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生命素質指數

人口生命素質指數

又譯為物質生活質量指數(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縮寫為PQLI)是為測度物質福利的水平而開發的一個綜合指標,旨在測度世界最貧困國家在滿足人們基本需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基本介紹

概念,組成,計算,局限,

概念

該指標是由1975年曾任美國海外開發委員會主席的詹姆斯·格蒙特和客座研究員大衛·莫里斯的指
導下,由美國海外開發委員會提出的,於1977年作為測度貧困居民生活質量的方法正式公布。
人口生命素質指數人口生命素質指數

組成

生命素質指數由嬰兒死亡率、1歲時平均預期壽命和識字率3個基本指標組成。把這3個指標
直接轉為或換算成指數,數值從0到100,分別表示最低和最高的人口素質水平。

計算

計算方法如下所述。
一、識字率指數直接以15歲以上人口中識字者的百分比數來表示,不需換算。
二、嬰兒死亡率指每千個新生兒的死亡數。1950年以來聯合國統計記錄,嬰兒死亡率最高的是加彭為229‰,以此作為指數中的0;最低的是瑞典為8‰,估計到2000年降為7‰,以此作為指數中的100。取最高值(229‰)與最低值(7‰)之差除以100得出換算係數為2.22,意即嬰兒死亡率每變動2.22個千分點,在嬰兒死亡率指數上就變動1。公式為 嬰兒死亡率指數=229-每個新生兒的死亡數/2.22
提高人口素質提高人口素質
中國1981年0歲組死亡率為38.6‰(代嬰兒死亡率),按上述公式計算得出嬰兒死亡率指數為85.77。
三、1歲預期壽命指數換算方法與上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歲平均預期壽命最低是越南,為38歲,以此作為指數的起點0;預期壽命上限預計為77歲,即作為100。換算結果,1歲預期壽命每變動0.39歲,在指數上變動1。指數計算公式為
1歲平均預期壽命指數=1歲平均預期壽命-38/0.39
按中國1981年1歲平均預期壽命69.25計算,1歲預期壽命指數為80.13。
上述3個分指數的簡單算術平均數,就是人口生命素質指數。

局限

PQLI是識字率指數、嬰兒死亡率指數和預期壽命指數三者的算術平均值,計算簡單,易於理解,但也存在局限性。
首先,它沒有反映一個國家的全部社會福利狀況。構成PQLI的3個指標中,反映健康狀況的有兩個指標,這實際上是賦予健康指標以雙倍的權重。這可能適用於最貧窮的國家,但卻不適用於一般開發中國家,對富國更缺乏敏感性。無論如何,僅用三個指標反映一個國家的福利水平顯得太粗糙、太簡單,因為社會福利的內容是廣泛的。
再次,PQLI只是測度了一個國家社會發展的結果,而未能反映出發展的過程。因而,它只是一個“巨觀的”指數,不能反映出具體發展計畫或政策的過程及其成就。
最後,在計算方法上採用簡單平均,將每個指標看作對發展的作用相同,缺乏一定的理論依據。
總而言之,PQLI所關心的是發展政策能否成功地滿足貧困國家人民的基本需要這一問題,並不力圖測度所有的“發展”,也不測度自由、公平、安全或其他無形的東西。同時,它也不包括“生活質量”一詞所意指的許多其他社會和心理特徵,諸如安全、公平、自由、人權、就業、滿意感等。因而它被冠以“physical”生活質量指數的稱號,而不是一個全面的“發展”指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