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高陵

亳州高陵

高莊高陵距離古譙縣城10公里,縣城距離渦河岸邊的陳黃趙10公里,陳黃趙距離高莊高陵3公里。正好是一個等腰三角形。土丘西北1000米就是高莊,隸屬魏崗鎮。丘北500米原有古廟宇,聽當地老人說,最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名曰:“吊台廟”。七零年前後遭破壞毀掉。廟前有兩座高高的土台,也為古代遺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亳州高陵
  • 形狀:等腰三角形
  • 隸屬魏崗鎮
  • 屬性:古代遺蹟
簡介,歷史典故,

簡介

亳州高陵 初露端倪
藥 庵
【 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遺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謚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這是晉人陳壽著《三國志》中,記載的曹操墓葬的原文。”。《三國志》成書於西晉初年公元265年,離建安25年(即公元220年)也只有45年的距離,所以說《三國志》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其中關於墓址的記載就是“葬高陵”,至於“高陵”在什麼地方?為什麼叫“高陵”?仍是個謎。

歷史典故

快要消失的亳州疑似高陵
亳州高陵
一:魏王(魏崗)高陵(高莊
在亳州西二十里一望無際的田野上,有兩個大土崗,高出周圍數米,左右依附,東西相鄰,圓形,呈饅頭狀,東邊的略大。後因耕種取土,現丘高僅有二尺左右,面積有兩千五百平方米。土中散有很多古代的磚瓦 ,陶器碎片等,當地人叫“老莊口頂子”,又叫“孟莊口頂”。至於始於何時?在附近老人當中也沒有人能說清楚。這一帶地勢低洼,猶如一口巨大的鍋,因這兒地處高莊的東南方向,所以老百姓把這一帶稱為“東南窪”,這是多年來傳下來的老稱呼,還是如此叫著。兩個大土崗正好處在這口大鍋的底部偏南。這兒的“魏崗”是不是和“魏王”有什麼關係呢?這兩個巨大的土丘,會不會就是曹操與卞後(卞後死後“祔葬”於高陵)的“高陵”呢?““高莊”又會不會因“高陵”而得名呢?(這個地點與曹植《武帝誄》中記載的高陵地址“既次西陵”位置向符合。)
二:曹植的《求祭先王表》和《大饗碑》
《求祭先王表》文:
臣雖比拜表,自計違遠以來,已逾旬日。垂竟夏節方到,臣悲傷有念先王。公以夏至日終,是以家俗不以夏日祭。至於先王,自可以令辰告祠。臣雖卑鄙,實稟體於先王。自臣雖貧窶,蒙陛下厚賜,足供太牢之具。臣欲祭先王於北河之上,羊豬牛臣自能辦,杏者臣縣自有。先王喜食鰒魚,臣前已表得徐州臧霸送鰒魚二百枚,足以供事。乞請冰瓜五枚,白柰二十枚。計先王崩來,未能半歲,臣實欲告敬,且欲復盡哀。 《大饗碑》文:
惟延康元年八月旬有八日辛未,魏王龍興踐祚,規恢鴻業;構亮皇基,萬邦統世。忿吳夷之凶暴,滅蜀虜之僭逆。王赫斯怒,順天致罰。奮?虎之校,簡猛銳之卒。爰整六軍,率匈怒暨單于、烏桓、鮮卑引弓之類,持戟百萬,控弦千隊。玄甲曜野,華旗蔽日。天動雷震,星流雷發。戎備素辨,役不更藉。農夫安疇,商不變肆。是以士有拊噪之歡,民懷惠康之德。皇恩所漸,無遠不至;武師所加,無強不服。故寬令西飛,則蜀將東馳;六旆南徂,則吳黨委質。二虜震驚,魚爛渚潰。將泛舟三江之流,方軌邛來之阪。斬吳夷以染鉞,血蜀虜以釁鼓。曜天威於遐裔,復九圻之疆寓。除生民之災孽,去聖皇之宿憤。次於舊邑,觀釁而動。築壇?之宮,置表著之位,大饗六軍,爰及譙縣父老男女。臨饗之日,陳兵清塗,慶雲垂覆,乃備亻畢御,整法駕,設天宮之列衛,乘金華之鸞路。達升龍於太常,張天狼之威孤。千乘風舉,萬騎龍驤。威靈之飾,震曜康衢。既登高壇,蔭九增之華蓋,處流蘇之幄坐;陳旅酬之高會,行無算之酣飲。旨酒波流,餚?陵積,瞽師設縣,金奏讚樂。六變既畢,乃陳秘戲。巴俞丸劍,奇舞麗倒;沖夾逾鋒,上索?翁高。<角公>鼎緣ㄅ,舞輪レ鏡。騁狗逐兔,戲馬立騎之妙技;白虎青鹿,辟非辟邪。魚龍靈龜,國鎮之怪獸,瑰變屈出,異巧神化。自卿校將守以下,下及陪台隸圄,莫不歆淫宴喜,鹹懷醉飽。雖夏啟均台之饗,周成岐陽之犭叟,高祖邑中之會,光武舊里之宴,何以尚茲!是以刊石立銘,光示來葉,其辭曰: 赫王師,征南裔。舊靈威,震天外。吳夷懾,蜀虜竄。區夏清,八荒艾。幸舊邦,設高會。皇德洽,洪恩邁。刊金石,光萬世。(《天下碑錄》引《圖經》云:「曹子建文,锺繇書。」)
《求祭先王表》是臨淄侯曹植從封地接到拜表後,回到家鄉譙縣時(後有推證)所寫。從文中:“......是以家俗不以夏日祭.....臣欲祭先王於北河之上......杏者臣縣自有....”等句中可知,曹植寫此文時是在譙縣城東渦河南岸的曹氏故宅中.從“......垂竟夏節方到.....公以夏至日終.....計先王崩來,未能半歲,”和曹丕《止臨菑侯植求祭先王詔》中:“得月二十八日表,知侯推情慾祭先王於河上......”推測,時間應在延康元年五月二十八日。從“高莊大土丘””(暫且稱“高莊高陵”)的地理位置看,“曹植欲祭先王於北河之上”,並不是欲在北河上祭祀他的父親,而是欲從北河(即渦河)上,乘船向西二十里到陳黃趙(村名)(在魏時的距離可能是十八里,因陳黃趙村對岸就是“十八里”村,疑是曹丕留的標記之一。),上岸再向北行六里,到“高莊高陵”,祭祀曹操。筆者認為“陳黃趙”以前應該是“陳王詔”,村名的由來可能是“高陵”駐此的留守戶或曹氏後人,被曹植充滿親情的“求祭先王”的詔書所感,為紀念死去的陳王曹植而得名。【曹植終於太和六年(即公元232年),時封號為“陳王”】。由於後世傳承中的筆誤,方言讀音“王”“黃”音相近,“詔”與“趙”音同。前人手寫的過程中,產生了別字(筆誤)。村中還有曹氏村民(曹福祥,曹福林兄弟等)在此居住。“高莊高陵”是曹丕為父親在鄴“魏武帝陵”之外,所建造的“真身寢陵”,(後文有詳述)。初高陵以漢制立祭殿於陵上,(曹操遺令曰“葬畢,皆除服。”反映了曹操有把自己“秘藏”的想法,又怎會讓曹丕立祭殿於陵上呢?應該是曹丕繼承了“魏王”,取得了權力,為孝敬父親而建。直到黃初二年曹丕為自己準備壽陵的時候,才真正理解父親的良苦用心,並且為自己立《終制》曰“壽陵因山為體,無為封樹,無立寢殿,.....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見也。.....”。也有“秘藏”之意。)於黃初三年,毀高陵祭殿,使曹操高陵真正成為“秘藏”之葬。雖然高陵墓地沒有了寢陵建築,也沒有太祖廟號,碑石等物,但曹丕為遵守“慎終追遠”的孝道,在此地一定留有標記,(後有述)。漢時的禮制十分嚴格,《漢律》明文規定:“子不為親行三年喪者,不得選舉為官。....