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江炮台

亭江炮台

亭江炮台,位於福州市馬尾區亭江鎮亭頭南般村,與長樂的象嶼炮台相互呼應、扼守閩江,形成閩江口第二道防線。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始建,第一次鴉片戰爭後重修,光緒六年(1880年)、十二年(1886年)兩次復修。由山巔主炮台、山邊突出部前沿炮台、臨江岸炮台群及山後彈藥庫組成。主炮台在高約20米的小山包頂,三合土結構,半圓形,半地穴式(深1.85米,內徑18.3米,牆厚3.3米);前沿炮台在主炮台所在小山包的半腰,呈“凹”字形,占地20平方米。彈藥庫在主炮台後的山坳里,呈長方形,長7.2米,寬6.6米,高3.1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亭江炮台
  • 地理位置:福州市馬尾區亭江鎮亭頭南般村
  • 著名景點:亭江炮台
  • 建立時間:清順治十四年
修築歷史,炮台構造,武器配置,

修築歷史

亭江炮台,位於福州市馬尾區亭江鎮亭頭南般村。又稱亭頭炮台,與長樂的象嶼炮台相互呼應、扼守閩江,形成閩江口第二道防線。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始建,第一次鴉片戰爭後重修,光緒六年(1880年)、十二年(1886年)兩次復修。由山巔主炮台、山邊突出部前沿炮台、臨江岸炮台群及山後彈藥庫組成。
光緒六年(1880年),閩浙總督何□組織重修。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馬江戰役中,炮台遭法國艦隊炮火毀壞。光緒十二年(1886年),船政大臣裴蔭森主持重修。抗日戰爭中,亭江炮台遭日軍毀壞。
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炮台構造

主炮台在高約20米的小山包頂,三合土結構,半圓形,半地穴式(深1.85米,內徑18.3米,牆厚3.3米);前沿炮台在主炮台所在小山包的半腰,呈“凹”字形,占地20平方米。
亭江炮台主炮台設在小山頂,有一個炮位,炮位基礎為三合土,露天,呈半圓護牆式,炮口朝閩江江面,射界方位角度約120度。炮位三合土上鋪設進口硬木,硬木間用螺釘連線成一體,使之整體承受火炮后座力。
半圓護牆共長36米,前後深10米,左右寬16米,高1.88米。護牆後端左右開口寬25.1米,其下方有通往左前方、右前方和左、右後方的隧道,分別與前沿炮台、岸炮台、彈藥庫和官兵休息室相通。

武器配置

彈藥庫在主炮台後的山坳里,呈長方形,長7.2米,寬6.6米,高3.1米。炮台與彈藥庫、炮台與炮台之間有地道相通,地道里設有休息室。光緒十年(1884年)八月廿三日,法國侵華艦隊在馬尾港突襲福建水師後,遇亭江炮台官兵頑強抵抗。後法國海軍陸戰隊登岸包抄,奪取並毀壞炮台。
主炮位直徑6米,有深0.2米、寬0.45米的圓形凹槽,供主炮主軸架旋轉定位用。主炮底座安裝在直徑2.5米,深1.5米的底孔上,上孔口有二道梯形口,其高度分別為0.18米和0.21米,火炮發射時的巨大后座力依靠底座和炮座架承受。210毫米(也稱二十一生)克虜伯後膛鋼炮炮軸轉盤安裝在主炮位底座上,主炮可以攻擊中、遠距離的江面目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