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下鄉

仙下鄉

仙下鄉位於江西贛州于都縣中部偏北,西與興國縣毗鄰,東西貫穿224省道公路,交通極為方便;現各小村都已開通鄉村公路,從仙下圩可直通各小村。鄉政府駐仙下圩,距縣城27公里。下轄21個村,270個村民小組,總面積144.19平方公里。境內有1座小(一)型水庫--下欄水庫和12座(二)型水庫,水源豐富,是全縣唯數不多的早澇保收鄉鎮。此外,還有豐富的石灰石、煤炭及高嶺土等礦產資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仙下鄉
  • 別名:仙霞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江西省于都縣
  • 下轄地區:21個村,270個村民小組
  • 政府駐地:仙下圩
  • 電話區號:0797
  • 郵政區碼:342321 
  • 地理位置:于都縣中部偏北
  • 面積:144.19平方公里
  • 人口:54711人(2017年) 
  • 方言客家語—於桂片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 火車站:于都縣火車站
  • 車牌代碼:贛B
名字由來,下轄村,仙下村,觀背村,上方村,洋田村,石坑村,石陂村,富坑村,福星村,潭石村,三貫村,山段村,鄒坑村,西洋村,吉村村,亂石村,蓮塘村,高興村,龍溪村,經濟發展,仙下鄉民俗,崇文重教,喜酒好茶,存在的問題,地圖信息,

名字由來

仙下原名仙下貫(guan),這個guan同其中三貫村、貫背村的guan相同,具體含義待考察,猜想為一塊凹地中的平地的意思,應該不是近現代的行政單位。
另有一說,因該鄉古時有一座名叫仙霞觀的道觀因而得名仙霞,行政地名簡化之後同雩都簡化成於都一樣,改為仙下。

下轄村

仙下鄉面積:144.19平方公里 人口:54711人(2017年) 郵編:342321 代碼:360731211
仙下鄉轄:仙下村、觀背村、上方村、洋田村、石坑子村、石陂村、富坑村、福星村、潭石村、三貫村、山塅村、鄒坑村、西洋村、吉村、亂石村、蓮塘村、高興村、龍溪村。

仙下村

位於鄉周邊,駐仙下圩,以此取名。境內地勢平坦,人煙集中,謂仙下鄉政治、經濟、貿易、文化中心。文革前期由原兵背大隊和仙下大隊合併,名仙下大隊,體制改革後,名仙下村。轄17個村小組,662戶,3506人,耕地1410畝,人平土地0.4畝,多數村莊建在山排腳下,大段中,運輸交通方便,村西有高梘河流過,正中有仙下河(俗稱紫溪河)流淌,水利方便,主種水稻、花生,居住劉姓為多,方姓次之,彭姓為輔,沈姓、匡姓、王姓、徐姓、周姓、易姓少許。

觀背村

位於鄉東部偏南0.5公里,屬丘陵地區,仙下至車溪公路穿越而過,人煙集中。境地夾潭石河南流,境西接仙下河灌溉。
觀溪宗祠有聯:“雙龍崗峰戀疊秀起伏蜿蜒定卜人文蔚起,背溪水雙流綺麗環繞 旋佻陰富貴雙全“。
形象刻畫了其村山川景色秀麗,水源方便,不易乾旱、水澇。主種水稻,山坡平緩,果業生產發展好,村辦柑桔基地50餘畝,個體臍橙發展快,面積二百餘畝,年產值三十餘萬元,品質“紐賀爾“,創贛南臍橙名優品牌。全村轄7個村小組,316戶,1558人,耕地841畝,人平0.54畝,居住易姓、歐陽姓、謝姓,方姓極少,多以劉姓在清朝從寧都徙遷定居開業,建宗祠”餘慶堂“,開山祖玄道,有聯:”鉉宗始於之明族大宗蕃乾坤久,
道祖立基觀溪一脈宏開日月長。“
名“天祿世家”,有聯:
“天命是從斬蛇起義滅楚並溱肇開帝業耀千古,祿受勿替宰馬盟心伐吳討魏創成正統隆萬年。“
闡明祖輩開基業之歷史,寄後代於希望。後輩子孫勤奮努力,忠心耿耿,近代有省級、副縣級、正局級幹部多人、企業實幹家許多。

