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流感

概述,人流感的發病特徵,致病因素及防範,臨床特徵,感染原因,防治措施,研究進展,

概述

人流感的發病特徵

人流感可以在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引起發病,每次流感的大流行都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由於禽流感病毒被認為是人流感病毒的保存宿主和產生新型流感病毒的來源,所以有傳統觀點認為,人不會感染禽流感病毒,即使給人(志願者)接種禽流感病毒也不會產生抗體。但事實表明,人不但會感染禽流感病毒而且還會使人發病與死亡。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後的症狀從典型的流感樣症狀,即發燒、咳嗽喉嚨痛和肌肉疼痛,到眼睛感染、肺炎、急性呼吸困難、病毒性肺炎和其他嚴重、危及生命的併發症不等。
由於流感對人和畜禽的危害十分巨大,世衛組織將其列為實行全球性監測的傳染病。動物流感尤其是禽流感與人類流感及人類健康的關係非常密切,禽流感被認為是人流感的保存和發生變異的新基因來源。哺乳動物體記憶體在的流感病毒亞型很有限,而禽類尤其是水禽存在所有現在已知的15種血凝素和9種神經氨酸酶亞型的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可突破種間屏障而直接感染人或哺乳動物並致死,從而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認識禽流感的公共衛生意義。

致病因素及防範

臨床特徵

人流感是由A、B、C三型流感病毒分別引起的人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特徵與病毒毒株、人群年齡、生理狀況等相關,主要表現發熱、畏寒、乾咳、頭痛、喉嚨痛、周身不適、乏力、鼻塞和流涕等。該病潛伏期短,傳染性強,傳播迅速,對嬰幼兒、年邁者及體質弱的人危害較大。三型流感中以甲型流感威脅最大。由於流感病毒致病力強,易發生變異,若人群對變異株缺乏免疫力,則易引起暴發流行,已有數千萬人死亡,對社會影響甚大。

感染原因

流感病毒具有8個不同的獨立的基因片段,決定了流感病毒具有基因重排的特性。基因重排業已在新型流感病毒粒子的產生並導致人流感的大流行中起關鍵作用。歷史上發生的人流感大流行,都與禽流感病毒有一定的聯繫。1957-1968年亞洲流行的H2N2亞型病毒,其HA、NA和PB1基因皆來自於禽流感病毒,其他基因保留了當時流行於人群中的H1N1病毒的基因;1968年香港流行的H3N2亞型病毒,其HA和PB1也來自禽流感病毒,其他基因來自於當時流行於人群中的H2N2病毒。即引起兩次人流感大流行的病毒,都是人源毒株和禽源毒株的雜合病毒。普遍認為豬在這種雜合病毒的形成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而被認為是“混合器”,因為豬具有這兩種病毒的細胞受體,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都可以感染豬,經過一段時間的雜交後,產生新的重排病毒,再感染人,從而引起人間流感的流行。

防治措施

2009年3月27日,安徽省休寧縣作為全國唯一基層試點縣,正式啟動“中國禽/人流感基層大流行準備計畫”試點工作。世界銀行項目部的衛生專家王世勇稱,此項試點對於提高全球基層應對禽/人流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給予了高度重視,WHO強調說,只要禽流感還在家禽中暴發,人類就有被傳染的危險。人類不斷遭受禽流感病毒的傳染,這有可能導致病毒變異,並發展成為對人類構成威脅的流行性病毒,從而可能造成災難性的後果。也正由於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因此,當這兩種病毒共同感染人之後,人可能起到“混合器”的作用,而產生新型流感病毒粒子在人間引起大流行。這種人作為混合器比豬作為混合器引起人間流行的幾率要大的多,因為人作為混合器又減少了中間宿主的環節,使得感染與流行的機會大大增加。

研究進展

通常認為,人不具有與禽流感病毒相結合的細胞受體,因此,禽流感病毒也就難以完成其感染髮病的過程,不能直接在人體內進行有效的複製。只有其經過哺乳動物中間宿主適應後,改變其宿主細胞受體結合特性後,方能感染人類並致發病。然而近年來和發生的人感染禽流感事件,完全打破了這一一直占主導地位的認識框架。基因組構成完全屬於禽源的流感病毒,能夠直接感染人致病並能致人死亡。因此認為,在決定宿主生物學特點及致病性方面,不單由流感病毒的表面結構蛋白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其內部蛋白基因也可能起重要作用。研究也已經證明,其內部基因如PB2、NP基因等在病毒的致病性中都起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