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約

南北朝時有這樣一位人物,他先是在西魏軍中任職,後投靠前途未卜的侯景。接著隨侯景投降蕭衍的南梁,不久又隨侯景反梁,造成了“侯景之亂”,是侯景的主要打手。侯景死後又投靠了蕭衍的兒子蕭繹,蕭繹死後他又投奔了北齊。當時中華大地的三個政權他都效力過,這個人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任約。
南北朝時,南方依次是宋、齊、梁、陳。北方先是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後分裂為高歡掌權的東魏和宇文泰掌權的西魏,後來兩位梟雄的兒子先後篡位,建立北齊和北周。
高歡當政時,任命侯景為尚書僕射、河南道大行台,使領軍十萬,專制河南。西抗西魏、南防蕭梁。侯景官高權重、實力雄厚,因此飛揚跋扈。他輕視高歡之子高澄,說:“高歡在,我不敢怎么樣。高歡要是死了,我絕不能與鮮卑小兒(高澄)共事。”因被高澄視為肘腋之患,也引起了高歡的疑忌和防範。
公元547年,高歡病死。侯景不服高澄,因而自立;但又感到力量不足,因此同時向西魏和蕭梁求援。西魏派出數萬軍隊援助侯景,打算一舉吞併河南。不過侯景並不是真心投降西魏,他一邊與西魏統軍將領虛與委蛇,一邊拉攏西魏軍中的中下級軍官。西魏的統軍將領也是只老狐狸,察覺侯景的真實意圖後就率軍撤回西魏。不過西魏軍中有一位中級軍官任約率所屬千餘人投靠了侯景。
這是任約的第一次亮相,而且是不光彩的叛將的形象。從西魏到侯景,任約的第一次改變是主動的,但其動機卻值得深探。西魏軍隊撤退,侯景在河南獨木難支,面對氣勢洶洶的東魏大軍,侯景的前途難以預料。此時,任約在西魏相對安全。從相對安全的西魏軍中進入前途暗淡的的侯景集團,任約究竟是為了什麼?
不久,侯景被東魏名將慕容紹宗擊敗,率殘部千餘向南,投靠蕭梁。不過政局變幻莫測,沒多久,蕭梁就與東魏展開和談,其中一項議題是把侯景遣送回東魏。公元548年,侯景起兵反梁。持續四年,對南方造成極大破壞的“侯景之亂”開始了!
本來梁軍占有絕對優勢(侯景初起兵時僅千餘人),但由於各路梁軍將領,尤其是蕭衍的兒子間矛盾重重,反而讓侯景處處得手。公元549年,侯景攻占南梁首都建康(現南京),俘虜了梁武帝蕭衍。
後來,梁武帝推崇佛法,幾次捨身佛寺。堅信佛法因果報應的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下場是餓死!
任約原來是軍事幹部,但從投靠侯景到進占建康這一段時間沒有其帶兵打仗的記錄。可能開始因為叛將的身份不受信任;叛梁南下的過程中又因為軍隊數量少輪不到他帶兵吧!