上方村

位於鄉東南部,丘陵地勢平坦開闊,境東潭石河流過,西接仙下河灌溉,車溪公路正中穿越而過,村東面多以緩坡山地,宜果面積較大,耕地灌溉方便,不易旱澇,主種水稻、花生,輔之以西瓜、果樹。境內陳姓少許,多以方姓在宋代由興國遷入該村袁羅壩(今圍腦組大段中)開居,開山祖克安傳長子名子仁遷洋田開居,稱下方屋,次子名子禮定居上方,稱上方屋,故名上主村,轄7個村小組,355戶,1657人耕地1100畝,人平耕地0.66畝。2000年有省、市、縣台辦的通力引資,鄉、村各組組織努力創業,由浙江省榮聯陶有限公司(台資)董事長黃 傑先生代表公司捐資人民幣417955元,本村台胞方 騰先生捐資30000元,無中氏先生捐資10000元等許社會各界知名人士捐資興建“上方榮聯希望國小“,於2001年10月竣工,總投資60多萬元,占地3819平方米。

洋田村

位於鄉南部,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陽光充足,境中仙下河流過,接其灌溉方便,主種水稻,山地面積較少,多以石壁嶺,境內居住沈姓、謝姓,劉姓少許,多以方姓,同上方村共修族譜,俗稱下方屋,轄11個村小組,690戶,3232人,耕地1858畝,人平0.57畝。

石坑村

地處於都縣仙下鄉西南部,轄8個村小組,分別是石坑組,禾稿塘組,石古圾組,馬山凹組,下馬山組,上馬山組,下門坑組,上門坑組,黃竹逕組,共366戶,1705人,耕地1137畝,人平0.67畝,居住方姓為多,少許謝姓、林姓、鄒姓。2008年實現全村通水泥路。境中有高梘河南流,村東有仙下河在上馬山匯合高梘河注入車溪坳背進梅江,水源條件好,歷年洪澇時有災害。石古圾組為仙下鄉境內海拔高度最低點,僅130米。種植以雙季水稻為主,附作物為花生,油菜。水果以臍橙為主,馬山凹組和黃竹逕組有臍橙種生態農業園。山地以丘陵緩坡多見,松木為主。上馬山奎毫塔建於明正德年間,今已廢棄,但常年有登山愛好者攀登此山。黃竹逕有一自然岩洞,名“合田岩“。

石陂村

地處鄉南部,村前有座水陂和石橋,始名石陂橋,簡稱石陂。村正中有於——寧國道穿越而過,交通方便,村東西方向各一河流,灌溉方便,耕地旱澇保收,主種水稻、花生,山地丘陵多見,村中有縣科技示範場,主種臍橙,村為企業“石陂紅磚廠“,效益可觀。境內轄17村小組,660戶,2803人,耕地1928畝,居住姓氏複雜,有曾姓、朱姓、陳姓、易姓、吳姓、郭姓等。

富坑村

位於鄉西南部,南接嶺背鄉,西與興國縣留龍鄉相鄰,蘇區時期曾設虎坑區,屬勝利縣管轄。境內山高林密,叢山竣嶺,古時常有虎狼出現,故名“虎坑”,居住鐘姓、朱姓、方姓、劉姓、湯姓、周姓、邱姓、謝姓,古代有虎坑圩貿易中心,為西南山區毛竹、林木、茶油等農產口集散地,曾一度繁榮。現轄21個村小組,680戶3611人,耕地2413畝,人平0.67畝。因無河流穿越,耕地大部分以梯田為多,易乾旱,1973年集全村勞力從興國縣留龍鄉境內開山劈石,壘坑攔壩修築名“團結渠道”,全長16公里,引水灌溉全村農田。現主種水稻、花生。在85年於都糖廠建成投產後,歷年甘蔗種植上千畝,上交工業甘蔗3000—4000噸,農民增收。

