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熱調節

人體所處的熱濕環境是從人體的皮膚表面開始,向外擴展到周圍,包括呼吸的空氣、穿的衣服,各種人類健康和舒適生活所必須的人工冷、熱源,氣候形成的冷、熱、潮濕以及太陽輻射。所有這些環境因素都具有溫度並以各種形式影響人體皮膚表面的熱濕交換。

人體對熱濕環境的反應是人體的一種基本生理功能,他表現為人體受到外界刺激而使其狀態發生變化,即機體組織、器官的新陳代謝過程產生了變化。人體對熱環境的反應可以分為三個帶:(1)身體冷卻帶,在此帶內人體之所以能進行體溫調節是最初通過血管收縮,繼而發生寒戰,左後成為不可調節;(2)蒸發調節帶,在此氣候範圍內是通過血管舒張和出汗來進行體溫調節和達到熱平衡狀態;(3)身體受熱帶,這時血管舒張和出汗的調節作用減弱。在身體冷卻帶與蒸發冷卻帶之間為過渡區,在此環境溫度下人體產生生理性的平衡,對環境溫度的感覺為適中和舒適。人體的不同生理系統對人體進行熱調節以使人體適應熱環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體熱調節
  • 內容:體溫調節、水鹽代謝等
  • 實質:與環境因素的熱濕交換
  • 表現:器官新陳代謝過程變化
  • 類別:生理功能
  • 主體:人體生理系統
人體的體溫調節,人體的水鹽代謝,人體的心血管系統,人體的熱適應,

人體的體溫調節

體溫調節是指有機體具有將體內溫度穩定在一個狹小範圍的能力。人的體溫相當穩定,這是由於人的機體具有比較完善的體溫調節機構,能有效的控制機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使之達到相對平衡,因而得以維持體溫的相對穩定。
體溫調節的中樞主要在下丘腦。對體溫調節系統最重要的輸入量是核心溫度和平均皮膚溫度。當核心溫度與設定值之間出現偏差,體溫調節系統開始工作。人體的體溫值不是恆定的且取決於工作強度,在較高代謝率下體溫會升高。體溫調節主要依靠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來完成。調節方法包括調節皮膚表層的血流量、調節排汗量和提高產熱量。人體溫度的控制過程可簡單描述如下:分布在人體不同部位的外周溫度感受器和中樞溫度感受器將感受到的溫度信息傳入體溫調節中樞,體溫調節中樞把收到的溫度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後,向體溫溫度效應器發出相應指令,效應器則根據不同的控制指令進行相應的控制活動——血管擴張或收縮、肌肉運動、汗腺活動等。效應器的這些活動將控制身體產熱和散熱的動態平衡,從而保證人體溫度的相對穩定。

人體的水鹽代謝

水鹽代謝,亦稱體液平衡。體液是指分布於細胞內外、溶解有很多無機鹽和有機物的水溶液。水鹽代謝不僅僅指水和氯化鈉的平衡代謝,亦指機體在神經—體液—內分泌網路的調節下,保持水和氯化鈉等無機鹽的攝入量和排出量的動態平衡,並維持體內含量的相對穩定。
機體在高溫、高濕環境下勞動,主要靠大量出汗蒸發散熱來維持機體熱平衡,大量出汗不僅丟失水分,而且伴隨無機元素、含氮物質和水溶性維生素的損失,以致勞動效率降低並伴有食慾減退、消化吸收不良、而使營養攝入受到限制,嚴重時將影響機體正常功能,出現水、電解質紊亂。
因此,水鹽代謝的平衡對維持正常生命活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水鹽代謝的失衡會導致機體的功能障礙,嚴重時威脅生命。

人體的心血管系統

參與體溫調節的各個器官系統中,心血管系統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也是熱安全生理研究中一個重要方面。心血管系統對熱環境的反應表現在下列各個方面:在熱環境下,散熱中樞活動增強,引起皮膚血管明顯擴張,其血流量可增加15—20倍,末梢阻力下降5%-7%,致使血壓降低,這種降低與周圍溫度的升高呈平行關係。但是由於頸動脈竇與主動脈弓上的壓力感受器對血壓的變化很敏感,產生反射性調節,使動脈血壓維持在一定的高度,保證心臟與腦有足夠的血液供應。高溫高濕對心血管的影響更為明顯。

人體的熱適應

對於大多數健康的年輕人來說,當他們初次接觸高溫環境時便會產生不適,但在周期性的熱環境下進行數日活動後,這種不適應感便會消失。這是一種生理適應過程,稱之為熱適應。熱適應包括血液循環量大,汗液分泌增強,醛固酮和利尿激素增加,尿中的鈉和氯的排泄量減少,但體溫和心率比較正常。當這種生理反應不再繼續改善時,則稱為人體對熱環境的適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