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起源理論

企業起源理論通過使用制度分析方法 ,以博弈論為基礎,拋棄了企業是物質財富的簡單聚集和生產函式的觀點,指出企業是一組契約的聯結,從人與人之間的交易關係來解釋企業的問題,相對新古典經濟學企業理論而言,它對企業為什麼存在、企業規模的決定因素、企業內部不同利益主體的衝突與合作關係等問題的回答,無疑是大大前進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企業起源理論
  • 類型:經濟理論
企業史檢驗,理論比較,

企業史檢驗

在企業起源問題上,存在著兩種理論。一種是所謂的交易費用決定論,另一種是將企業作為利用分工合作利益與節約交易費用達到均衡的組織來看待的理論。
交易費用決定論認為,若市場運行不存在交易費用,則不管分工多么複雜,任何一個想要生產最終產品經濟主體,都可放手讓他人生產自己最擅長的中間產品,再藉助於市場完全契約的形式將這些中間產品組合起來,並且這種生產方式是最優的、無法加以改進的。因此,在交易費用為零的新古典世界裡,企業沒有出現的必要。那么,為什麼企業會出現呢?該理論解釋道,企業出現的唯一必要條件是現實世界中的交易費用不為零;企業作為一種配置資源的方式,當它比市場更能節約交易費用時,便取市場而代之。
另一種理論則認為,在現實經濟世界裡,將節約交易費用當作企業出現的唯一原因是片面的,即使將交易費用不為零視為企業出現的必要條件也是不完善的,因為在企業起源上還需要另外一個必要條件,即生產要素的社會結合能夠帶來種種額外好處。這些額外好處都是分工合作的結果。事實上,若不存在分工,交易就沒有必要,合作就沒有基礎,市場就不會出現,企業也就不知為何物。因此,有必要將企業視為在利用分工合作利益與節約交易費用上達到均衡的經濟組織(Alchain, A. A. and Demsetz, H., 1972;楊小凱,1998)。
基於現代工商企業史的檢驗
錢德勒(1977)指出,1840年以前的美國,之所以還不存在現代工商企業,“單一單位企業”一統天下,是因為“當時經濟活動的規模尚未大到足以使管理的協調比市場的協調具有更高的生產率,從而更有利可圖。建立多單位企業的必要和機會並不存在。”1隻有到了煤炭能提供廉價和方便的能源,鐵路能提供迅速和有規律的全天候運輸服務時,才結束了五百年來一直延續的管理生產和分配過程的方法。對於最早的現代企業——鐵路與電報企業,他在詳細考察基礎上總結道:“最早的現代企業是為了管理新的鐵路公司和電報公司的作業而建立起來的那些企業。對列車運行和運輸流量進行管理協調,這對於旅客的安全以及橫貫全境的鐵路上高效率地運輸各種各樣的貨物來說,乃是必不可少的。要在電報線路上傳遞數以千計的訊息,這種協調也極為必要。在其它形式的運輸和通訊中,如果運輸量變化不大,或者運行速度較慢,則協調的必要性就較低,而大企業的出現也較慢。”2另外,將新的複雜的工藝用於生產,需要現代經理人員對多個生產單位進行廣泛的組織協調。他總結道:“在生產上,最早的一批現代經理人員是出現在這樣一些工業和企業中,它們的工藝性質允許把幾個生產過程置於一個單一的工廠內來進行(亦即內部化)。最早的現代經理人員也出現在這樣的工業中,一旦它們更集約地使用能源或者當機器、工廠設計官僚主義程式得到改進時,它們的產量會猛增。當生產一定數量的產品所需工人數減少時,從事監督這些流程所需的經理人數卻在增加。大量生產的工廠於是變成經理密集型企業。”
基於“分包制”的檢驗
錢德勒的考察儘管比較詳盡,但他只分析了從“單一單位企業”到現代工商企業這段記載頗多且時間跨度很短的企業發展史。事實上,現代工商企業之前就有“單一單位企業”存在,“單一單位企業”也有為數眾多的具體形式。因此,錢德勒的工作遠遠不是完整的企業發展史。“分包制”是前現代工商企業的一種具體形式。在這裡,筆者試圖將有關“分包制”中零星的資料集中起來,通過對史家們對“分包制”這種組織生產的制度結構的考察的總結,說明新制度經濟學的企業起源的交易費用決定論的片面性,突出技術變遷在生產組織形式變遷上的不可替代作用。

