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最早流變路線圖

人類文明最早流變路線圖

流波在“新文明文化史觀”中提出的文化史觀概念之一。人類文明最早流變路線圖,就是人類文明發祥、發展流變全球的線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流波
  • 出土地點:湖南道縣玉蟾岩
  • 館藏地點:湖南省博物館
  • 所屬年代:上古時期的50000~25000年前
  • 三要素:論述人類文明最早發祥時
簡述,文明發祥要素,三要素提出,三要素分析,萬年文明,向世界開拓,母體,薩姆農耕文明,流變路線圖,

簡述

“上古時期的50000~25000年前間相對應的是有巢氏、燧人氏、盤古氏,是中華巫糯文明發酵萌芽時期;25000~5000年前間相對應的是女媧、伏羲氏、神農、炎帝、黃帝時代,是伏羲神糯全球大統大九洲巫儺文明從長江流域向全球傳播擴散開拓時期;5000~3000年前間相對應的是少皞(帝摯)、顓頊(高陽氏)、帝嚳、唐堯、虞舜、大禹、夏啟、殷商、西周時期,是巫儺文明隨著全球大統大九洲的分崩離析而分化組合變異時期。”“大量的史料表明,中華先祖從2萬年前左右就開始了全球性開拓,到15000~8000年前的中華伏羲、神農時代,中華文明和人種已幾乎遍及全球,是為中華全球一統大九洲時代。故無論是古印度、埃及、西亞、美洲或是西方的神話祭祀、圖騰崇拜、天文地理亦或《聖經》故事的源頭都可從中華文明中尋找到最初根蒂。”

文明發祥要素

三要素提出

新文明文化史觀理論的創建者流波在論述人類文明最早發祥時指出:作為人類文明的總發源地,必然有著最早的文明基因、環環相扣的文明積澱、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具體說,要確認人類文明起源最早的問題,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是具備文明肇端的地理生存環境;二是所發現文明遺存相對年代為最早;三是文明從年代序列上具有連續性從地域上向周邊具有擴散性。

三要素分析

從文明肇端的地理生存環境來說,人類四大古文明發生地都具備人類生存發展的條件;從距今年代來說,從公元前3000~6000間,四大文明古國遺址各有發現,時間各有千秋,很難有個相對優勢。然隨著中國考古的發展和越來越多的古文明遺址的發現,打破了這個相對難以判斷的格局——長江流域上萬年農耕文明遺址的逐步發現及向周邊年代的連續性空間的擴散性,突顯人類文明發祥地的特徵已成不爭事實。換句話說,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中華文明,只有中華文明具備文明發祥三要素。

萬年文明

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距今2.25萬~1.85萬年,是目前為止發現的人類最早的農耕文明遺址,發現了目前人類最早的栽培稻、最早的陶器和人工編織物等。以玉蟾岩農耕稻作文明為起點向四周延續擴散:向東向南產生江西仙人洞和吊桶環、江蘇溧水神仙洞、廣東英德牛欄洞、浙江浦江上山等上萬年的水稻農耕文明;長江流域一帶水稻農耕文明星羅棋布,如距今9000年之間的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距今8000年的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距今7500年左右的浙江河姆渡遺址,距今6000年的江蘇高郵龍虬莊遺址等等。長江流域水稻農耕文明向北向西黃河流域高緯度發展的最明顯特徵就是宜稻則稻,因地制宜發展栗、黍、麥等其它作物,如河南、陝西、甘肅的部分地方適合水稻的生長,於是形成裴李崗文化河南舞陽賈湖、仰韶文化甘肅慶陽、龍山文化陝西扶風案板等稻粟混作農業文明。這個文明向印度半島延續擴散發展有距今7000年的阿薩姆邦水稻文明,向東亞、東南亞延續擴散形成幾距今幾千年的農耕文明更是比比皆是。
由此推斷,即使是其它三大文明發現了年代較久遠的文明遺址,也缺少周邊相應遺址的延續性擴散性相佐證,更何況上萬年前的印度、兩河流域、埃及都還基本處於蠻荒階段,至於其它支系文明,則更無從比起。因此,長江流域成為中華並人類的文明發祥之地已成事實。

向世界開拓

母體

上萬年前的印度、兩河流域、埃及都還基本處於蠻荒階段。既然我們說另三大文明比起中華文明的發端時間相差如此之遠,那是不是可以判斷這幾大文明也許就與中華文明沒有多少關係呢?當然,如果這些文明無論是從形態到內涵毫無相似關聯或只是偶有相似關聯,我們則完全可推測這些文明也許是各自分別發展而來,或是間或有影響而已,其文明並沒有一個根本源頭或者母子關係問題。但事實正好相反,這些文明不僅形態上相似,內涵上更有許多關聯。隨著考古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人類史前、上古文明有一個總根總源,這些文明的人種、天文地理知識、圖騰崇拜、象形文字等都與中華史前、上古文明相似關聯。而且一些看似難以解釋的如一些海洋孤島中發現的史前文明、上中古文明,以及巨石陣、巨石人像頭像、神廟建築、象形文字、高超的天文地理數學知識等等,只要聯繫到了中華史前、上古文明的全球傳播就迎刃而解。我們今天知道,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文明的形成都呈突然性斷代性特點,它們的制陶技術、天文曆法、語言文字、圖騰崇拜、生產生活習俗等等都與中華文明相同或相似,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繫。

