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顛槓

井陘顛槓

井陘顛槓,又叫抬槓。是主要流傳於河北井陘縣一帶的民間“迎神賽會”的儀仗形式;最早產生於廟會祭神時抬的祭品,後來演變為一種表演藝術。一般是在花會和廟會上表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井陘顛槓
  • 別稱抬槓
  • 屬性:儀仗形式
  • 流行地域:河北井陘
藝術簡介,表演形式,歷史沿革,民間流傳,相關記載,

藝術簡介

花會演出是娛樂性表演,比較隨便。廟會上祭神的儀式,有許多講究,形成了一定的程式。過去,雪花山碧霞元君廟會的抬槓表演稱“演駕”,表演時要抬上神駕(神像),神架之前還有種種儀仗。趙莊嶺火神廟會的抬槓叫抬“皇槓(皇綱)”,要有1000餘人參加表演。最前面的儀仗隊有皇家氣派,數十面彩旗、龍風大旗、大帥旗、萬人傘、龍虎牌、迴避牌、肅靜牌、金瓜、鈾斧、朝天蹬,還有龐大的吹奏樂隊。儀仗隊後是神駕(火神象),神駕後為槓隊,槓隊中“押綱官”,身系串鈴、手揚馬鞭,裝束猶如七品芝麻官,負責查驗運送的貢品,還有四名“衙役”跟班護綱。槓隊之後是各種“伴駕”文藝節目,諸如拉花、竹馬、旱船等等數十種。趙莊嶺火神廟會的緣起,與“皇綱”有關。押運獻給皇上貢品的“皇綱”在趙莊嶺忽遇天上落下的火球,險些被燒毀。皇上知情後,在趙莊嶺賜修火神廟一座,廟成後皇上獻貢品敬神,這樣世代相傳,形成了趙莊嶺火神廟會指“皇綱”表演。

表演形式

抬槓之所以稱“顛槓”,是因其表演特點,突出了一個“顛”宇。其道具是槓,一盤槓由槓桿、箱架、箱、箱環、頂旗五部分組成,重量一般在40公斤左右,木槓桿長度為4米半左右。表演時是兩人抬一盤槓,有數十盤槓列隊表演,最多時達48盤。演員們搶著一盤盤槓邊行進邊顛動槓箱,讓人們欣賞“顛”的藝術,故名“顛槓”。幾十盤槓,要同時顛起,同時落下,發出整齊劃一的“啪”、“啪”的聲響,顯示出極強的節奏感。廟會的指槓,在最後“落駕”時,表演出現高潮,旗鑼傘扇等圍成一大困,數十盤槓“穿十字”、“走連環”、“掏剪子股”,隊形千變萬化。同時,演員各顯身手,爭相施展各種絕藝,或是兩個演員配合默契,槓在左右肩上瞬間交換位置,叫“換槓”;或是兩人面對面將槓置於咽喉處,叫“城槓”;
或是槓在肩上顛至頭頂並在頭上轉圈甚至再顛至另一人頭頂,為“頂槓”;或是兩人背對背,槓在頭頂經過背部逐步顛至臀部,為“搓槓”;以及槓在臀部轉圈,稱“駝槓”等等。顛槓的特點是以雄渾而取勝,幾百人乃至上千人參與表演,人數之多,聲勢之大,令人讚嘆。
廟會上井陘顛槓表演熱鬧場面廟會上井陘顛槓表演熱鬧場面

歷史沿革

民間流傳

民間流傳,河北省井陘縣趙莊嶺的顛槓“抬皇槓”產生於明朝嘉靖年間,距今約有500年歷史。相傳明代武宗病危,急召外巡的朱厚熜還朝繼位,正月二十四夜裡,朱厚熜途經趙莊嶺村時遇到賊兵劫殺,他躲到該村的火神廟才躲過劫難。朱厚熜登基後(年號為嘉靖)撥皇銀重建火神廟,並欽定於每年正月二十五為祀典之日,自此趙莊嶺火神廟廟會誕生。

相關記載

關於井陘顛槓相關杜撰記載解析:朱厚熜繼位前後之事,《明史·世宗》記載頗詳;“武宗崩,無嗣,慈壽皇太后與大學士楊廷和定策,遣太監谷大用、韋彬、張錦,大學士梁儲、定國公徐光祚、駙馬都尉崔元、禮部尚書毛澄,以遺詔迎王於興邸。”也就是說,由朱厚熜繼位是慈壽皇太后與大學士楊廷和之意,而非武宗之願,顯然也就不存在急召之事。再朱厚熜“父興獻王祐杬,國安陸”, 其還朝時的始發地也是“發安陸”, 安陸位於湖北省東北部,其還朝的路線也不可能經過井陘。至於其外巡到井陘,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當時的朱厚熜雖貴為王子,其領地必竟只是安陸,如果說有特殊情況的話,武宗也不儘可能派一個當時只有15歲的孩子外巡。自然朱厚熜在趙莊嶺村遇賊兵劫殺之事也就無從談起。 朱厚熜與 “抬皇槓”是如何聯繫起來的,不得而知。藝人所傳“抬皇槓”與神宗有關還多多少少有一點影。明諸帝雖大多崇信佛法,但曾赴五台山的只有神宗,其於萬曆二十八年,在五台山設龍會,召如馨和尚“復延至五台,為開皇壇說戒”,且“敷座之日,祥雲盤空,帝心悅豫”(《一夢漫言》·古心律祖三昧律師略傳)。此為神宗路經井陘提供了可能。神宗表面是一位“深居二十餘年,未嘗一接見大臣(《明史》·神宗)”的“甩手掌柜”,內在卻是一位廣搜民脂民膏的主兒,哪怕“群臣屢諫,不聽(《明史》·神宗)”,一意“遣中官開礦於畿內”、“命中官榷稅通州”。如此露骨之舉,自然會招來投其所好者,其就是輕裝外巡,回朝時也會有一支“綱”隊相送。由此提供了讓村民看到這種特殊的皇家儀仗形式、為後來再現“抬皇槓”的可能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