福星村

位於鄉中東部,成立人民公社時,民眾說:“共產黨大救星,使我們過上幸福生活”,為懷念黨恩,取名為福星大隊,屬丘陵地帶,於一寧公路直穿而過,地勢平坦,為煙集中,共有13個村小組500戶2176人,耕地1402畝,人平0.64畝。居住段姓、彭姓、孫姓、任姓、劉姓、管姓、陳姓、肖姓。境內有潭石河和岩下河流過,正中有下欄水庫東乾渠經此過車溪鄉,水源條件好,旱澇保收,主種水稻。山地多以緩坡。1963年開展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1966年出席省勞模大會,其事跡列入全省先進典型展覽。

潭石村

地處鄉中部,村邊溪潭中有一巨石,故得名潭石,屬丘陵地區。地勢有石下,東片、西片、木子組較為平坦,且於一寧公路穿過,富益組、丁屋、貫城、大水坑山高林茂,有下欄水庫東乾渠流過,潭石河發源於大水坑組嶺頭嶂,區內水原條件優越,灌排自如,旱澇保收。境內轄10個村小組365戶1549人,耕地1103畝,人平0.71畝,居住謝姓為主,少許彭、王項姓。

三貫村

位於鄉東北面,傳說朝王氏從車頭遷入開基建村,至清鹹豐年間有三個千戶富翁在此創建圩場,名三貫圩,歷史多原因,已多年不當圩。居住多以肖姓,輔之陳、劉、王、李姓少許藍姓(畲族),曠、盧、彭、葉姓,轄19個村小組630戶2806人,耕地1587畝,人平0.56畝。村中於一寧公路穿越,北面與銀坑鄉交界,東北方有小逕(小二型)水庫,西部有松樹下水庫,正中下欄水庫東乾渠流過,水源條件好,灌溉方便,旱澇保收。主種水稻,山地多以緩坡,松木雜柴叢生。佛教寶金山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建於馬力組,屬縣統戰部佛教協會認定的寺廟,因僧房禪室建在自然岩洞中,風景無限,俗稱“洞子岩”。常有佛教徒侍候香燭,念經做佛。每月正月初一和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紀念觀世音菩薩生日。四月初八日紀念佛祖辰誕。眾信士紛購青蛙、黃鱔等野生動物放生,回歸自然。每個紀念日都有許多香客、施主前往頂禮膜拜,祈求平安,求財吉祥。曾有聯:“善者不昌,恐祖宗遭殃;惡者不滅,乃祖輩遺德”。
橫批:“善惡有別“有此告誡天下人等以善處世。

山段村

地處鄉東北部,以駐地山段得名,屬丘陵山坑,雜柴叢生。村東面有銀坑河流過,曾建水泥便橋一座,2001年洪水沖毀,河東面尚有2個村小組民眾交通不便。境西河坑、盤子腦、赤坑組水源欠缺,常受旱,嚴重年份,人畜飲水因難。轄16個村小組500戶2293人,耕地1546人,人平0.67畝,世代居住以鄒姓為多,少許肖、管、黃、饒、陳、謝、劉姓。

鄒坑村

位於鄉東部,地處丘陵石壁坑,有24個村小組806戶,3461人,耕地1720畝,居住鄒姓為多。境內荒山禿嶺多,源枯竭,僅有東陂水庫和少許山塘,灌溉條件極差,常有旱情出現,人民生自學成才較為貧窮。

西洋村

位於鄉東部,地處梅江沿岸,山坑之中。常易受洪澇災害,晚秋作物易出現旱情。山高林茂,雜柴叢生,有些緩坡山地,人們開墾種果樹的積極性很高,增加許多經濟收入。由於叢山竣嶺阻擋,梅江受限交通與通信都極為不便。共轄8個村小組203戶943人,耕地485畝,人平0.51畝,主種水稻、西瓜。居住肖姓為多,少許管、楊、鄒、陳姓等。

吉村村

位於鄉東北部,古有集貿市場,名吉村圩,農曆一、四、七當圩因地處偏僻、物源不豐富,多年不當圩,村正中以灌溉,發電、養魚效益的縣辦中型水庫,名下欄水庫。1966年9月動工,1969年3月竣工。控制流域面積32平方公里,總庫容1108萬立方米,壩高33.7米,乾支渠道16條,長95.5公里,灌溉仙下、車頭兩鄉22個村的2.8萬畝農田。村境內有仙下河流過,農田灌溉方便,旱澇保收,主種水稻。山地多以緩坡,村東旗嶺面高山竣嶺,雜柴叢生。居住彭姓為主,少許朱、李、謝、劉姓等。共有27個村小組1028戶4326人,耕地2049畝。