薩姆農耕文明

長江流域農耕糯民最初的原始圖騰崇拜之一就是石頭,又處於母系社會,故把石頭比作偉大的母親,叫“薩母”,形成薩姆崇拜。南方古音“石”為“sha”,就是“薩”,“姆”就是媽媽、大巫婆、大祖母,薩姆崇拜後來發展成薩滿教,在北方、中亞一帶發揚光大。
人類最早的長江流域中游水稻農耕文明向東、向南形成長江流域和東亞南亞廣大的水稻農耕薩姆區,向北形成中原旱作農耕薩姆區和中亞遊牧薩姆區。南方水稻薩姆文明、中原中亞旱作遊牧薩姆文明又相匯於西亞、地中海沿岸。這個過程就產生了人類歷史上以四大古文明為主體的眾多文明文化。

流變路線圖

先分析向南向東發展的情況。中華南方水稻薩姆文明於萬年前就向東向南傳播,分為兩支。一支向東南亞(包括朝鮮、日本)發展,因氣候適應,形成了東南亞比較純正的水稻文明區;進而從東南亞沿路橋或涉海到了今天的澳洲並向海洋深處進發,海洋水位升高后也還相互遷徙形成今天看似孤立的海洋島嶼文明;同時,中華先祖向東通過白令海峽或天之浮橋島(千島群島)或洋流一群群一波波前仆後繼東赴美洲開拓文明,東北亞成為中華先祖開拓美洲、北極圈的中轉站,從海上遠涉美洲的先民部分留在太平洋島嶼上又強化了先達到的先民的文明。另一支向南亞進入印度河谷開花結果,產生了印度最早的文明;在印度河谷產生的農耕文明再向西發展,由伊朗高原擴散至地中海沿岸。印度半島成為中華先祖開拓地中海沿岸的中轉站,最後在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基本上是同時代開花結果,產生了蘇美爾文明和古埃及文明。西方歷史學者在提出蘇美爾人創造的兩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可能是世界最早的文明時,我泱泱中華大地尤其是長江流域的近萬年的農耕文明遺址還埋在地下;但研究的結果,西方人還是指出了這兩個文明的創造具有突發性,創造文明的人也是黃種人,是從遙遠的東方來。兩大文明無論語言文字、星象占卜、土木(石、金字塔)建築、燒制陶器、農耕澆灌系統都與中華糯民相似。斯塔夫里阿諾斯(美)在其《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里論述:“最早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偉大創建者——蘇美爾人,似乎既不是印歐人的一支,也不是閃米特人的一支,這一點很可奇怪,他們的語言與漢語相似,這說明他們的原籍可能是東方某地。”而閃米特人其實就是中華石頭母親崇拜的“石(薩)姆”糯民西亞種,也即陝韓方言語種人。同樣,古埃及人稱尼羅河沿岸的良田為“諾姆”,就如我們今天西南少數民族稱其水田為“糯”一樣。
再分析向北向西發展的情況。中華南方水稻薩姆文明向北發展產生了以黃河流域為主體的文明體系,炎黃時代後黃河文明因黃帝勢力的逐步壯大而成為中華主體文明,也正因如此,才使中華乃至世界文明的源頭——中華長江流域及以南的水稻農耕文明被後來中華正統史書有意無意地忽視遺漏,才造成後來中華和世界文明史起源的混亂;另外向北還產生了保持更多原始薩姆崇拜特性和遊牧特點的東北亞(東北亞文明部分與東南亞純正的水稻文明區交叉,如朝鮮、日本就是水稻農耕文明發展得較好的地區)、中亞、西伯利亞文明,這些文明在中華北部、中亞幾經折騰後轉而向西同樣到達西亞地中海沿岸,但他們卻不再似南線的農耕糯民帶去的是文明的和平創造,而多半變成了兇悍善戰的遊牧民族,有著文明傳播與野蠻掠奪的雙重身份;又炎黃時代白民、黑民因黃帝勢力對炎帝勢力的逐步壓制打擊而從中華西面、西北面“震盪”出來後,也加入到西徙的進程中來,才形成了古西亞、地中海沿岸你剛唱罷我登場的戰爭殺伐史況。歐洲文明就是在古西亞、地中海沿岸文明的基礎上產生了古希臘、羅馬文明。但在此之前,中華先人已在歐洲大陸及大西洋中開拓文明,留下巨石陣、太西洲國等遺蹟和傳說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