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醉翁亭

《今日醉翁亭》是焦正安所寫的作品,發表於解放日報。《岳陽樓記》表現了政治胸襟,而《醉翁亭記》抒發的是閒適之情。嚮往閒適的人總是比有政治胸襟的人多,因此《醉翁亭記》的民眾影響比《岳陽樓記》的影響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醉翁亭
  • 地理位置:琅琊山
今日醉翁亭
正文:
進了山門,汽車直朝裡面開。下車的地方離醉翁亭只有五六十步吧。要是從琅琊山門口走過來,真正的“山行六七里”就好了。丁導遊先引我們看讓泉,就在我們的腳下。要不是她指點,我們不會發現這兒藏著一眼泉水。泉水淙淙,大概只相當於家用自來水龍頭放出來的流量。這些日子雨水不多,我們未“聞水聲潺潺”。雨水充沛時節,會聽見潺潺水聲的,但那是蓄積起來的雨水而不是讓泉之水。
走進琅琊古道17號的門,看到的依然只是醉翁亭的一條屋檐,在下車的地方看到的也是這一條屋檐———我以為進了門就一目了然的。我們置身於一個相當於庭院的地方。向左拐進去,又是一個像庭院的地方,所不同的是“有亭翼然”———亭之一角像大鵬的翅膀一樣就差支到我們的頭頂上了。如果沒有這種成句,叫我們來說可能就是:“抬頭可以看見一角飛檐。”這樣一比,方知“有亭翼然”之妙處。再向前,進去,眼前才是從頭到腳的醉翁亭。兩個庭院是後人根據《醉翁亭記》而造,給人造成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感覺。
醉翁亭顯得單薄。十六根大碗口粗、小碗口粗的柱子好像使足了勁,硬撐住頂部。“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住在高處的琅琊寺里的智仙造這么一座亭是為了讓好友歐陽修上山途中歇歇腳。亭子給我以簡易之感。它的最大特色是,長條椅子中間有茶几。這是歐陽修的“辦公桌”,他在其上批閱公文。有詩讚曰:“為政風流樂歲豐,每將公事了此中。”茶几也是餐桌。“山餚野蔬,雜然而前陳”其上。醉翁亭建成後,歐陽修每次上山,都要在亭中歇腳飲茶。他見老百姓是喝讓泉之水,就問他們為什麼不喝熱茶。一位老人說:“我們沒有錢,也沒有工夫去喝熱茶。喝這泉水既方便又清涼。”歐陽修感慨起來。後來他在亭中歇腳、議事,都是喝這讓泉之水。他要幕僚們關心民眾疾苦,要“與民同味”。當年,讓泉與醉翁亭之間無遮無攔,只有兩棵不擋視線的樹———被後人稱之為醉翁榆。今天,坐在醉翁亭里,讓泉不可見矣。
智仙造好了這座亭,請歐陽修作記。他當天下午就寫好了。連夜抄寫了六份。第二天早晨,吩咐僕人貼到各個城門上去。除了四道正門,平時閉著的小東門和小西門也打開、貼上。然後派了六班鑼鼓手到城門口去,一邊鳴鑼擊鼓,一邊高喊:“太守歐陽修,昨日作文《醉翁亭記》,敬請黎民百姓都來過目修改!”傍晚,一位59歲的樵夫手裡握著一把斧頭,來對歐陽修說:“你的文章句句講的都是實情,就是開頭嗦了!”歐陽修背誦起來:“滁州四面皆山,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諸峰……”樵夫說:“停!毛病就在這兒,太累贅了!不知太守有沒有上過南天門。站在南天門上,一轉身子看到的,四圈子都是山啊!”歐陽修沉思片刻,說道:“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
歐陽修對於修改過的《醉翁亭記》很滿意。親自寫在石上,請人來刻。刻好以後,把碑豎在醉翁亭外面。來觀賞、拓印者絡繹不絕。因為歐刻碑文“筆畫偏淺”,滁人“恐不能傳遠”,欲“改刻大字”。知州王詔請遠在潁州的蘇東坡寫成大字。蘇是歐的學生,當然欣然同意。歐文蘇字的碑刻,高236厘米,寬90厘米,計401個字,每個字約10厘米見方。這一塊碑豎在亭西的空地上,一任風吹雨打。明代的馮若愚為其建了寶宋齋。後人為了不忘馮氏護碑之功,在寶宋齋旁邊建立了一座馮公祠,以示紀念。寶宋齋使蘇刻碑文免受風雨侵蝕,卻沒有擋住人為的破壞。在“破四舊”的錘鑿之下,碑文上的字有一半少橫缺點。還好,這塊殘碑像鐵骨錚錚的漢子沒有倒下,向和它擦肩而過的我們訴說著什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