理論比較

新制度經濟學與馬克思經濟學的企業起源理論比較
在西方新制度學派產生以前,馬克思就已經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企業的起源問題進行了科學的分析和闡述,得出了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和邏輯關係的結論。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企業的起源在組織形式上,首先是與簡單協作相聯繫的。當時,由於商品流通的發展和對商品需求的增長,個體小生產在生產上的局限性,導致了簡單協作這種聯合生產的最初形式的產生。在簡單協作這種聯合生產的情況下,互不依賴的單個勞動轉化為一個結合的社會勞動,對生產力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或者說“創造了一種生產力" 。協作擴大了勞動的空間範圍;減少了生產一定效用所必要的勞動時間;由於許多人的同時作業具有連續性和多面性,激發了個人的競爭心;生產資料由於共同使用而得到節約。
簡單協作同單個人的個體生產相比,對生產力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這種沒有分工的簡單協作對生產力的推動作用畢竟是有限的。為了適應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分工協作為特徵的工場手工業以其巨大的經濟性取代了簡單協作。雖然工場手工業在技術條件上與簡單協作沒有根本區別,但從勞動過程來講,以分工為基礎的協作的展開,具有巨大的優越性。這種優越性表現在生產的進一步社會化,使生產力的兩個要素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勞動的專業化使勞動者只從事局部勞動,他的片面性手藝迅速熟練和提高;另一方面,工具的專業化不僅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而且為手工工具過渡到機器生產準備了技術條件。運用專門化工具的局部的專業化的勞動者基於技術性質的有分工的協作提高了企業的效率,創造了更高的勞動生產率。
因此,工場手工業階段創造的生產力無疑大於簡單協作時期。馬克思從九個方面論述了分工協作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作用:一是分工協作可以使相互間的勞動差別抵消,形成社會平均的勞動;二是分工協作可以使生產資料因共同使用而得到節約;三是分工協作不僅提高了個人生產力,而且創造了集體力;四是分工協作引起競爭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奮,從而提高了個人工作效率;五是分工協作可以使許多人的同種作業具有連續性,從而提高勞動效率;六是分工協作可以同時從多方面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從而縮小工時;七是分工協作可以集中力量在短時期內完成緊急任務;八是分工協作可以擴大勞動的空間範圍,使築路等大型工作得以進行;九是分工協作可以集中勞動力以縮小生產場地,從而節約非生產費用。
以分工協作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作為企業的典型形式取代了沒有分工的簡單協作這個企業的萌芽形式,進一步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是,由於工場手工業仍然屬於手工技術,其狹隘的技術基礎所提供的生產力和它本身創造出來的市場需求必然發生矛盾,這就要求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從而導致了以機器大工業為基礎的工廠制的出現。工廠制以機器協作為特徵,大大擴張了企業規模,從而迅速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作為生產組織的企業的產生及其演變的深刻的根源在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西方主流經濟學即新古典經濟學把亞當·斯密關於經濟可以通過市場和價格體系實現協調的命題形式化,是一門專門研究市場機制運作的經濟理論。新古典經濟學把企業的存在作為一個既定前提而置於研究的視野之外。
西方新制度學派拓展了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視野,探討了企業的起源問題。新制度經濟學在研究企業起源問題時,首先把矛頭對準了馬克思,否認分工協作關係對企業產生的重要作用。該學派認為,分工導致企業產生的說法不夠充分有力,因為傳統經濟學已經證明了價格機制在配置資源方面的有效性,這將同樣適用於證明價格機制在處理分工方面的有效性。既然市場與企業都可以有效地組織勞動分工,那么分工就不能被認為是企業出現的原因。
西方新制度學派在否定了馬克思的企業起源理論的同時,提出了自己的企業起源理論。新制度經濟學自稱通過引入交易費用概念,第一次成功地把組織(企業) 和費用相聯繫,來說明企業在一個專業化的交換經濟中出現的原因。科斯在《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指出,在專業化的交換經濟中,企業出現的原因是:市場的運行是有成本的,通過形成一個組織,並允許某一個權威(一個企業家) 來支配資源,就能節約某些市場運行成本。當通過一個組織能夠在市場外以更低的成本實現同樣的交易時,企業就產生了。新制度經濟學用交易費用解釋企業起源的思想,雖然對原有的企業起源理論提供了某種補充,但從總體上說是不科學的。因為它過分誇大了節約交易費用對企業產生的作用,從根本上否定了提高勞動生產率是企業產生的根本原因。新制度學派單純用交易費用解釋企業的起源,主要原因是,他們把企業看作是一個交易單位,認為企業的主要功能是把若干要素所有者組成一個可代替價格機制功能的單位來參加市場交易,以降低交易費用。在這裡,新制度學派顛倒了主次關係。企業具有交易功能,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是企業的主要功能是組織生產,向社會提供產品或服務,這是企業區別於其他社會組織和消費者的主要標誌,也是企業區別於市場的主要標誌。現代企業的發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企業家把原來屬於市場的部分功能內部化了,但是這種內部化是服從於企業的生產功能的。由於新制度學派拋開了企業的生產功能,忽視了企業所帶來的協作上的生產效應,沒有看到企業相對於分散的原子型單位會帶來生產費用的節約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導致了他們把節約交易費用看作是企業產生和存在的唯一原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