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道路

井岡山道路

井岡山精神,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而培育的一種偉大革命精神。這種精神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光輝,是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親手培育,在艱苦卓絕的井岡山鬥爭中升華而成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井岡山精神
  • 外文名:Jinggangshan Road
  • 地點:井岡山
產生過程,決定條件,內在因素,客觀原因,主要內涵,堅定信念,實事求是,依靠民眾,自力更生,精神意義,

產生過程

決定條件

井岡山精神的產生不是偶然的,它的形成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正確領導,是井岡山精神形成的決定條件。
在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偉大鬥爭中,井岡山上匯聚了一大批中國革命的傑出領導人。它們之中有偉大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和軍事家,黨和國家、軍隊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毛澤東;有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黨和國家、軍隊的主要領導人朱德;有戰功卓著的開國元勛、元帥彭德懷;有文韜武略的元帥、外交家陳毅;他們之中有建國後榮贗元帥軍銜5人,大將、上將、中將和少將數十人,有不少人還擔任了黨和國家的領導職務;他們之中還有少數以千計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的革命烈士。正是這一批以毛澤東為首的老一輩革命家,洞察國內外風雲,探索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為井岡山根據地制定了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積累了豐富的鬥爭經驗,從理論和實踐上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回答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的問題,使根據地獲得長足的發展,引導中國革命在危難中一步步走向勝利。正是在這個條件下,一種完全適應鬥爭形勢需要的精神風貌才能孕育和產生。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內在因素

湘贛邊界的人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大革命時期,這裡就建立了共產黨的組織和農民自衛軍,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運動和農民武裝暴動。大革命失敗後,邊界軍民並沒有因為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鎮壓而屈服,他們多次舉行暴動,堅持開展武裝鬥爭。朱毛紅軍上山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生機勃發,盡掃陰霾,進一步增強了井岡山軍民跟共產黨走的堅定信念和信心。儘管當時武裝鬥爭非常的激烈和殘酷,卻激發出廣大軍民萬死不辭、一往無前的奮鬥意志。從1927年10月到1929年1月,井岡山軍民在一年的時間裡,連續粉碎了江西敵人的4次"進剿",湘贛兩省敵軍的3次聯合"會剿",經歷了"三月失敗"、"八月失敗"這兩次重大的挫折,大小戰鬥近百次,平均數天一次。在粉碎敵人軍進攻的同時,他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打破了敵人嚴密的經濟封鎖,度過了一道又一道的難關,使井岡山的鬥爭得以堅持和發展。正是廣大軍民的這些優秀品質,升華為一種新型的革命精神。

客觀原因

極其險惡的自然環境,是井岡山精神形成的客觀原因。自然環境是人民賴以生存、發展的必要前提,又必然會對塑造人們心理、氣質、觀念發生極其重要的作用。正所謂"山川不同,風格迥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井岡山根據地高山和丘陵占全境總面積的85%,紅軍的作戰、行軍、發動民眾、建黨建政、休養生息,無一離得開山區。連綿不盡的群山和崎嶇蜿蜒的小道,率先向紅軍指戰員發起了挑戰。經濟落後,生活艱苦,更錘鍊著每一個共產黨員和紅軍戰士的信仰、膽略、氣概和毅力。可以說每個人上山之始所遇到的第一個問題精神生活之艱苦。然而經過一年多的戰鬥、工作、生活,紅軍戰士們贏得了挑戰的勝利,戰勝了無數艱難險阻,磨練出了堅強的意志。由對大山的畏懼到打仗能爬山,再到熱愛井岡山;由缺油少鹽,南瓜充飢的窘迫到高唱"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的豪邁歌謠,便是他們適應自然、征服自然、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精神的最充分體現。

