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歐投資促進行動計畫

為改善亞歐會議成員間投資環境,促進亞歐兩洲間投資雙向流動,首屆亞歐首腦會議決定製定《投資促進行動計畫》。《行動計畫》在1997年9月首屆亞歐經濟部長會上通過,並於1998年第二屆亞歐首腦會議批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歐投資促進行動計畫
  • 外文名:無
  • 目的:改善亞歐會議成員間投資環境
  • 時間:1998年
計畫概況,來源,內容,投資促進,主要任務,投資政策,宗旨,

計畫概況

自1996年3月第一屆亞歐首腦會議以來,雙方建立了新型全面的夥伴關係,在經濟合作方面也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在1997年9月首屆亞歐經濟部長會議上批准了《亞歐投資促進行動計畫》(IPAP)。1998年4月第二屆亞歐首腦會議正式通過了這一計畫。為改善亞歐會議成員間投資環境,促進亞歐兩洲間投資雙向流動,首屆亞歐首腦會議決定製定《投資促進行動計畫》。

來源

目前亞歐會議已經形成包括首腦會議、外長會議、高官會議以及其他部長級會議在內的活動機制。在經貿合作方面,除了政策對話,會議制定了《亞歐貿易便利行動計畫》和《亞歐投資促進行動計畫》,並建立了亞歐信託基金,該基金的主要目的是協助亞洲國家進行金融機構改革,迄今已進行了兩期。在社會文化方面,1997年在新加坡成立了亞歐基金,以促進亞歐學術、文化和人員的交流,到目前為止已經搞了400多場活動,其中大部分是民間的。

內容

《投資促進行動計畫》包括“投資促進”和“投資政策與法規交流”兩部分內容,由各成員主管投資的政府官員組成的投資專家組負責執行,並向亞歐貿易投資高官會與亞歐經濟部長會議報告。《投資促進行動計畫》實施以來,在加強亞歐經濟聯繫,改善兩地區投資環境,提高各國貿易投資體制透明度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投資促進

投資促進是包括各國政府試圖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所進行的一系列行銷活動。投資促進包括下列具體類型的活動:廣告、直接郵寄、投資研討會、投資團組、參加行業展銷和展覽、散發材料、一對一直接行銷、為潛在投資者準備訪問日程、在潛在投資者和本地合作夥伴之間牽線搭橋、從各個政府部門獲得許可和批件、準備項目建議、進行可行性研究以及在項目開始運營之後向投資者提供服務等等。促進不包括向外國投資者給予刺激、篩選外商投資以及與外國投資者進行洽談,儘管許多負責開展投資促進活動的組織也可能開展這些活動。
投資促進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為了吸引外國的資金、技術,或者引導本國、本地區企業向境外投資,從而拉動本國、本地區經濟和促進社會發展,向潛在的投資者所進行的各種行銷活動。
投資促進是利用外資工作三個工作鏈(投資促進-項目審批-項目管理)的首要環節,是外資審批和管理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是政府經濟管理職能之一。與履行其他經濟工作職能不同,在國際投資促進工作中,政府扮演的角色是“投資市場”的形象塑造者和推銷者,政府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和社會專業服務的組織者,而不是行政管理者,政府為投資者所做的一切,歸結起來就是兩個字:“服務”。因此,為投資者提供完整、及時、準確、到位的公共服務和社會專業服務,是國際投資促進業務的根本屬性。
主要任務 一、塑造地區形象,根據本國或者本地區的優勢和發展規劃,塑造和宣傳本國、本地區的投資環境;

主要任務

二、招商引資,通過多條渠道和運用多種手段及工具,引進外國的資金、技術和銷售網路;
三、提供服務,為潛在和現存的投資者服務,吸引和擴大他們的投資;
四、政策反饋,推動政府改進和完善投資政策。

投資政策

投資政策是管理總部基於戰略發展結構規劃而對集團整體及各成員企業的投資及其管理行為所確立的基本規範與判斷取向標準,包括投資領域、投資方式、投資質量標準、投資財務標準等基本內容。
西方國家的投資政策 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投資和其他經濟活動一樣,主要是資本家私人決定的事情,國家對私人投資一般不加干預。在資本主義進入壟斷時期以後,特別是1929年爆發了空前規模的世界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經濟陷入長期蕭條狀態,失業問題極為嚴重。傳統的資產階級經濟學關於市場自動調節機制的理論逐步被J.M.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所取代。西方國家紛紛放棄自由放任政策,實行國家對巨觀經濟的干預和調節。其中,對投資的干預和調節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而形成了相應的投資政策。
西方國家的投資政策
西方投資政策主要是為了擴大有效需求,但由於存在著周期性的經濟波動,在實施中通常針對不同情況,採用擴張性或緊縮性政策,並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密切結合。在經濟蕭條時期,針對有效需求不足的狀況,採取擴張性投資政策。在財政政策方面降低稅率和擴大開支。減稅可以增加企業和個人的收入,刺激企業增加投資和個人增加消費,而消費增加又可以擴大對投資的需求。擴大財政支出主要是擴大政府購買的金額,增加公共工程的開支,通過擴大公私消費以刺激投資,必要時不惜擴大財政赤字,增發公債。在貨幣政策方面則放鬆銀根,擴大銀行貸款並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資的增長。為此,中央銀行可以降低再貼現率和商業銀行的法定準備率,並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購進政府債券,以擴大貨幣供給量。此外,在對外貿易政策方面,擴大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後者可以直接刺激投資,前者如實現貿易順差也意味著投資。相反,在經濟過熱、通貨膨脹時期,則採取緊縮性的投資政策。與此相適應,在財政方面,提高稅率,減縮財政開支,以遏制消費和投資,促使經濟穩定增長;在貨幣政策方面,控制貨幣供應量,提高利率,遏制投資;在外貿政策方面,控制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見緊縮性財政政策)。
開發中國家的投資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瓦解,出現了許多開發中國家,其中除社會主義國家外,更多的是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這些民族獨立國家以資產階級經濟理論為指導,沿著資本主義道路發展本國經濟。同時受到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成就的某些影響,形成獨自的發展經濟學理論以及相關的經濟政策。對於包括投資在內的整個社會經濟的運行,開發中國家一般認為自由放任政策不完全適用,而採取私人經濟與國家控制經濟相結合的“混合經濟”方式。對投資如何安排,有所謂“平衡增長”與“不平衡增長”的戰略。“平衡增長”理論認為,應著眼於依靠投資本身來解決市場問題,即同時建立各種相互依存的工業,使某一部門的產出成為其他部門的投入,從而造成市場的全面擴大,各部門實現全面增長。“不平衡增長”理論則認為,開發中國家資金有限,不可能實現平衡增長,主張把投資集中於某些“主導部門”,以帶動其他部門的發展。
開發中國家的投資政策

宗旨

開展了包括政治、經濟、金融、科技、環境、司法、文化、教育等領域的一系列後續行動,使得亞歐間對話和交流不斷深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