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筍殼魚

亞馬遜筍殼魚

亞馬遜筍殼魚學名為“赤紋尖塘鱧”,原產於南美亞馬遜流域,具有體形肥碩、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等特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亞馬遜筍殼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魚綱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生活習性,食性,生長特徵,繁殖習性,

基本信息

資料來源:佛山市順德區農業水產

形態特徵

亞馬遜筍殼魚頭大而尖扁,體形略延長、粗壯,中後段呈圓柱形,後部稍扁。口上位,上、下頷齒多行,齒細小。眼小而高。體被櫛鱗。腹鰭分離,背鰭Ⅶ,8~9,分為前後兩個,胸鰭大,臀鰭較小,尾鰭圓形。
其外部形態與泰國筍殼魚相近,但其體色偏黑,體側無斑紋,體色隨生活環境變化而改變。

生活習性

亞馬遜筍殼魚喜棲息於池底有隱蔽物之暗處,在湖泊河川等天然環境內,喜歡棲於堤岸有水草或泥洞穴、岩礁等地帶。
該魚活動力一般,不能作快速長距離游泳;性溫馴,不善跳,對低溶氧環境適應力較強,離開水體可存活20至25小時,在潮濕淤泥中仍能存活一個星期以上。為熱帶暖水性魚類,生活適溫8~36℃,攝食生長水溫18~32℃,8℃以下容易凍死。酸鹼度適應範圍為6.5~9.5,能適應12‰以下的低鹽度鹹淡水。在池養條件下,亞馬遜筍殼魚多生活在中下層,適應純淡水生活。

食性

亞馬遜筍殼魚喜在夜間活動,不喜到處遊動,常靜伏於棲息物或池底,只在近距離覓食,為肉食性魚類。早期稚魚開口餌料以單胞藻和微小輪蟲為主。
孵出後10天的稚魚以枝角類、橈足類等為食。2.5厘米稚幼魚以水中各種魚、蝦、甲殼類、軟體動物的幼體為食。
幼成魚捕食各種小魚、蝦、甲殼類和軟體動物,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以新鮮或凍魚糜、魚碎塊,或人工配合飼料為食。

生長特徵

亞馬遜筍殼魚幼魚生長稍慢,個體長成體重50~80克後,生長加速。初孵出仔魚全長2.8毫米;40至45小時後鰾管充氣,魚體平游,消化道貫通,發育成稚魚,全長3~3.2毫米。
稚魚經15天長成規格1.2~1.5厘米的稚魚;再經15~18天發育成早期幼魚,全長3.2~3.5厘米。又經10~20天培育長成2~5厘米幼魚。經100~120天的生長期才長成體長12~16厘米,體重30~60克,最大個體體長20厘米,體重120克。

繁殖習性

亞馬遜筍殼魚3至4年可達性成熟,產卵呈粘性。在我國每年的4~6月和8~9月為繁殖盛季,此時,成熟的雌魚體色淺,體表粗糙,腹部膨大而柔軟,生殖突膨大,微紅,呈扇形,孔周無色素點,而成熟雄魚體色較深,斑紋明顯,體表稍光滑,生殖突小而呈三角形,孔周有少許黑色斑點。卵子是分批產入其棲息的洞穴或人工搭設的巢穴中。
產卵前,雄魚選擇魚巢,然後誘引雌魚進入巢穴產卵,產卵多在夜間或凌晨進行。產卵受精結束後,雄魚獨自守護在魚巢中,直到仔魚孵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