主要內涵

堅定信念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先後發動"4·12"和"7·15"反革命政變,使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遭到失敗。國民黨新軍閥對共產黨人和革命民眾進行血腥鎮壓,成千上萬共產黨人的鮮血淌流成河,白色恐怖籠罩全國。社會如此黑暗,局勢如此嚴酷,我們黨靠什麼來點燃井岡山的星星之火?靠的就是革命的理想的信念。
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失敗後,部隊從五千之眾銳減的千餘人槍,而且彈藥缺乏,沒有給養,許多指戰員情緒低落。9月29日,部隊在永新的三灣村進行了改編,毛澤東向部隊作了講話:"這次秋收暴動打了幾個敗仗,這算不了什麼,萬事開頭難,要革命嘛,就不要怕困難!賀龍兩把菜刀起家,性質做了軍長,帶了一軍人,我們現在有兩營人,還怕乾不起來嗎?沒有挫折和失敗就不會有成功!"毛澤東的講話扭轉了部隊中由於戰鬥失利和艱苦生活而產生的悲觀失望情緒,極大地鼓舞了指戰員的鬥志。在毛澤東的帶領下,整編後的部隊以堅定的步伐開始了向井岡山的偉大進軍。
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餘部800餘人轉入粵贛湘邊界地區後,不僅受到反動武裝的襲擊,而且受到寒冷、飢餓、疾病的殘酷折磨,一些人由於對革命失去信心而離開隊伍自尋出路去了。在部隊瀕臨瓦解的關鍵時刻,朱德、陳毅召開軍人大會,號召大家要做失敗時的英雄,要經得起失敗的考驗。朱德還以俄國革命走過的曲折道路作例子,告誡大家要看清革命前途。在理想、信念的感召激勵下,這支部隊後來出贛南,進湘南,發動了著名的湘南起義,並艱苦轉戰上了井岡山,與毛澤東率領的部隊勝利會師。
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紅五軍主力在向井岡山轉移途中,前有堵截,後有追兵,有時一天要打幾仗。每次激戰中,彭德懷總是衝鋒在前。他激勵部隊說:革命不要怕吃苦,不要怕流血,不要怕犧牲,就是剩下我一人,也要舉著紅旗乾到底。這支部隊戰勝千難萬險,終於到達了井岡山,與毛澤東、朱德的部隊勝利會師。  井岡山的鬥爭是在敵我力量對比非常懸殊,處於白色勢力四面包圍之中進行的。在險惡的環境中,是什麼力量支撐著根據地軍民同敵人作鬥爭?是共產主義的理想和革命畢勝的信念!邊界黨組織注重對軍民們進行共產主義世界觀教育,用通俗的易懂的語言說明"說明是共產主義"、"怎樣才能實現共產主義"等道理。從而使根據地軍民堅定了為工農階級利益而戰的決心,始終不屈不撓,英勇奮鬥。在龍源口戰鬥中,二十八團和三營營長肖勁身負重傷,腸子都掉出來了,他用裹腿布紮好腹部,繼續率部戰鬥,最後壯烈犧牲。班長馬奕福為了撲滅敵人的機槍火力點,9次負傷,最後用自己的身體堵住了敵人的機槍口,掩護部隊開展反攻。中共蓮花縣委書記劉仁堪在1929年1月部幸被捕,敵人對他許以高官厚祿,要他交待黨組織情況,但他不為所動。敵人惱羞成怒,對他繼續嚴刑拷打,他堅貞不屈,不為酷刑所懼。敵人無計可施,便把他遊街示眾。他氣宇軒昂,還向廣大民眾宣傳革命畢勝,反動派畢亡的真理。敵人殘忍地割下他的舌頭,他便用腳趾蘸著自己的鮮血,在地上寫下了"革命成功萬歲"6個大字,最後壯烈犧牲。這些就是井岡山軍民對革命事業的一片赤膽忠心和堅定信念。
井岡山鬥爭的歷史證明,沒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和始終不渝的革命信念,就沒有井岡山革命道理的開闢,這正是井岡山精神內涵的根本所在。

