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尚書

今文尚書

今文尚書,是書名,為儒家經典《尚書》的一種,二十八篇,我國先秦時期歷史文獻的彙編。先秦儒家所傳《尚書》原有百餘篇,經秦焚書亡失。漢初,秦博士伏勝傳二十八篇。後學者遞相授受,分大小夏侯及歐陽三家。因為是以漢隸書寫,區別於當時的古文《尚書》,故稱“今文尚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今文尚書
  • 篇數:二十八
  • 作者:秦博士
  • 年代:漢初
圖書由來,圖書篇目,內容構成,漢代傳授,特點,清代研究,

圖書由來

先秦時期的《尚書》經秦焚書亡失,山東濟南的秦博士伏生(名勝)初為避兵亂逃亡,把自己手中的《尚書》藏在屋壁中。漢初天下安定,伏生回鄉,從壁中取出藏書,其竹簡大多蠹壞,經過整理得完整的二十八篇,在齊魯傳授,學者甚眾。後學者遞相授受,分大、小夏侯及歐陽三家。
漢文帝時,求能治《尚書》者,時人推舉伏生,但當時伏生已經九十餘歲,老不能行,文帝便遣太常事史掌故晁錯前往求教,由伏生口授,晁錯筆錄,傳得二十八篇,被立於學官;到了漢武帝時,民間得《太誓》一篇(一說是漢宣帝時河內女子壞老屋所得),合伏生所傳的二十八篇為二十九篇,故《史記》、《漢書》的《儒林傳》中說《尚書》為二十九篇。不過後來這篇《太誓》被馬融等人發現為偽作,遂廢,仍為二十八篇。
據學者考證,實際上當時還保留有不少的古《尚書》篇章,遠不止二十八篇,但是根據當時的規定,只有有師說的才能被立於學官,無師說者不得立,晁錯筆錄的這二十八篇因為有伏生的傳授,故得立於學官;其它殘存的篇章因為沒有師說,故而不得流傳。2008年7月,清華大學入藏了一批戰國竹簡,總數約2500枚。經專家鑑定,其內容全部都是古書,其中有許多經、史一類的文獻。此前,清華簡第一輯和第二輯整理報告分別於2010年和2011年年底出版。此次公布的清華簡中,《傅說之命》三篇引發關注,其內容與東晉時期出現的偽古文《尚書》的《說命》篇完全不同,再次證明,傳世的偽古文《尚書》系後人偽作。

圖書篇目

1、虞書(2篇。漢今文與馬融、鄭玄古文與《夏書》合稱為“虞夏書”)
《堯典》、《皋陶謨》
2、夏書(2篇)
《禹貢》、《甘誓》
3、商書(5篇)
《湯誓》、《盤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
4、周書(19篇)
《牧誓》、《洪範》、《金縢》、《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多方》、《立政》、《顧命》、《呂刑》、《文侯之命》、《費誓》、《秦誓》。

內容構成

經過歷代學者的考證辨析,基本認為《今文尚書》二十八篇是可信的先秦文獻,記述的內容上起於五帝時代的帝堯,下至於春秋時代的秦穆公,但是其創作時代不一。這些篇章多為史官所作,屬於當時王室所藏的官方文獻檔案,主要是王和大臣、諸侯在一些重要活動中的講話、對話記錄,所謂誥、誓、命、訓。其一部分是出自對古史事件的追述,一部分是當時史官的筆錄,還有部分是後人的擬作。其中《虞書》的部分雖然記錄的時代很早,但是產生最晚,和《夏書》中的《禹貢》篇一樣,是戰國時期的擬作,所以其文體內容和其它篇章全然不同,且有“大一統”的思想。西漢時所傳的五經(詩、書、禮、易、春秋),都是根據師傳,用當時的隸書寫的,所以稱為“今文經”;到了西漢末,劉歆在秘閣校書時,發現了一批用古文寫的書,包括《周禮》、《尚書》、《左氏春秋》等,稱為“古文經”。
甘誓》則當是史官的追記,是夏後啟伐有扈的誓詞,《墨子·明鬼下》認為是禹伐有苗的誓詞,所以稱為《禹誓》。《商書》的部分基本是屬於追述,其中可能有部分是商代史官的作品,如《盤庚》、《高宗肜日》等,也有部分是周代史官追述的作品,當然這些作品都經過後來周史官的編輯和改造,主要是為了便於時人閱讀。《周書》大部分是周代史官的筆錄,記述的言論和事件都比較質樸近實。

