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匹配比較法

任務匹配比較法

任務匹配比較法又稱為實驗性分離(任務分離)。其指:在心理學實驗中,用兩種測驗任務分別測量兩種相近的心理過程,此方法的核心假設就是這兩種實驗任務可以分別測量對應的心理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任務匹配比較法
  • 外文名:experimental dissociation
  • 提出在:Teuber
  • 年份:1955
簡介,任務分離中的間接測驗,評價,

簡介

此方法最初是為了測量個體的外顯記憶內隱記憶,研究者認為,直接測驗和間接測驗分別對應了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因而這種分離也被稱為任務分離。從方法學上分析任務分離的邏輯,就是假設完成不同的測驗任務所需要提取的信息是不同的,因而參與的心理加工過程也不相同。這樣,用不同的測驗任務便可以揭示不同的心理機能。如果同一自變數使不同測驗任務有不一致或類似的結果,就可以據此推測完成這些不同測驗任務的心理狀態和過程之間存在差異或類似。據此,當直接測驗和間接測驗結果相反時,我們就能推斷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是不同的心理過程。人們把類似這樣的情形稱為實驗性分離( experimental dissociation),塔爾文曾對實驗性分離作如下的描述:
符合實驗性分離邏輯的實驗是這樣的:控制單一的變數而比較在兩種不同的任務中變數的效應....,如果變數影響被試在一種任務中的操作,但不影響另一種任務的操作,或者變數對兩種任務的操作的影響有不同的方向,我們就說分離產生了。( Tulving, 1985)
實驗性分離就其特點而言包括四種類型:單一分離( singal dissociation)、非交叉雙重分離( uncrossed double dissociation)、交叉雙重分離( crossed doubledissociation)和雙向關聯( reversed association)。但是不管怎樣,在內隱記憶領域,實驗性分離套用最廣泛的具體形式,仍然是此前提及的任務分離邏輯,即:
先通過改變測驗指導語來造成兩種測驗任務,分別對應內隱和外顯記憶,然後通過考察兩種測驗成績之間的關係來確定是否出現了實驗性分離。

任務分離中的間接測驗

任務分離邏輯離不開設計直接測驗和間接測驗。其中直接測驗已經對應於傳統的記憶測驗形式,那么間接測驗就成為任務分離中最為關鍵的部分了。羅迪格等( 1993)曾歸納了 13 種內隱記憶測驗的類型,不過歸納起來,這些間接測驗可以大致分為詞幹補筆和知覺辨認兩大類。

評價

任務分離邏輯的實驗為絕大部分內隱記憶研究所採用,而且成功地揭示了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在機能、特徵上的諸多差異,但針對任務分離邏輯本身的批評也依然存在。概括而言,主要的批評有以下幾點:首先是兩種測驗任務的可比性問題。直接測驗和間接測驗歸根到底是兩種不同的測驗任務,楊治良( 1991)就曾概括了直接測驗和間接測驗在測驗線索、記憶任務、反應指標等方面都存在不同。如果兩種測驗任務本身是不可比的,那么兩個任務之間的實驗性分離似乎也就沒什麼特別的意義了。其次,任務分離邏輯總是假設直接測驗的結果代表了外顯的記憶過程,而間接測驗的結果代表了內隱的記憶過程。但實際上研究者很難保證測驗任務的純淨性,誰也不能確定直接測驗是否完全排除了內隱記憶的參與,抑或間接測驗是否和外顯記憶毫無關係。此外,任務分離邏輯試圖證明內隱記憶存在;但是在論證開始之前就已經假設了內隱記憶的存在----因為間接測驗就對應了內隱記憶。這樣的邏輯似乎也有循環論證的嫌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