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輻射帶

人造輻射帶

人造輻射帶,Earth,radiation belts of,由地磁場捕獲的大量帶電粒子的區域,又稱范愛倫輻射帶,輻射帶內的帶電粒子,是太陽風、宇宙線與高層大氣相互作用而產生的高能粒子,它們在地磁場的作用下,沿磁力線作螺旋運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造輻射帶
  • 形成:太陽風與高層大氣產生的高能粒子
  • 又稱:范愛倫輻射帶
  • 存在位置:存在小於50°~60°的緯度地區上空
簡介,地球輻射帶,

簡介

【單詞】:人造輻射帶
【解釋】:人造輻射帶искусственный дополнительный радиации 人造輻射帶искусственный радиационный дополнительный

地球輻射帶

Earth,radiationbeltsof
由地磁場捕獲的大量帶電粒子的區域。又稱范愛倫輻射 帶。20世紀初,挪威空間物理學家F.C.M.斯托默從理論上證明,在地球周圍存在一個帶電粒子捕獲區(大部分區域處於後來發現的輻射帶內)。1958 年,美國J.A.范愛倫利用美國探險者1號衛星上的蓋革計數器,第一次直接探測到地球周圍存在通量很強的高能帶電粒子,從而證實輻射帶的存在。這是 人造衛星的第一個重大發現。輻射帶內的帶電粒子,是太陽風、宇宙線與高層大氣相互作用而產生的高能粒子,它們在地磁場的作用下,沿磁力線作螺旋運動。
地球輻射帶位於地球磁層內,但只存在小於50°~60°的緯度地區上空。輻射帶呈環狀分布,環的橫截面輪廓呈月牙形,大體與地磁場磁力線重合,外邊緣距地心約10個地球半徑。輻射帶粒子主要是質子和電子,粒子能量分布於10~10電 子伏。輻射帶通常分內輻射帶和外輻射帶。①內輻射帶。高度為赤道面上離地心為1.2~4.5個地球半徑之間。主要由能量為兆電子伏級以上的質子組成,強 度比較穩定。反照中子在地磁中衰變成質子,並被捕獲在內輻射帶中。②外輻射帶。高度在赤道面上離地心4.5~6個地球半徑之間的範圍內。主要由電子組成, 能量在2×10~10電子伏之間。電子來源,主要為太陽風粒子通過擴散進入磁層以及由磁層內的低能粒子加速而成。
高空核爆炸產生的高能電子注入磁層與天然電子一樣,被地磁場捕獲,形成一些局部高強度的電子帶,稱人工輻射帶。人工輻射帶全部分布在內輻射帶內。穩定的人工輻射帶通常能維持幾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