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民歌

仫佬的民歌具有多姿多彩的特點,仫佬人日常講話用本民族的“仫佬語”;但唱歌卻用漢語小方言“七拐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仫佬族民歌
  • 地點: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
  • 語言: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
  • 種類:一種叫“隨口答”
仫佬族簡介,語言,民歌,

仫佬族簡介

仫佬族主要聚居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的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羅城附近的宜山、柳城、融水、都安、柳州市等地。仫佬族自稱為“Muh Laeml-仫伶”或“Laeml-伶”,部分自稱為“Gyaeml-錦(金)”,與侗族自稱同。“仫佬族”的“仫-muh”是對仫佬語的音譯,其漢語意思是表示“人”的量詞或詞頭,與同語族的壯-布依語、傣語、侗語、毛南語等的boux/bux/puj/maux/mux/mungx意思一樣,所以“仫伶-Muh Laeml”就是“伶人”的意思,“伶-Laeml“和“錦-Gyaeml”具體意義暫不詳。而“佬”只是南方漢語稱呼部分人群慣用的詞尾,過去帶有一定的不和諧的色彩,如壯古佬、壯佬(壯族)、瑤佬(瑤族)、苗佬(苗族)、麻介佬(客家人)、廣東佬(廣東人)、福建佬、台灣佬、湖南佬、東北佬、北方佬、廢舊佬(收廢品的)、劏豬佬(豬販子)……所以當地漢語叫“仫伶人”為“仫佬”沒有什麼稀奇和特別的。所以,過去,有一些觀點說“仫佬”是漢語“母親”的意思,只因“仫”音近似漢語“母”,這就太望文生義了,我們不應該再以訛傳訛。

語言

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仫佬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但暫時沒有本民族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

民歌

仫佬族的民歌,按形式可分為三種:一種叫“隨口答”,多是對唱式的“山歌”。由歌手即興編唱,無固定內容,以情歌居多。第二種叫“口風”,為諷刺歌,歌詞較文雅、語氣較溫和的稱“正口風”,反之則稱“爛口風”。“爛口風”多在比才鬥智、抨擊壞人壞事時唱,尖銳潑辣,格式不拘。也是由歌手隨編隨唱,沒有固定的歌詞。 第三種叫“古條”,是一種傳統敘事長歌,內容多是長期流行於民間的神話、傳說和歷史人物故事,如《木洛大王》、《伏羲兄妹》、《梁山伯與祝英台》、《呂蒙正》、《八寨趙金龍》、《梁大造反》、《唱羅城》、《孟姜女》、《劉三姐》等。有基本固定的歌詞,短的數十行,長的數百行。
仫佬族民歌的結構形式,有四句、五句、六句直至幾十句一首的,句式又有三字句、六字句、十一字句、六字頭七字尾等,變化較多,一般都必須押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