居官者須解除職務(曹丕身份和所處的歷史背景特殊)。三年期滿,在隆重祭祀,移神位於祖廟後,方能脫除孝服,稱為“起靈除孝”。(一般須待二十七月“禫祭”禮時除去。但曹操為“秘葬”曾令:“葬畢,皆除服。”所以家人不需守也。唯曹丕毀陵上祭殿可能是遵守了這個時間。),這也是黃初三年【即曹操死後的第二十七個月】丕以“......古不墓祭,皆設於廟....”為由,毀去高陵上的殿屋,只保留了宗廟(即未署“太祖”廟號的“吊台廟”)的原因。陳黃趙村七〇年前後還有一棵巨大的千年銀杏樹(銀杏樹的樹齡最長可達幾千年),生長在渦河岸邊,據老人描述,樹幹粗可七八人合抱,樹根扎的給場片樣大(場片:收曬麥子用的地方,一般是直徑10--20米的結實圓形平地),也有人形容根扎到渦河南岸。樹冠更是高大茂盛,夏季無論天氣多么悶熱,坐在樹下,總是感到涼風習習。如此推測這棵銀杏樹,也應有不低於一千八百年左右的樹齡。可能是曹丕家人乘渦水祭祀曹操時,在登岸處留的一處標記。
《大饗碑》立於延康元年八月十八日,碑文內容同樣出自曹植之手,前半部分是為魏王曹操歌德頌功的,後部分記述了臨饗之日祭祀活動的內容,“大饗之宴”即“宴饗”禮,也是漢承前朝禮制中的一種。“夏啟均台之饗,周成岐陽之犭叟,高祖邑中之會,光武舊里之宴”曹植也希望父親,像前朝的王一樣,得以刊石立銘,光示來葉。《大饗碑》中還記載了一件事情:“.....次於舊邑,觀釁而動.....,”意思是:“.....此次回到舊縣(即譙縣),也是為了看宮室落成而回來的。....”其中的“釁”指“釁禮”,中國古代祭神儀式的一種。即在宮室器物新造成時用牲血塗抹以祭神。其儀源於萬物有靈的觀念,因而宮室宗廟等建築在動工前有奠基儀式,完成時有落成儀式,其落成儀式即釁禮。曹植此次回譙縣,是為了觀(監督)宮室(或宗廟)落成的“釁禮”。落成的這個宮室可能是曹操的宗廟,或初以漢制“立陵上祭殿”的建築。還有一個證據能證明高莊的“吊台廟”是曹魏時代的宗廟,七零年前後毀廟時,距廟東北五百米孟長營村的孟憲啟先生(曾任教師)曾目睹當時情景。據他回憶,當時廟拆掉時,四角有四個石墩,每個石墩正上面中間有一人工鑿成的圓坑,坑內各放有一烏龜,據孟先生說當時烏龜還活著。這也是東漢及曹魏時代宗廟建築的特徵。曹植在《神龜賦》中曰:“龜號千歲......嘉四靈之建德,各潛位乎一方.......雖見珍於宗廟,離刳剝之重辜.....”所以此古建築與曹魏時期“神龜嘉四靈之建德,各潛位乎一方,見珍於宗廟”的記載不謀而合,應為曹魏時期的宗廟。在禮儀制度最完備的曹魏時期,郊壇的建立也是這一時期的一大特點(“吊台廟”前的高土台與之相符合,也是證明此廟是曹魏時期的又一證據。)。從魏時廟制看,七廟制度的建立還沒有完備,。《三國志魏志明帝紀》記載“太和元年夏四月甲申,初營宗廟,此時文帝的高祖處士曾祖高皇、祖太皇帝共一廟,魏武帝曹操一廟,曹操廟百世不毀。”(這又與“高莊高陵”東西兩座廟相符。曰:“東吊台廟”“西吊台廟”。)。
《求祭先王表》時在延康元年五月二十八日 ,《大饗碑》的時間是延康元年八月十八日。二者中間歷時兩個半月左右。曹植因“悲傷有念先王,欲祭先王於北河之上”,而公卿們的意見是:“夏至日終祭,是以家俗不以夏日祭”。夏至日終是六月十七,從曹丕《止臨菑侯植求祭先王詔》:“.....將欲遣禮以紓侯敬恭之意.....開國承家,顧迫禮制.....”句中知,曹丕阻止了曹植的祭祀活動,說:“....我馬上派遣祭禮送過去,你不要那么急迫(以紓侯敬恭之意),....開國承家,就要顧及到禮制(遵守禮制)。”如此曹植祭祀父親的時間應該在延康元年六月十七(夏至結束)以後。