亂石村

位於鄉北部山區,因田間、住宅承處“怪石鱗立”,故得名“亂石”。轄21個村小組,980戶3494人,耕地1794畝。居住湯姓、朱姓、王姓、周姓居多,劉姓、彭姓少許。境西高山竣嶺,綿延起伏,山上雜柴叢生,常有野豬出沒危害莊稼。農田以梯形排列,灌溉自如,旱澇保收。主種水稻,其產花生、芋頭,種在麻沙泥田,煮之有爛,香郁爽口。生薑肉質黃而脆,曾暢銷廣東、上海大都市。腳板薯炒之松爽,炸之軟綿,尚有“淮山”之功效。

蓮塘村

位於北部山區,轄16個村小組,697戶3077人,耕地1977畝,人平0.64畝,居住劉姓、蔡姓、彭姓、張姓、李姓、段姓、郭姓少許,多以盧姓、因盧姓宗祠門口,原魚塘多且相連,故名“蓮塘”境內山高林密,溪水常流,灌溉方便,旱澇方便,山坑田常受野豬、野兔等侵害,荒蕪不少農田。岩前組一帶石灰石礦產資源豐富,人民公社期間建有公社石灰廠,體制改革後由個人承包至今,燒制石灰供鄰近鄉。長水組有一溫泉,常年湧泉不息,水量較大。

高興村

位於級北部山區,與馬安鄉交界。轄11個村小組430戶1953人,耕地1096畝,人平0.56畝,居住彭姓、方姓、李姓、林姓、盧姓、朱姓等。村西面高山叢林之中修築大禾水庫,灌溉農田方便。村東面高山之中原建有仙下公社煤炭石(窯背山煤礦)。品質熱量含卡高,產量可觀,效益還好,後因煤層太深,透水大,無力承辦倒閉。村部駐高興圩,逢三、六、九當圩,每年四月、九月搭台唱戲幾天,拜財神祈平安。

龍溪村

處鄉西北部高山叢嶺之中,居住方姓、劉姓、毛姓、朱姓、許姓等。共17個村小組424戶2020人,耕地1121畝,人平0.55畝,大部分屋場都有半山腰和坑溝里,農田分布高山排腳,常種和季稻,口糧常缺,食油為茶油為主,生自學成才較貧困。在唐朝年間就有種生薑的習慣,品種主要為“木姜”,具有“甜香辛辣龍溪姜,賽過遠近十八鄉,有如冬筍脆如藕,一家炒菜滿村香”之美稱,1978年至1982年,仙下薑片脫水廠建成投產後,其產品暢銷廣東、上海、香港,由上海口岸遠銷美國、日本、菲律賓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廣東、福建等地商販湧現前往收購,一時名氣很旺。後因姜瘟大面積發生,無良法根治,而市場競爭激烈,現少有種植。山高雜柴叢生。至今未用上高壓電。村級公路呈雛形。

經濟發展

在“興果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先後辦起了富坑臍橙場、仙蓮柰李基地、石子嵊臍橙基地等大型果園,品種以臍橙、溫柑、柰李為主,輔有黃花梨、水蜜桃、三華李等。1997年開始傳統的果業單一生產模式已轉向“豬-沼-果(蔗)”生態農業建設路子。特種養殖業得到迅速發展。先後辦起了以養殖甲魚、蛇、青蛙為主的仙下特種養殖場和三貫甲魚場,鄉政府成立了“特種養殖服務公司”,為養殖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另自2003年起,鄉村手工廠開始出現,現如今(2013年)仙下圩西區有很多手工廠,主要以製衣、電子居多,其他一些村里也有辦廠。這給一些村裡的閒置勞動力,主要是中老年婦女居多,增加了勞動就業機會。
仙下同時也是“犀利哥”的故鄉,常駐“犀利哥”有老野、九九、摧田、逗逗.....等。老野以一身黑色斗篷常隱於原野,一身烏漆嘛黑,猶如挖煤工人,常手拿一盤子往返於石皮於仙下之間,世人見而遠之;九九是“犀利哥”中的學者,曾經做過老師,學識淵博,吟得一首好詩,農忙時節還會幫人下地幹活,之所以成為犀利哥也是因為愛情;摧田是“犀利哥”中的武者,常年背一金箍棒,後因棒子惹禍進了監獄.....。逗逗在犀利哥中算是比較好的吧,瘋的程度不是好大,好像還有家室的,但卻愛好研究女性頭髮,後也因此惹禍不知道去向....
老野老野
新代表新代表
仙下鄉
仙下鄉
黑暗中的九九黑暗中的九九

