

產 狀

伊來石在台灣出現相當普遍,主要現於沉積岩之頁岩中,部分土壤或蝕變岩石也可發現,在低度變質岩中,如硬泥岩、千枚岩或板岩也可發現。伊來石結晶度會隨著變質度增加而增加,因此也可作為檢測變質度的相對指標。有些伊來石來自於熱液作用後的產物,會呈現扁狀或長條狀,可在台灣漸新世沉積岩層中找到。

用 途

肥料或除草殺蟲劑的載體。

產 地

廣泛分布於台灣海域之海洋和湖泊沉積物中、頁岩和砂岩中、中央山脈低度變質岩區之板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