《大饗碑》記載的時間是延康元年八月十八日,宴饗的場面宏大,參與的人員眾多(大饗六軍,爰及譙縣父老男女),如此盛大的活動從籌備到舉行,至少要月余的時間,甚至更長。如此算來,曹植求祭先王的地點不會是鄴,而是一直在家鄉譙縣張羅著家中的事情。
三:鄴“魏武帝陵”
建安二十三年(218)六月,曹操下詔令 :“ 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春,庚子(正月二十三日)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歲。隨後曹丕即王位,自此始,曹操一切後事的安排,都是曹丕所為,而不再是曹操。研究者當以此為分水嶺也。
曹丕於延康元年冬十月庚午稱帝,時間之緊,幾乎是安葬曹操的後事後,迫不及待。說明曹丕廢漢稱帝之心早已有之,改朝換代乃驚天動地之舉,曹丕怎會放心的把父親葬在鄴西呢?在那個風水觀念盛行的年代,難道曹丕不怕有人“直搗龍穴”,“斷其龍脈”嗎?那時的禮制觀念是:“子以述父為孝,臣以繼事為忠。”曹操既有《終令》曰把自己葬在鄴西,作為人子的曹丕就一定要遵守,否則,就會招“不孝”之名。對其將來的稱帝之大業,也會招人話柄。所以,曹丕會遵照《終令》,在鄴之西崗上建“魏武帝陵”,以惑天下。而父親的遺體則被秘密的運回了故里譙縣安葬。從曹丕《武帝哀策文》:“矧乃小子,夙遭不造。煢煢在疚,嗚呼皇考。”推測,曹丕並沒有把父親葬在鄴。《三國志.魏書.于禁傳》記載:“令【禁】北詣鄴謁高陵。帝使預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病薨”。當時的曹丕尊為帝王,父曹操更是尊上至尊,如果“魏武帝陵”葬的是曹操,曹丕怎會在他尊貴父親的陵屋內,繪禁降服之狀圖,戲弄父親昔日的愛將,做出如此大不敬之事呢?另《水經注.濁漳水注》載曹丕詩“羨西門之嘉跡,忽遙睇其靈宇。”丕既然羨慕西門那兒的嘉跡(寢陵建築),為什麼又忽然看不起那兒的靈宇了呢?(睇:斜著眼看的意思,有藐視之意。)這也是一個耐人尋味的事。可能是西門那兒葬有父親舊物的“衣冠冢”,比之“高莊高陵”,更加宏偉壯觀吧。
鄴西“魏武帝陵”是曹丕為惑天下(主要目的是欲廢漢稱帝)而建,但天下人不知,所以後世有關高陵的記載,如晉書《三國志》,及後世描寫魏武帝陵的詩句等都是圍繞鄴西“魏武帝陵”而著,也是被曹操《終令》所引之。而反映曹操墓葬情況的《武帝哀策文》《毀高陵祭殿昭》,還有曹植的《武帝誄》《求祭先王表》等等,記載的才是曹操真正的“高陵”。
四:○武帝哀策文 痛神曜之幽潛,哀鼎俎之虛置。舒皇德而詠思,遂腷臆以蒞事。矧乃小子,夙遭不造。煢煢在疚,嗚呼皇考。產我曷晚,棄我曷早。群臣子輔,奪我哀願。猥抑奔墓,俯就權變。卜葬既從,大隧既通。漫漫長夜,窈窈玄宮。有晦無明,曷有所窮。鹵簿既整,三官駢羅。前驅建旗,方相執戈。棄此宮庭,陟彼山阿。(《藝文類聚》十三)
