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陵少年

五陵少年

(一)《五陵少年》,是台灣詩界泰斗、著名愛國民族人士、文化名流、知名學者--余光中先生的詩歌名篇。

(二)古代俗語:古時常以“五陵少年”來表示紈絝子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五陵少年
  • 文學體裁:詩歌
  • 作者:余光中
  • 語言:中文
原文,作者余光中簡介,余光中大事年表,古代俗語,

原文

颱風季,巴士峽的水族很擁擠
我的水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黃河太冷,需要摻大量的酒精
浮動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譜
餵! 再來杯高粱!
我的怒中有燧人氏,淚中有大禹
我的耳中有涿鹿的鼓聲
傳說祖父射落了九隻太陽
有一位叔叔的名字能嚇退單于
聽見沒有? 來一瓶高粱!
千金裘在拍賣行的櫥窗里掛著
當掉五花馬只剩下關節炎
再沒有周末在西門町等我
於是枕頭下孵一窩武俠小說
來一瓶高粱哪,店小二!
重傷風能造成英雄的幻覺
當咳嗽從蛙鳴進步到狼嗥
肋骨搖響瘋人院的鐵柵
一陣龍捲風便自肺中拔起
沒關係,我起碼再三杯!
末班巴士的幽靈在作祟
雨衣! 我的雨衣呢? 六席的
榻榻米上,失眠在等我
等我闖六條無燈的長街
不要扶,我沒醉!

作者余光中簡介

余光中(1928-2017),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生於江蘇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 (後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台,就讀於台灣大學外文系。 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後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台後任師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台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余光中是個複雜而多變的詩人,他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台灣整個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後回歸。在台灣早期的詩歌論戰和70 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中,余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餘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業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後,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因而被台灣詩壇稱為“回頭浪子”。 從詩歌藝術上看,余光中是個“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聖節》、《白玉苦瓜》等十餘種。