實事求是

中國革命道理問題是關係到中國革命成敗的關鍵問題。在中國這樣一個政治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的半殖民半封建的落後大國,革命的道理應該怎么走?這在馬克思、列寧的著作里找不到現成的答案。我們黨在"八七"會議以前,一直是照搬俄國十月革命的模式,把工作重點放在城市,企圖通過中心城市的總暴動,達到奪取全國政權的戰略目的。"八七"會議後,我黨雖然確定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和開展土地革命的總方針,但仍然把武裝起義的著眼點放在城市。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進攻的目標精神中心城市長沙。在起義部隊一再失利並面臨全軍覆滅的危及情況下,毛澤東冷靜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命令各部隊暫停進攻,到瀏陽文家市集會。秋收起義前委召開會議,討論部隊的去向問題。經過激烈的爭論,會議通過了毛澤東關於部隊放棄攻打城市,去農村開展游擊戰爭的正確意見。第二天,毛澤東毅然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從文家市出發,開始向羅霄山脈中段的廣大農村轉移。在當時有許多人包括一些領導都想不通,認為鑽山溝算說明革命?山溝裡面出不了馬列,是右傾逃跑主義等等。不久在兩個月後的中央臨時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被黨內"左"傾領導者撤消了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湖南省委委員的職務。說他率領部隊舉行秋收起義後不去攻打長沙,二把隊伍拉上井岡山,是"在政治上犯了嚴重錯誤"。在曲折和逆境面前。毛澤東不灰心,不氣餒,以革命事業為重,堅持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實事求是地分析國內外形勢,下決心在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展了"工農武裝割據",制定出軍隊建設、黨的建設、政權建設、土地革命等一系列方針政策,在實踐中開始摸索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這條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成功地實現了黨的工作重點由城市到農村的轉移。這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勇於開拓進取的成功範例,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也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實事求是,敢闖新路,是井岡山鬥爭最重要的一條經驗,同時也是井岡山精神的深刻內涵之一。

依靠民眾

民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一個獨創性成果。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及其領導下的紅軍,在井岡山之所以能站穩腳跟,之所以受到人民民眾的衷心擁護和愛戴,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他們始終和人民民眾打成一片,和人民民眾結下了魚水之情。
為了保證在決策上密切聯繫民眾,反映人民民眾的利益,民主的非常注重調查研究。上井岡山之初,他身背斗笠,腳穿草鞋,走遍了整個羅霄山脈,對井岡山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情況進行了詳細而周密的社會調查,先後寫出了《永新調查》、《寧岡調查》,使黨組織和工農兵政府制定的方針政策能符合攻打民眾的利益,得到他們的支持和擁護。
毛澤東針對工農兵革命只重視打仗,忽視開展民眾工作的傾向,在1927年底提出了工農兵革命軍三大任務,即打仗消滅敵人;打土豪酬款子;宣傳民眾,組織民眾,武裝民眾,幫助民眾建立革命政權。後來,工農兵革命軍每到一地,深入民眾,通過訪貧問苦,召開民眾大會等形式,及時了解民眾的意見和要求,幫助民眾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邊界農民幾千年來遭受封建地主的壓迫和剝削,大部分土地被地主豪紳控制,攻打的貧苦農民迫切需要土地。1928年3、4月間,毛澤東率領工農兵革命軍在酃縣的中村和桂東的沙田,開展了插牌分田。隨後,邊界黨和政府奮鬥農民民眾,進行土地分配,解決了農民的最大痛苦。這一運動,得到邊界廣大農民的衷心擁護和全力支持。
為了維護民眾的利益,掃除舊軍隊的不良影響和習氣,上山伊始,毛澤東就為部隊制定了"三項紀律",後來又頒布了"六項注意",這些紀律體現了人民軍隊的本質和它的建軍宗旨,進一步密切了軍隊與人民民眾之間的血肉聯繫。
一切為了民眾,時刻將民眾的冷暖疾苦掛在心上,這也是當時邊界各級黨和政府幹部作風的具體體現。部隊上山後,發現當地一些貧苦農民生活有困難,便將打土豪所得到的有限的浮財、稻穀等分出一部分,以接濟他們度過困難。1929年2月,紅軍第三次反"會剿"失利後,井岡山人民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摧殘。5月初,彭德懷率領五軍重反井岡山時,幫助民眾一起蓋房子,以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
毛澤東在總結井岡山鬥爭經驗時曾寫到:民眾的擁護和支持是紅色政權發生和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要有很好的民眾基礎。深深紮根於人民民眾之中,一刻也不脫離民眾,這就是井岡山鬥爭給我們的啟示,也是井岡山精神的內容之一。

