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觀化軍事革命

歷史定位,介觀化軍事革命發展,

歷史定位

董子峰在他的《信息化戰爭形態論》一書中指出,在當代信息革命的發展歷史上,存在兩個重要的轉折點,而且都與尺度變化有關。從1883年愛迪生在真空燈泡實驗中意外發現“愛迪生效應”,到1904年英國電機工程師約翰·弗萊明發明真空二極體,再到1946年三極體發明,這是第一個轉折點,它是電子革命的始發點。從1948年美國J·巴丁等人發明電晶體,到1958年基爾比發明積體電路,再到1971年微處理器的發明,這是第二個轉折點,它是微電子革命的始發點。值得注意的是,從真空三極體到晶體三極體再到積體電路,基本工作原理都是一樣的,只是質料和尺度不同而已,但它們對人類生存方式產生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可見,“操作尺度”的變化對於人類活動的發展具有革命性意義。

介觀化軍事革命發展

人類第一台計算機於1944年2月在美國誕生,尺寸為長15.3米,高2.4米,重31.5噸,用電線3800公里,有接點300多萬個,命名為哈佛馬克Ⅰ型。如此龐然大物,除了在實驗室躺著,是無法用作它用的。1948年電晶體的發明,不僅能完成真空電子管的大部分功能,而且具有尺寸小、重量輕、功耗低、壽命長、堅固耐用等優點,徹底改變了傳統電子線路的格局,廣泛運用於計算機、電視機、人造衛星等領域。1958年,第一個單塊積體電路研製成功。儘管這個積體電路上只有一個擴散電晶體、兩個電阻和一個電阻-電容網路,但卻具有劃時代意義,它為20世紀70年代的微電子技術革命奠定了基礎。1971年,美國英特爾公司在大規模積體電路的基礎上發明了微處理器,使計算機開始走出科研機構的象牙塔,進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引發了當代的信息革命。到了1989年,美國的計算機運算速度已達到每秒1000億次。1989年12月13日,日本科技廳電子技術研究所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約瑟夫森超導計算機,每秒10億次,比常規快10倍,但耗電僅為普通計算機的1/4。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信息技術革命導致了計算機、網路和新材料的迅猛發展,出現了新一代萬億次超級計算機、光控計算機、光神經計算機以及網際網路(Internet)、全球資訊網(Web)和格線(Grid),並產生了超導材料、人工智慧材料、納米材料等新材料。
從電子管→半導體電晶體→積體電路→大規模積體電路→超大規模積體電路→微處理器→超導計算機→光學計算機→量子計算機→光神經計算機→生物計算機……這樣一個鏈條可以看出,計算機技術的每一次變革和突破,幾乎都與尺寸與速度有關。1965年,戈登·摩爾提出,電晶體的表面積(即刻在積體電路板上的面積),每12個月就會縮小一半,後來又將周期更正為18個月。這就是著名的摩爾定律,它意味著計算機晶片上的電晶體數量每18個月翻一番,或運算速度加倍。
聯想到人類的大腦如此精細,如果沒有納米技術的突破,沒有納米技術與生物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的融合,就不可能有高度智慧型化機器人的出現。“納米技術有可能帶來人類歷史上的第三次產業革命,它將使人類進入智慧型化的類生物體系的生產時代。這意味著納米科技的最高宗旨是能夠製造出類似於動物具有感官、智慧型、反饋、自修復等高級功能機器的一門技術。”我們相信,隨著以納米技術為核心的新一代高技術群的出現,人類必將進入介觀化軍事革命時代,真正實現機械化、信息化、智慧型化的“三化歸一”。當我們進入到介觀、微觀領域的時候,看到的世界將會是另一個圖景,這正是介觀化軍事革命的美妙之處。從原始的戰爭人到外化了的戰爭機器人,人類戰爭形態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人類從此有了真正的戰爭替身,進一步遠離了暴力。從介觀化軍事革命的視野看,此前的金屬化、火藥化、機械化、信息化、智慧型化等一切軍事革命,無非是人的戰爭意志的局部外化而已,是對人的手足、體能及其活動方式的局部否定。只有到了戰爭機器人普遍發展的時代,原始戰爭人的類本質才能得到真正的回歸,戰爭才會重新按照人的智力對抗方式進行搏鬥,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徒手戰爭”。
努力完成機械化和信息化雙重歷史任務,實現軍隊現代化建設跨越式發展,是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重要思想是在人類社會技術形態轉型和世界新軍事革命取得新的突破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它深刻揭示了軍隊建設與時代轉型的關係,同時也是對當代軍隊戰鬥力運動規律的深刻把握,是對馬克思主義軍隊建設學說的最新發展。軍隊建設跨越式發展以及由此產生的軍事思想、軍事理論、軍事技術、軍事制度等一系列自主創新和變革,將使我軍進入一個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新時代,為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軍隊建設學說發展的最新成果,對軍隊戰鬥力發展的特殊運動規律,以及相應的中國特色軍事變革作出新的理論解釋,才能從本質上理解馬克思主義軍隊建設學說的當代意義和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