仙下鄉民俗

仙下鄉里至今仍保留著這樣一種習俗:在廳堂大門上方,畫一匾額,書之4字 (有的3字),稱之曰“門榜”。這些匾額形態各異,書法風格不一,門榜的內容各姓氏家族有很大的不同。奇特的民屠樣式配上意蘊豐富的門榜,展示出客家民居獨有的文化魅力。
仙下鄉客家門榜大體上可分為如下幾類:一、昭示本性氏家族的淵源,如黃姓的“江夏淵源”,說明了黃姓的發祥地是古代的江夏郡;陳、鐘、賴、鄔等姓的“穎川世第”,說的是以上幾姓均望出穎川郡;羅姓的“豫章遺風”,表明羅姓望出豫章郡,二、顯示本姓氏譜系的高貴家風或門第。如孔姓的“尼山流芳”,說的是春秋時期孔氏大思想家孔丘誕生於山東曲阜尼山,其事跡和思想彪炳史冊,流芳千古,是孔氏的光榮和驕做,鐘姓的“越國家聲”,說的是唐睿宗時期,鐘紹京爵封越國公的歷史事實,鐘紹京祖籍贛南興國(唐時屬贛縣),精通書法,曾助李隆基平定韋後之亂,後官至中書令,以功封越國公,是贛南籍人的第一個宰相,自然鐘姓後人引以自豪。三、反映本姓氏譜系中名人先賢的事跡。如鐘姓的“知音高風”“飛鴻舞鶴”,前者記錄了春秋時期鐘子期和俞伯牙覓知音的千古佳話;後者記錄了三國時期魏太傅鐘繁的書法獨樹一幟,其書“若飛鴻戲海,舞鶴游天”的事跡。楊姓的“清白傳家”敘述了東漢楊震為官清廉,一生高節。曾有人夜懷十金,向楊震行賄,楊震不接受。那個人說:“暮夜無知者。”楊震回答說:“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謂無知?”終不受賄。四、顯示門風純樸、吉祥、興盛。如書寫“忠厚傳家”、“耕讀傳家”、“和為貴”、“安其居”以及“風華正茂”、“桂馥蘭馨”等等。
生活在仙下鄉山區的客家村民,有著各種與世不同的傳統客規,而客籮體現出的特色更為明顯。
逢年過節,馬安客家的村村寨寨,有路便有客,有客便有籮。挑籮,背籮,扛籮,提籮,頂籮,風姿各異。客籮里裝著各類禮品,諸如酒肉、花生、布匹、燙皮、炸果子等。選用客籮,仙下鄉人十分講規矩:迎親要選用有大喜字的,做生日要選用有大壽字的,孩子降生要用有大福字的,新居落成要用大吉字的。
客籮還是仙下鄉山村青年男女愛情的信物。小伙子為獲得姑娘們的愛情,往往費盡心思,選用精心製作的有各種花紋和圖案的客籮,而籮里盛裝的禮物往往也是最貴重最討人喜愛的。新娘過門進大堂要踩撤滿碎花瓣的花籮,這樣既可淨身,也有步入富貴之意。而在慶賀喜事時,誰家收的客籮多,誰家也最榮耀。

崇文重教

自古以來,殷實人家請先生上門辦學,設私塾,再就是一房、一姓、一村、一寨舉辦私塾、蒙館、義學。其經費多來自由各姓氏家族、公堂捐獻田產、山林,集資興辦的“文會”、“文社”。
新中國成立以後,所有客家村寨都有中、國小,客家人崇文尊教的觀念更加發揚光大。如今,只要誰家子弟考上了大學,不僅父母全力資助以外,親朋鄰友無不慷慨解囊,加之鄉、村政府給予獎勵,促進了客家子弟發奮讀書的濃厚風氣。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每年報考大學的考生之多、升學率之高,客家子弟都名列榜首。這一成績無疑與仙下鄉客家人崇文重教的美德風尚有關。