自力更生

井岡山鬥爭時期,國民黨軍隊不僅對井岡山根據地在軍事上"圍剿",而且在經濟上嚴密封鎖,妄圖把紅軍餓死、困死在井岡山。為了解決紅軍的給養,安定民眾的生活,鞏固紅色政權,邊界黨組織領導根據地軍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進行了有效的經濟鬥爭和經濟建設。
首先是自力更生髮展生產。發展生產,多生產糧食,保證大家有飯吃,這是頭等大事。土地革命前,由於地主豪紳的殘酷剝削,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壓抑,大量的田地無人耕種。土地革命後,廣大農民民眾激發了生產熱情,加上邊界黨組織和政府的積極引導,農民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1928年,根據地普遍獲得糧食大豐收。為了儲備充足的糧食,1928年冬,井岡山軍民就是到寧岡、永新等產糧縣挑糧上山的。為了保障戰爭需要,邊界黨和政府還因陋就簡,創辦了一些軍需工廠,如創辦了修械廠、軍械廠、紅軍被服廠、紅軍印刷廠等。這對補充紅軍的給養,支援戰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是艱苦奮鬥克服困難。當年根據地內食鹽奇缺,布匹、藥品幾乎斷絕。為了解決食鹽缺乏的困難,黨和政府發動軍民用房屋等老牆上的土取下來熬硝鹽,以代替食鹽。紅軍醫院設備簡陋,藥材缺乏,醫護人員就自己上山砍竹子,自製了竹鑷子,竹軟膏刀、竹藥筒等,還上山採集中草藥,學習民間驗方,自己動手配製中藥,用來治療傷病員。
圩場是農村商品交易的場所。為了解決部隊和民眾日常必需用品的供應困難,邊界黨和政府先後恢復了遂川草林圩場,新辟了寧岡大隴圩場,用來開展根據地內外的物資交流。農民民眾在圩場上出售自己生產的農副產品和手工業產品,換回了生產和生活所需要的物品,緩解了供應困難的局面。
在發展農村圩場經濟的同時,邊界政府還創辦了一種適應根據地供需實際的新的經濟形式--公賣處。公賣處的貨源一是紅軍在戰鬥中的繳獲品,再就是派人到白區秘密採購來的貨物,三就是收購根據地內民眾生產多餘的產品。公賣處實行公買公賣,頗受民眾歡迎。
"好在苦慣了,從紅軍到伙夫,什麼人都一樣"。這就是井岡山軍民的生活特徵。紅軍官兵們吃的是紅糙米,就用南瓜、紅薯煮著吃。當時,在紅軍中流傳著一首歌謠:"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乾稻草,軟又黃,金絲被兒蓋身上,不怕北風和大雪,暖暖和和入夢鄉。"這既是當時紅軍生活的真實寫照,又反映了他們的革命樂觀精神。正因為有這種艱苦奮鬥的精神,井岡山軍民才不為任何艱難困苦所嚇倒。
上述四個方面的,集中地反映了井岡山精神的主要內容。井岡山精神所蘊涵的共產黨人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執著追求,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科學態度,依靠民眾,始終與民眾同甘共苦,保持密切聯繫的優良作風以及不怕困難,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堅韌意志,永遠放射著奪目的光輝。
井岡山精神是中國人民的精神魂寶,它集中體現了共產主義的聯繫、信念、道德和情操。繼承這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並使之發揚光大,對於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精神意義

井岡山精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一個蘊涵豐富的巨大精神寶庫。當前,人們對井岡山精神內涵的認識雖然大體相同,但又不盡一致,因而有許多不同的概括和表述。我們認為,對井岡山精神的內涵不能無限擴大,也不能作狹隘的、片面的理解,而要體現其時代的特徵。這個特徵就是: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在中國革命處於低潮時,以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井岡山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在這條道路的指引下,井岡山鬥爭的星星之火,燎原全國,最後奪取了全國的勝利。正是這段堅苦卓絕的鬥爭,我們黨培育和形成了閃耀著共產主義光芒的革命精神--井岡山精神。江澤民主席將井岡山精神內涵概括為六句二十四字: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實事求是、敢於新路、依靠民眾、勇於勝利。這幾方面又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統一體。
井岡山精神體現了對無產階級的思想、作風和道德風貌,體現了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追求。它是中國人民革命鬥爭事業的寶貴精神財富。這種精神不但在當年是井岡山軍民克敵制勝的強大精神支柱,而且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革命者前仆後繼,成為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大慶精神、雷鋒精神等革命精神的重要源頭。在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的歷史時期,大力加強井岡山精神的學習、宣傳和研究,對促進兩個文明建設,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上井岡山時指出:“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今天,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堅持堅定執著追理想、實事求是闖新路、艱苦奮鬥攻難關、依靠民眾求勝利,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可見,“紅船精神”和井岡山精神並未過時,它們是中國共產黨人初心的生動體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必將永葆生命力,並成為激勵中國共產黨人勇往直前的不竭動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