此文的大致意思是:我的內心十分悲痛,哀傷也無濟於事了。(我要)把您全部的“皇德”詠賦成詩以懷念,也想完成(順從)您心中的遺願(腷臆:心中所想的事。遂:順從的意思。)。但我還是小人物(沒有能力之意),不能遵照您的夙願為您建造(壽陵),心裡很憂愁也很痛苦,我的父皇啊。你還沒有把我培養成人(扶上政權之意),就這么離開了我。您的公卿大臣們幫助兒子(群臣子輔),取得了(權力)實現了願望(此指:曹操死,華歆等一些大臣逼獻帝下詔,命曹丕受襲“魏王”和丞相之職。也是曹丕稱帝大計中的第一步。)。雖然為了達到我的目的,把您的墓建在了這兒是很卑鄙的。(猥:卑鄙,不光彩的意思。奔:為達到謀種目的。奔墓:就是達到謀種目的.....而建墓。)但是,如果我繼續做人臣子,權力就會改變(漢獻帝劉協本以為曹操死,自己就可以親政。曹丕也深知此理。所以他說“俯就權變”。)。占卜師已為這個墓地做了占卜,說是很好的“風水寶地”,地宮墓道也修建好了。以後漫漫的歲月,您在這陰暗的玄宮裡,有黑夜而沒有白天,不知道要到什麼時候?鹵簿既整,三官駢羅。前驅建旗,方相執戈。(殯葬儀式)。棄此宮庭,陟彼山阿。(指離開家,送葬去(高莊)墓地。)。
此文寫出了曹丕安葬父親的最真實的過程,他沒有把父親葬在《終令》所指定的地方,而是另選了一處墓地,並且請占卜師做了占卜。葬在一座小山旁邊的一處曲凹的地方。
“高莊高陵”一帶地勢低洼,與曹操下葬處的地勢“阿”(曲凹的意思。)相符合。以前這一帶是鹽鹼土質,夏季太陽一曬,滿地白茫茫的鹽鹼,寸草不生,可謂“瘠薄之地”也,符合“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的標準。至於“山阿”中的“山”,筆者推測,“高陵”北部以前應有一座小山(可能是土山之類),因為其北部一公里左右,有個地名叫“洪山廟”,是不是因這一帶曾有“洪山”而得名呢?
五:卞後
有關卞後去世之後的埋葬,《三國志.明帝紀》記載“秋七月,武宣卞後祔葬於高陵”, “祔葬”是同塋同穴?還是同塋異穴?還是葬在附近?沒有一個可靠的說法。據《晉書·禮志》,魏文帝“及受禪,刻金璽,追加尊號,不敢開埏,乃為石室,藏璽埏首,以示陵中無金銀諸物也”,明確記載魏文帝“不敢”打開曹操墓葬。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當卞後去世後,魏明帝是否“敢”打開曹操墓呢?我想他也不敢比父過之。再者,打開曹操墓豈能是件易事。因此,卞後去世後“祔葬”高陵,極有可能是葬在附近,因“祔”與“附”音同,但不知古時是否通用。而高莊的兩座大丘,並肩比鄰,相近數米,更符合《明帝記》中“附葬”之說。
六:“軍屯”
曹操曾在譙縣推行屯田制,分為“軍屯”和“民屯”兩種。從縣城向西到武平(現離城三十里的安溜集以西)一帶為“軍屯”。從縣城向東到譙令寺(譙令寺在縣以東三十里沙土一帶)一帶為“民屯”。“高莊高陵”就處在曹家的“軍屯”之中心位置,“軍屯”乃駐軍所營之地,“五里置一營,營六十人”。於“高陵”的安全起至關重要的作用。現附近還有“常營”“留(劉)營”“譚營”等村。可能與當時駐軍“軍營”有關。這也是曹丕為父親“壽陵”安全考慮的原因之一。從曹丕《毀高陵祭殿詔》記載的“.....車馬還廝....”看,此地也是與之相符的。也有可能是曹操“最後遺令”所指的地方(即《三國志》所載遺令::“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曹操明確指出:“....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由此看出此地也有可能是曹操最後指定的。“天下尚未安定,...葬畢皆除服。”古時“起靈除孝”需二十七個月,“葬畢皆除服”是不是曹操欲把自己“秘藏”的證據呢?