漢代傳授

《漢書·儒林傳》記載了西漢伏生所傳今文三家的傳授系統,同時在一些有關經師的傳文里補充了不少材料。其中主要的內容有:歐陽氏學派再傳之後,出現了“平陳之學”。即其再傳弟子平當、陳翁生所傳授增益的歐陽氏學。大夏侯氏學派一傳再傳之後,出現了“孔許之學”。即其一傳弟子孔霸、再傳弟子許商所傳授增益的大夏侯氏學。小夏侯氏學派再傳之後,出現了“鄭張秦假李氏之學”。即其再傳弟子鄭寬中、張無故、秦恭、假倉、李尋所傳授增益的小夏侯氏學。
這三家中,歐陽氏學隱隱成了《尚書》今文學的主幹,尤其到了東漢後奄有一代,後來“漢石經”所刻《尚書》即據歐陽氏本。大夏侯氏學則主要宣揚陰陽五行說(其餘二家也宣揚,以此派最出色)。自夏侯勝從夏侯始昌受《洪範五行傳》,即主要傳習此書,由其弟子周堪再傳許商,許商又撰《五行論》(《漢書·藝文志》作《五行傳記》),進行宣揚,影響深遠。小夏侯學則主要在搞很多非常繁瑣的章句,形成了一家特色(其餘二家也搞很多章句,但以此派稱最);同時此派李尋也以好《洪範》五行災異擅名,有論災異表奏。這是三家在共性相同之下各自的特色。
這三家構成西漢《尚書》傳授的全局,其它另外有所師承或師承不明者參互其間,而終以此三家為其歸。但由於各派的章句、師說不同,紛紜不定,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召開石渠閣會議,就五經同異進行辯論,為反映家法的大辯論。

特點

漢代今文經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1、儒生方士化,經學神學化。特別重視鬼神,以陰陽五行說釋經。
2、倡“通經致用”來為王朝服務,使經學滲透到政治活動中。
3、章句繁瑣,解說空疏。
4、嚴於家法、師法,後學不得背離。

清代研究

從晉代以後,所謂的《尚書》是指今、古文《尚書》的合編,但這裡面的“古文尚書”已經不是漢代的“古文尚書”,而是魏晉時期人造的偽書,清代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一書問世後,這個“古文尚書”是偽書已成為定讞,所以從清代中葉的乾隆時期開始,清代學者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研究今文二十八篇上,極力推崇漢代今文,用功甚勤,名著迭出,蔚為大觀,給後人研究《尚書》提供了很大方便。因為《尚書》以“佶屈聱牙”最難於讀懂著稱,又以錯亂分歧最難於梳理著稱,清代樸學者便踏踏實實地針對這兩方面做了許多研究,下了極大功夫。
一方面,有的學者做了大量蒐集資料的工作和校勘的工作,把漢代古文,漢代今文儘量追尋出它的原貌,凡可蒐集到的漢代古文、今文材料,儘量都蒐集起來,提供給後代治《尚書》者;另一方面,有的這些則從語言、文字、音韻、訓詁、辭彙、語法等等方面做了許多精深的研究,是許多本來無法讀懂的文句大抵可以探索到它的一些意義,就比以前好讀多了。因此,清代的《尚書》研究是近代《尚書》研究的先導,同時也是近代《尚書》研究豐厚的基礎。
清代今文《尚書》學主要有吳派、皖派和常州學派。吳派著作主要為後來者蒐集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如江聲《尚書集注音疏》、王鳴盛《尚書後案》等;皖派則在考訂和論斷上成績卓著,如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孫星衍尚書今古文註疏》等;常州學派講求致用,尊今文,也不主張廢棄古文,代表著作如莊述祖《尚書今古文考證》、劉逢祿尚書今古文集解》、陳喬樅今文尚書經說考》等。清人的研究成果,開創近、現代《尚書》學研究的先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