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島烽火台

仙人島烽火台

仙人島烽火台位於遼寧省蓋州市九壟地滿族鎮仙人島風景區北部海濱的高崗處,屬明代軍事設施,建造於明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營口境內現存明代烽火台保存完好的最大一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仙人島烽火台
  • 地理位置:遼寧省蓋州市九壟地滿族鎮仙人島風景區北部海濱的高崗處
  • 歷史:600多年
  • 類別:古建築
歷史,特點,劫難,仙火烽堠的傳說,

歷史

烽火台又稱烽堠、烽燧、墩台,是我國古代傳遞軍事信息的建築設施之一。故有“有寇來犯,晝燃煙,夜舉火”之說。蓋州,地處沿海邊陲,明代時期修建烽火台數十處,仙人島烽火台就是其中保存較好的一處。
仙人島烽火台仙人島烽火台
“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兩種信號,白天放煙叫“烽”,夜間舉火叫“燧”。
烽火台的建築早於長城,但自長城出現後,長城沿線的烽火台便與長城密切結為一體,成為長城防禦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長城上,特別是漢代,朝廷非常重視烽火台的建築。
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軍情報警的一種措施,即敵人白天侵犯時就燃煙(烽),夜間來犯就點火(燧)以可見的煙氣和光亮向各方與上級報警。烽火台在漢代稱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稱作烽台,並把“烽燧”一詞也引申為烽火台,明代則一般稱作煙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還有禦敵之功能,小的則只有?t望而無點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離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發現敵人來犯時,立即於台上燃起烽火,鄰台見到後依樣隨之,這樣敵情便可迅速傳遞到軍事中樞部門。
烽火台的形狀因時因地而不同,大體為方、圓兩種。
烽火台的建築早於長城,但自長城出現後,長城沿線的烽火台便與長城密切結為一體,成為長城防禦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的甚至就建在長城上,特別是漢代,朝廷非常重視烽火台的建築,在某些地段,連線的烽火台建築甚至取代了長城城牆建築。長城沿線的烽火台的建築與長城一樣,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西北的烽火台多為夯土打築,也有用土坯壘築;山區的多為石塊壘砌;中東部的自明代有用磚石壘砌或全磚包砌的。烽火台的布置除有建在早期長城幹線上之外,一般分為三種:一種在長城城牆以外沿通道向遠處延伸,以監測敵人動向;另一種在長城城牆以內,與關隘、鎮所、郡縣相連,以便及時組織反擊作戰和堅壁清野;再一種在長城兩側(秦漢時有建在長城上的),以便於迅速調動全線戍邊守兵,起而迎敵。早期還有與都城相聯繫的烽火台,以便儘快向朝廷報警。
仙人島烽火台建造於明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
據《明實錄》載,明朝時,倭寇常從海上騷擾中國沿海地區,明成祖便於永樂13年(公元1416年)下令,北起梁房口(今營口),南至葦子套(今復渡河)修築煙墩八座,守衛海疆。其中提到的兔兒島墩,就是指仙人島烽火台。
明代,蓋州衛沿渤海共修建了梁房口墩(今營口)、觀象山墩(今營口市老邊區二道溝)、白狼山墩(今蓋州市)、半仙山墩(今營口市鮁魚圈區望海寨)、深井子墩(今營口市鮁魚圈區墩台山)、兔兒島墩(今蓋州市仙人島)、歸州墩(今蓋州市歸州鎮)和葦子套墩(今瓦房店市西北復渡河)八座烽火台。
烽火台的歷史
烽火台是古代的軍事設定,從邊境按一定距離一座一直到京都,有軍事情況的時候,白天舉烽(狼煙),晚上舉火,相當於現代的軍事光纜,有關烽火台的著名故事就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到近現代烽火台就只剩下遺蹟了,也許你外出旅遊時看到路邊的大土堆就是。
中國第一個烽火台“烽火戲諸侯”
朝代:西周末年
《東周列國志》記載的“烽火戲諸侯”就是寫西周末年最後一位國王周幽王。
《東周列國志》記載的是西周末年(公元前789年),至秦統一六國(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戰國五百多年間的歷史故事。

特點

仙人島烽火台為正方形,上窄下寬。用青磚砌成,青磚用白灰膩縫。底部邊長13.5米,頂部邊長11.2米,高15米。上部原建有垛口,今已不在。四面各有對稱水流兩個,每個水流長4.71米。無登台建築,靠軟扶梯上下。在高12米處,各面都有多處彈洞,基部四角略有毀壞,其他依然如故。

劫難

仙人島烽火台經過歲月的沖刷,青磚的表面已經沒有了稜角,有些已被風雨鏤空,但露出的青色更加分明了。“文革”期間村民為了破“四舊”,紛紛來此拆除烽火台。西北兩個角拆掉了,露出了牆裡面的三合土,據村民講這三合土比水泥還堅硬。後來解放軍部隊來此,說烽火台是飛機飛行的參照物,屬於軍事設施,這才停止了拆除。由此,烽火台才躲過了那個愚昧時代的浩劫,仙人島烽火台是幸運的!它給人們留下了懷古的引子,留下了憑弔的處所,留下了一個民族的記憶。

仙火烽堠的傳說

關於仙火烽堠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早年間,仙人島上山石嶙峋,荒草萋萋,杳無人煙。因其形酷似一隻白兔俯臥於煙波浩渺的渤海之中,故稱兔兒島。
話說八仙從蓬萊仙境渡海而來,在這兔兒島上逗留數日,時屆中秋,天高雲淡,佳境勝景,使群仙流連忘返。於是,於中秋之夜,聚會島峰,設下仙宴,極盡仙家之樂趣。正巧,這天是東海龍王敖廣三太子燕爾新婚之期,水晶宮裡,三太子陪著四海高朋,八方賓客,酒興正濃,忽有一蝦兵匆匆闖進宮來,貼耳奏報:海面之上,駛來漁舟數隻,上有一少女,美貌絕倫。
三太子本是個花花太歲,一聽此訊,不亦樂乎,急忙吩咐蝦兵蟹將快些擒來。於是乎,平靜的遼東海上,狂波大作,黑浪滔天…… 且說那八仙,正在島上舉杯暢飲,猜拳行令,熱鬧非凡。忽聽濤聲如雷,且見惡浪直撲島岸,再極目望去,狂風巨浪圍住了幾隻漁舟,隱約聽得有少女呼救之聲,悲切淒楚。
群仙目睹此情此景,肅然而立。原來是一群水妖海怪正在撕搶舟上一少年民女。群仙觸怒紛紛將葫蘆、玉板、扇子等寶物投進大海。這些仙物大顯神通,將那些蝦兵蟹將打得落花流水,逃命而去。這時,大海恢復了平靜,那舟上的少女如此得救。
船上的漁夫們,因受此驚,個個矇頭轉向,辨不清東西南北,不知哪裡是岸。群仙為指引民舟迅速脫離險境,在島墮石為台,燃起篝火,漁夫們見遠處熊熊火光,遂搖櫓而奔,平安登入。從此,他們就在這個島上安家落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繁衍後代,輩輩以捕魚為業,漸爾形成了村落,人們把兔兒島改稱為仙人島。並在八仙當年點燃篝火的石台築起仙火烽堠,為出海的舟船指引航向。到了明代洪武年間,蓋州衛指揮吳玉,出於邊防需要,又在此處以磚石為料重修烽火台。每有敵情,夜則舉火,晝則施煙,傳遞軍事信息,捍衛海疆代代平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