七:陪都
曹丕稱帝後,改譙縣為“陪都”使譙縣轄區擴大,並以譙為本國。屬“留根型陪都”一類,“留根型陪都”有一個主要的特點:即祭祖的宗廟 皇陵所在之地。曹丕改譙縣為“陪都”也是以此為考慮的。而倍受尊重的曹操的“皇陵”才是一個最關鍵的因素。
八:地名
村名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沒有特殊原因一般不會變更。也是最能折射出古代信息的“透視點”。在“高莊高陵”西一公里是“三所樓”村,東一公里是“半截樓”村。都有古建築遺蹟發現,西面的在“三所樓”村東,高莊南,05年在耕地中發現,牆基很深,挖了數尺也沒挖到底,長度不詳(沒挖完),得老磚頭數板車,和一根骨簪(一頭有銅飾物,因年代久遠,受腐而毀,留有一厘米長的銅銹痕。骨黃色,光滑,應為實用飾物。見圖)。東面的建築地點在“半截樓”村東頭,具體情況不詳。“三所樓”“半截樓”的村名由來,是不是和文獻記載的“初高陵以漢制‘立陵上祭殿’,”而黃初三年曹丕又以“古不墓祭,皆設於廟”為由,毀陵上建築有關?是不是在西邊先建了三座靈宇,而東邊的黃初三年還沒有建成,即被曹丕毀掉了呢?北有“常營”村和“韭菜園”村相近僅幾十米遠,“常營”應該是駐軍所在地了,“韭菜園”也應該是駐軍的“韭菜園”了。西北還有“高莊”,北還有“魏崗”,南有“十八里”和“陳黃趙”村(前已述)。
九:標記
曹丕欲在“秘藏”的高陵留下標記,當然要求永世不滅,以方便曹家後人祭祀。而什麼標記能永世不滅呢?
觀“高莊高陵”周圍的幾個村莊,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每個村名的開頭都冠一“孟”字,也叫“孟三所樓”“孟半截樓”“孟常營”“孟韭菜園”“孟莊口”等。“孟”乃曹操名字“孟德”的第一個字,難道這是巧合嗎?還有“魏崗”象徵著“魏王陵”,“十八里”象徵著曹宅到高陵登岸處的距離,“陳王詔”是紀念陳王曹植悲切欲祭先王的感人真情,也是登岸處的標記等等。這難道都是巧合嗎?我想不是,這都是曹丕為“秘藏”先王而做的學問,也只有村莊的名字才能永世不滅。
十:“??”碑
約七〇年前後,在高莊附近曾出土過一塊石碑,出土時段為兩截。據村民比劃高約40厘米寬約30厘米,上有字,記憶模糊,紛說不一。其中碑的發現者高振山先生(已故)之子提供了兩條信息:一個說是大將某某;另一個說好像墓主的名字叫王沖。從這兩條線索推測墓主可能是“鄧哀王沖,字倉舒”。卒於建安十二年五月甲戌,年十三。舒少聰察岐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鄧哀王沖即曹沖。 魏書載策曰:「惟黃初二年八月丙午,皇帝曰:咨爾鄧哀侯沖,昔皇天锺美於爾躬,俾聰哲之才,成於弱年。當永享顯祚,克成厥終。如何不祿,早世夭昬!朕承天序,享有四海,並建親親,以籓王室,惟爾不逮斯榮,且葬禮未備。追悼之懷,愴然攸傷。今遷葬於高陵,使使持節兼謁者僕射郎中陳承,追賜號曰鄧公,祠以太牢。魂而有靈,休茲寵榮。嗚呼哀哉!」太和五年,加沖號曰鄧哀王。
曹丕黃初二年八月丙午遷葬高陵,太和五年,加沖號曰鄧哀王。村民之所以讀成王沖,可能是把“鄧哀王”的“王”字當成了姓氏與沖合之。有回憶說是大將某某者,可能是碑上記載了曹沖葬時,贈騎都尉印綬之事。看到了“騎都尉”,就想到是古代的一員大將了。(此碑信息不詳,無從考證,暫作以推理說)。
高傑 初稿於 藥都藥庵文化藝術工作室
二零一零年四月一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