喜酒好茶

仙下鄉人常常聚在一起飲酒,平時賓客偶至,必呼酒留飲。酒是待客的必需品,每逢慶賀喜事或歡慶豐收,則大飲大喝,百日之勞,一日之澤,家家扶得醉人歸。擺酒宴已遍及各種喜慶活動中。酒宴的名稱一般以酒宴的內容而定,如婚嫁喜事叫“暖轎酒”、“結婚酒”;小孩出生三日要做“三朝酒”;滿月做“滿月酒”;老人過生日要做“暖壽酒”;春節時要請“春酒”,耕作中有“栽禾酒”、“圓禾酒”;工匠學徒有“進師酒”、“出師酒”;建房蓋屋,動工之日請“落石腳酒”、“上樑之時請“上樑酒”,竣工之時要做“圓屋酒”;遷居、暖灶要請“過火酒”、“暖灶酒”。這種“做酒”活動自然不僅僅是飲酒而已,實際上多是菜餚豐盛的筵席,然而卻被仙下鄉人冠以“酒”的名稱,可見酒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仙下鄉人傳統的酒主要是米酒和谷燒兩種,其它酒都是這兩種酒派生出來的,如蜜酒、冬酒、伏酒及各種藥酒。米酒俗稱糯米酒(或水酒),是家庭自製的酒,原料是糯米。谷燒俗稱燒酒,原料是舢稻或粳稻。90年代以來,啤酒也逐漸盛行。如今的仙下鄉人,仍非常熱情好客,酒仍是人們交際、禮尚往來,宴請賓客的重要飲品。喝擂茶,也是仙下鄉人一項傳統。擂茶是客家人最具代表性的飲料。作法是將生米、茶葉、生薑用水浸泡後,放在陶製的擂缽里,用山植木 (或油茶木)製成的木棒 (俗稱擂糙)反覆碾磨成糊狀,再拌入韭菜、菜豆,加適量的細鹽,兌上溫水,在鍋里煮成稀粥,食用時,茶麵上再撒上各種佐料,品種隨家庭經濟情況而定。就飲時,賓主在茶桌邊團團圍坐,桌面上放上各種茶點,如炒花生、炒燙皮、炸米果、蜜餞等。主人依次獻茶。這種擂茶,茶味真、香意濃,不僅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而且還有消痰化氣,健脾養胃,滋補長壽之功能。所以客家人視之為飲料中的佳品,不僅用來敬祖、待客、歡度喜慶,而且也是家人常喝常飲,豐富生活的家風美俗。
仙下鄉谷燒酒仙下鄉谷燒酒

存在的問題

第一,環境問題
仙下鄉的仙下村原本是贛南山區少有的一塊較大盆地,地勢平坦,廣植水稻,田埂交錯,樹木也頗為繁盛。一條清澈美麗的河流流淌於該鄉最老的街道旁,兩旁樹木清雅整潔。但是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和人口的壓力,外加規劃能力客觀上的缺失,導致相當程度的環境破壞。第一是農耕時代遺留的的垃圾處理方式影響了地下水的飲用,第二是因為樹木砍伐而不重新栽種又加上汽車保有量增加導致的呼吸道疾病高發的問題。
另外由於人口增加,大量建房,導致亂占農田,亂開挖山坡,導致現在比較嚴重的農田浪費和水土流失。
還有街道規劃和房屋建設的衝突解決缺失也較為嚴重的限制了該地區的經濟發展與鄉民村民的生活方便。
第二,教育問題
崇文重教是客家人珍貴的傳統,也是作為缺乏耕地和其它資源的贛南山區賴以生存的傳統。只有教育才能彌補資源缺乏帶來貧窮。現在仙下的問題不是優秀人才少的問題,而是教育嚴重分化的問題。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問題,是當地人和行政教育機構一起要面對的挑戰.
第三,精神生活的問題
仙下因為經濟的快速發展,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建設較為遲緩。現在,仙下還沒有一處可以供居民年輕人活動的公共場所。

地圖信息

地址:贛州市于都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