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獨弦琴藝術

京族獨弦琴藝術

中國少數民族京族獨具魅力的獨弦琴藝術。 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京族獨弦琴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性項目。獨弦琴顧名思義只有一根弦,它是以大竹管為琴體,構造簡單發音豐滿醇厚,音色清澈,優美動聽。京族在1511年來到這裡時就有獨弦琴了, 京族少不了獨弦琴。獨弦琴一起在伴隨著我們京族人民,獨弦琴就是京族文化標誌之一。

2011年5月23日,京族獨弦琴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京族獨弦琴藝術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批准文號:國發〔2011〕14號
  • 文號名稱: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名錄
  • 遺產編號:II-154
  • 申報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興市
歷史淵源,藝術特色,傳承意義,

歷史淵源

獨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泛音演奏樂器,在京語中稱“旦匏”,也叫“獨弦匏琴”,流行於中國廣西防城地區以及越南。
獨弦琴特點是:對音樂作品的演繹完全依靠一條琴弦和一個搖桿,通過彈、挑、揉弦、推、拉、拉揉、推揉等諸多手法來實現。
作為泛音演奏樂器,獨弦琴可以在僅有的一條琴弦上,同時奏出泛音和基音兩個音,具有柔和優美的音色,高音清晰、中音明亮、低音豐滿,表現力極為豐富,宜於表現各種悠長抒情的旋律,既能描繪椰林、山川等大自然的美景,也能淋漓盡致地抒發人們的思想感情。它奏出的委婉如歌的曲調,有如詩人吟詠,富於甜美感,有著深邃的藝術魅力。
80年代以來,一些琴師對這民族傳統樂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在琴聲安置拾音器,然後連線擴大器,由音箱將擴大了的琴音傳輸出去,這就是電聲獨弦琴。老式獨弦琴只彈奏器樂獨奏樂曲和民歌伴奏曲,電聲獨弦琴在保持原有的民族樂器特色的基礎上,吸收了電聲樂器的特點(如音域廣、音色豐富等),可以彈奏器樂獨奏曲、民歌伴奏曲、流行歌曲等。琴師彈奏時大多不看樂譜,全憑記憶彈奏。優秀的民間琴師,在伴奏民歌時,全憑靈敏的聽覺,歌聲唱出什麼音,琴師就能彈奏什麼音,其技巧的高超之處在於彈奏的曲子多帶裝飾和長顫音。
因為京族人說話的語調與獨弦琴的音調非常吻合,又是祖傳,因而已被演繹成了廣西京族的傳統樂器。 幾千年來由於統治者的封閉,未經恩準而外傳,必遭殺身之禍。民間藝人的保守――只以父子相傳的形式秘授琴法,外人難以窺探問津,使這一樂器披上了神秘的色彩而幾乎絕種失傳。有緣投在獨弦琴大師李平門下學藝,並在旅居美國多年的周子櫻,有感於獨弦琴將成為絕響,因此正在海外致力於推廣這們跡近失傳的樂器演奏藝術,並也已經分別在美國和新加坡成立了指導中心,相信在她和弦匏琴資深專家們的共同努力下,將會讓這門樂器,在海外發揚光大,為中國民族樂器大放異彩。

藝術特色

2011年6月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序號:1108 項目編號: II-154 申報地區或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興市
京族獨弦琴,屬彈撥類弦鳴樂器,因獨有一根弦而被世人習稱為獨弦琴。事實上,獨弦琴在京族民間稱匏琴,或稱獨弦匏琴,京族語即直呼旦匏,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古老樂器。那么,獨弦琴是怎么來的呢?京族民間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或傳說由海龍王的“如意琴”演變而來,那一根弦就是龍王七公主的頭髮變的;或認為是京族的先民出海打魚時,發現系在桅桿上的繩索,伴隨船的搖擺用櫓碰擊則發出奇妙的聲音,受此啟發而模仿製作的。但關於獨弦琴的文字記載,我國的歷史典籍卻可追溯到殷代。其中《新唐書》具體描述的就有兩處,或曰“獨弦匏琴,以斑竹為之,不加飾,刻木為虺首,張弦無軫,以弦系頂”,又曰“復以半匏,皆彩畫之,加上銅甌,為琴,作虺文橫其上,長三尺余,頭曲如拱,長兩寸,以條系腹穿甌及匏木”,可見京族獨弦琴有很深的歷史文化淵源。
京族三島,見過的傳統獨弦琴,都是用竹木製作的:琴身長約一米,寬、厚分別約十厘米、八厘米,其一端打一楔子用以固定琴弦,另一端則鑿洞插入厚竹片做搖桿;琴弦只有一根,古時用麻繩或用竹篾代替,弦的一頭固定在琴身的右端,另一頭則系在琴身左端的搖桿上。演奏時,右手用貝殼或短竹片彈撥琴弦,令其發出震顫的聲音,左手則同時扶搖竹竿,使聲音裊裊顫變以形成旋律。但傳統的獨弦琴由於琴弦與琴身的共震共鳴效果差,通常只能給哈妹歌舞時伴奏或自唱時擊節奏。
京族傳統民間文藝豐富多彩,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其中,獨弦琴是京族獨有的民族樂器,它的半片大竹筒,或3塊木片製成長方形的琴身,長約75公分,一端插一根與琴身成直角的小圓柱,或金屬片條,另一端按一把手,兩端由高至低拉一弦線。演奏出來的聲音十分幽雅動聽。 獨弦琴不單在東興的京族三島的範圍內獨領風騷,而且也在世界各地開始擁有了許多的傳人。 獨弦琴是國外引起廣泛重視的中國冷門少數民族民間樂器之一,它不僅2004年春天進入了維也納的金色大廳,而且也陸續在國外成立了美國洛杉磯海外獨弦琴傳播中心,以及在新加坡成立了的龍之聲獨弦琴傳播中心。

傳承意義

現代社會以後,獨弦琴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得到了全面的改進。 最明顯的進步至少有三個方面:
一、是麻繩竹篾替換成鋼絲弦,獨弦琴的音色變得厚實而悠揚,音域也變寬闊而穩定了。正是音色和音域得到改善,已故京族藝人蘇善輝在五十年代末,首創實現以獨奏的形式把獨弦琴搬上舞台。
二、是獨弦琴有了樂譜,使獨弦琴音樂得到了普及和推廣。六十年代初,當時的東興民族歌舞團,開始系統收集整理京族曲譜,使口耳相傳的獨弦琴音樂第一次有了成套的樂譜,為獨弦琴從民間登入大雅之堂創造了條件。
三、是獨弦琴的科技含量提高,藝術表現力和可觀賞性增強。 音樂家們經反覆的實驗,他們成功地用紅木、紫木或棕木取代竹筒做琴身,用牛角替換竹片制搖桿,同時給琴弦裝上拾音器,再給拾音器配置擴音設施,從而使獨弦琴的音色變得更柔美更典雅,而聲音也更清朗、更悠揚、更悅耳了。 新式的獨弦琴,造型仍舊樸實簡單,琴盤之上還是那一弦一桿,但質感卻很精緻古雅。尤其它那優美柔和的音色,更是極富表現力:既能細膩地描繪自然景象,又能淋漓盡致地展現人的思想感情和內心世界。欣賞獨弦琴的表演,但見指彈手扶間,且聞中琴聲悠悠,你自然會沉浸入不同的音樂境界:或風平浪靜,海闊天空;或潮起潮落,波逐浪涌;或柔情似水,裊繞動人……
(2圖片)京族獨弦琴藝術(2圖片)京族獨弦琴藝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