從侯景叛梁到攻占建康的過程中,任約在侯景集團中的地位不斷上升。他的主要工作是作為侯景的代表和蕭梁方面談判,實施侯景的緩兵之計,等待蕭梁內部矛盾的激化。任約很好的完成了這個任務。
侯景進入建康後,在任約的陪同下第一次與梁武帝蕭衍見面。不知為何,兇悍的侯景竟然被自己的俘虜嚇得大汗淋漓,話都說不出來。面對蕭衍的責問,侯景“不敢仰視,汗流被面”、“皆不能對”。幸虧任約在旁邊一一代答,才使得侯景沒有墮了氣焰。當侯景緩過氣後,才直接面對蕭衍,語氣越來越強硬,甚至說出“率土之內,莫非己有”的話。因為任約在旁邊的緩衝,侯景的氣焰才可以從低迷到高漲,最終壓倒蕭衍的氣勢,使蕭衍“俯首不言”。
侯景雖然占領了建康,但南朝各地都是蕭梁的藩王勢力,實力最強的是蕭衍的兩個兒子:荊州的湘東王蕭繹和益州的武陵王蕭紀。侯景利用各藩的矛盾攻占了建康,控制了梁武帝和太子,下一步就要對各地藩王動手了。
公元550年二月,侯景命任約率軍二萬攻打各地藩王,任約又回到軍事幹部的老本行。任約大展手腳,一路向西,勢如破竹。先後攻取江州(現九江)、郢州(現武漢)等地,最遠打到了巴陵(現岳陽),俘獲、殺害梁朝的宗室、太守、將領很多。“侯景之亂”江南死傷460萬人,任約是主要兇手之一。
雖然侯景的勢力範圍不斷擴大,但他們的兩個弱點始終沒有改善。一是侯景集團只會破壞、不會建設,無法支撐長期戰爭;二是侯景的軍隊擅長陸戰,水軍建設沒有什麼、
公元551年五月,梁將王僧辯率軍在巴陵打敗並活捉了任約,並把任約送到蕭繹的大本營江陵關押起來。梁軍一員將領高興的說:“吾已斷侯景一臂!”此後,梁軍連戰連勝,最終平定了“侯景之亂”。
“侯景之亂”結束了,但梁朝內部矛盾再一次猛烈的爆發了。
平定“侯景之亂”主要是湘東王蕭繹的軍隊,益州的蕭紀沒有出絲毫之力。但蕭紀趁蕭繹的主力還在建康附近、江陵空虛的時候,突然麾軍東下,企圖爭奪勝利果實,並在進軍途中自立為帝。蕭繹此時面對的形勢岌岌可危:主力王僧辯軍一時半會趕不回來;弟弟蕭紀來勢洶洶;北邊兩個強敵虎視眈眈。唯一的優勢是長江三峽出口在手中,只要堅守峽口就可暫時擋住蕭紀的進攻。
公元552年五月,面對前線巨大的軍事壓力,蕭繹從大獄裡先後提拔原侯景將領謝答仁、任約為將領。蕭繹對任約說:“汝罪不容誅,我不殺,本為今日!”分一部禁軍讓任約帶領,並把一個侄女許配給任約。任約直接從死囚成為皇親國戚。任約此後對蕭繹就忠心耿耿。
經過艱苦的戰鬥,蕭繹打敗了弟弟蕭紀,放心的登基為帝,史稱梁元帝,定都江陵。
南朝先是侯景之亂,後是兄弟爭位,北邊的兩個強敵當然不會袖手旁觀。西魏乘機攻取益州,北齊也揮軍南下,攻占了長江以北的所有地方。
公元554年,蕭繹的一個侄子向西魏借軍攻打梁元帝蕭繹,降將任約此時竟成了蕭繹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在江陵城即將被破前夜,城內將領建議乘夜突圍,“渡江就任約”。不過心灰意冷的蕭繹拒絕了突圍的建議,並在城破前燒毀了江陵城內的藏書14萬卷,然後出城投降,他說“讀書萬卷,尚有今日,是以焚之”。城破後,魏軍於殘墟之中撿理圖書,僅餘四千餘卷。“江陵焚書”是中國文化史史上一次極大的災難。
西魏攻占江陵後,扶持了一個傀儡皇帝,國號仍然為“梁”。梁朝大將陳霸先趁亂擊殺王僧辯,登基為帝,建立南朝最後一個政權“陳”。任約此時無主可依,以梁朝遺忠自居。他沒有向西魏所建的“梁”投誠,也看不起陳霸先。
公元555年,在幾次與陳霸先的戰鬥失敗後,任約掉頭向北,投靠了北齊。
任約投靠北齊後,挺賣力地與陳氏王朝對抗了一陣子。後來和北齊合軍10萬,進攻南陳,企圖占領江南,但被陳軍打敗。此後,任約就銷聲匿跡了。
縱觀任約的三次轉變陣營,除了首次是主動叛逃外,後面兩次都可以無愧於舊主。
投靠侯景後,一直為虎作倀,直至力盡被擒。為蕭繹效命時,侯景已經死亡。任約從侯景陣營轉到蕭繹陣營並不是叛變。
任約被蕭繹從大牢里放出來後,一直為蕭繹竭盡全力。蕭繹被西魏俘虜後,任約也沒有立即改變立場,仍然為蕭繹戰鬥了一段時間。最後也沒有投靠蕭繹的兩個直接敵人。
任約在歷史上以叛將出場,後來又以忠臣謝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