余光中大事年表

一九五零年 五月底去台。九月,考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級。
五陵少年
一九五二年 台大畢業。處女作《舟子的悲歌》詩集出版。
一九五四年 與覃子豪、鐘鼎文、夏菁、鄧禹平等人共創“藍星詩社》。出版詩集《藍色的羽毛》。
一九五六年 東吳大學兼課。九月,與范我存結婚。
一九五七年 在師大兼課。主編《藍星》周刊及《文學雜誌》詩的部分。《梵谷傳》與《老人和大海》中譯本出版。
一九五八年 六月,長女珊珊生。七月,喪母。十月,獲亞洲協會獎金赴美進修,在愛荷華大學修文學創作、美國文學及現代藝術。
一九五九年 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回台任師大英語系講師。六月,次女幼珊生。主編《現代文學》及《文星》之詩輯。加入現代詩論戰。
一九六零年 詩集《萬聖節》及《英詩譯註》出版。詩集《鐘乳石》在香港出版。主編《中外》書刊之文藝版。
一九六一年 英譯《中國新詩選》在香港出版。在《現代文學》發表長詩,<天狼星>並與洛夫論戰,發表<再見,虛無!>,宣告回歸古典。與林以亮、梁實秋、夏菁、張愛玲等合譯《美國詩選》,在香港出版。與國語派作家在《文星》展開文白之爭。赴菲律賓講學。在東吳、東海、淡江兼課。五月,三女佩珊生。
一九六二年 獲中國文藝協會新詩獎。刊菲律賓出席亞洲作家會議。毛姆小說<書袋>中譯連載於《聯合報》副刊。
一九六三年 散文集《左手的繆思》及評論集《掌上雨》出版。<繆思在地中海>中譯連載於《聯合報》副刊。十二月,范我存產了一子,夭折。
一九六四年 詩集《蓮的聯想》出版。舉辦“莎士比亞誕生四百周年現代詩朗誦會”。赴美講學一年,先後授課於伊利諾、密西根、寶夕法尼亞、紐約四州。
一九六五年 散文集《逍遙遊》出版。任西密西根州立大學英文系副教授一年零三個月,四女季珊生。
一九六六年 返台。升任師大副教授。在台大、政大、淡江兼課。
一九六七年 詩集《五陵少年》出版。
一九六八年 散文集《望鄉的牧神》先後在台港出版。《英美現代詩選》中譯二冊出版。主編“藍星著書”五種及“近代文學譯”十種。
一九六九年 詩集《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天國的夜市》出版。主編《現代文學》雙月刊。赴科羅拉多州任教育廳外國課程顧問及寺鐘學院客座教授二年。
一九七零年 中唐朝《錄事巴托比》。英譯《滿田的鐵絲網》。
一九七一年 英譯《滿田的鐵絲網》及德譯《蓮的聯想》分別在台灣及西德出版。由美返國。升師大教授,在台大、政大兼課。主持寺鐘學院留華中心及中視“世界之窗”節目。推廣搖滾樂。
一九七二年 散文集《焚鶴人》及中譯《錄事巴托比》出版。獲澳洲政府文化獎金,暑假應邀訪澳洲二月。應世界中文報業協會之邀,赴港演講。轉達任政大西語系主任。
一九七三年 主編政大《大學英文講本》。應香港詩風社之邀赴港演說。赴漢城出席第二屆亞洲文藝研討會,並宣講論文。
一九七四年 詩集《白玉苦瓜》及散文集《聽聽那冷雨》出版。主編《中外文學》詩專號。主持霧社復興與文藝營。
應聘轉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
一九七五年 《余光中散文集》在香港出版。在《今日世界》寫每月專欄。六月,回台參加“現代民謠演唱會”。同年楊弦譜曲之《中國現代民歌集》唱片出版。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主任二年。
一九七六年 出席倫敦國際筆會第四十一屆大會,並宣講論文“想像之真”。《天狠星》出版。
一九七七年 散文集《青青邊愁》出版。
一九七八年 《焚谷傳》新譯本出版。五月,出席瑞典國際筆會第四十三屆大會,並游丹麥及西德。
一九七九年 詩集《與永恆拔河》出版。黃維梁編著《火浴的鳳凰棗余光中作品評論集》在台出版。
一九八零年 九月起休假一年,回台擔任師大英語系主任,兼英語研究所所長。擔任《中國時報》及《聯合報》文學獎評審。
一九八一年 《余光中詩選》、評論集《分水嶺上》及主編《文學的沙田》出版。九月,出席在法國里昂舉行的國際筆會大會。十二月,出席中文大學“四零年代文學研討會”,初晤柯巫與辛笛,並宣講論文“試為辛笛看手相”。
一九八二年 發表文“巴黎看書記”及一組評析遊記之論文棗“山水遊記的藝術”、“中國山水遊記的感性”、“中國山水遊記的知性”、“論民初的遊記”。赴吉隆坡與新加坡演講。“傳說”獲金鼎獎歌詞獎。擔任《中國時報》文學獎評審。
一九八三年 詩集《隔水觀音》出版。中譯王爾德喜劇《不可兒戲》在台出版。赴委內瑞拉出席第四十六屆國際筆會大會。
一九八四年 中譯《土耳其現代詩選》在台出版。赴東京出席第四十七屆國際筆會大會。《不可兒戲》由香港話劇團演出,楊世彭導演,連滿十三場。獲取第七屆吳三連文學獎散文獎,並以“小木屐”再獲取金鼎獎歌詞獎。
一九八五年 發表五萬字論文《龔自珍與尋萊》。為“聯副”寫專欄《隔海書》。出席新加坡“國際華文文藝營”,擔任新加坡“金獅文學獎”評審。先後赴馬尼拉及舊金山主持文學講座。《不可兒戲》在港重演十四場滿座,繼在廣州公演三場。暑假偕妻遍游英、法、西班牙一個半月。九月十日,離港返台,任高雄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外文研究所所長。行前香港中華文化中心舉辦“余光中惜別詩會”,由戴天主持。獲《中國時報》新詩推薦獎。《香港文藝》季刊推出“余光中專輯”。《春來半島棗余光中香港十年詩文選》在港出版。
一九八六年 擔任“木棉花文藝季”總策劃,並發表主題詩“讓春天從高雄出發”。六月,偕妻赴德國漢堡出席國際筆會,並暢遊西德。九月,詩集《紫荊賦》出版。
一九八七年 散文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出版。《不可兒戲》由北京友誼出版社出版。主持“木棉花文藝季”。五月,赴瑞士出席國際筆會大會。八月,三女佩珊與侯光華在台中舉行婚禮。
一九八八年 一月二十六日,與文友在台北北海墓園以《秋之頌》一書焚祭梁實秋先生,書由余氏主編。五月,為紀念五四,應《世界日報》之邀,赴曼谷演講。六月,赴港,在中文圖書展覽會演講。重九日,六十大壽,在五家報紙發表六首詩,為自己慶祝生日。四川詩人流沙河編《余光中一百首》,並附評析,在成都出版。散文集《憑一張地圖》出版。
一九八九年 《余光中一百首》在香港出版。一月,赴吉隆坡,主持中央藝術學院講座。五月,主編的十五卷《中華現代文學大系棗台灣..一九七零~一九八九》出版,並獲1989年金鼎獎圖書類主編獎。主持“五四,祝你生日快樂”之多場演講會及座談。五月,《鬼雨..余光中散文》廣州出版。九月赴加拿大參加國際筆會大會,並應“加京中華文化協會”之邀在渥太華演講。
一九九零年 一月,《梵谷傳》重排出版。散文集《隔水呼渡》出版。七月,在紐約主持長女珊珊與栗為正之婚禮,再往荷蘭參觀梵谷逝世百年紀念大展,並在巴黎近郊奧維梵谷之墓。八月,《不可兒戲》在台北劇院演出十二場。
一九九一年 二月,參加中山大學訪問團訪問南非各大學。四月,應邀赴港參加“山水清音..環保詩文朗誦會”。五月,《不可兒戲》在高雄演出三場。六月,應美西華人學會之邀,赴洛杉磯發表演講,並接受該會頒贈“文學成就獎”。重九生日,在五家報婚發表詩五首。十月底,參加香港翻譯學會主辦的翻譯研討會,並獲該會辦贈榮譽會士名銜。十一月,赴維也納參加國際筆會大會,並游匈牙利。
一九九二年 二月,父親余超英逝世。四月,赴西班牙塞隆納出席國際筆會大會。九月,應北京社會科學院之邀演講“龔自珍與雪萊”,並訪故宮,登長城。十月,參加珠海市“海峽兩岸外國文學翻譯研討會”。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龔氏訪問學人”。中英對照詩選《守夜人》出版。中譯《溫夫人的扇子》出版,並在台北、高雄先後演出六場。十二月,赴巴西出席國際筆會大會。
一九九三年 一月,福州《港台文學選刊》推出“余光中專輯”。二月,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邀請擔任“到訪傑出學人”。三月,赴紐約新生的外孫粟飛黃。四月,會晤大陸歌手王洛賓,並由王洛賓將“鄉愁”一詩譜曲。五月,赴港參加“兩岸及港澳文學交流研討會”,並發表論文“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六月,《二十世紀世界文學大全》(Encyclopedia of World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Continuum,New York,1993)第五卷納入一整頁余氏評傳,由鐘玲執筆。七月,主持“梁實秋翻評獎”評審(自一九八八年迄一九九八年,十一屆主持此獎,從未間斷)。八月,參加《聯合報》短篇小說獎及《中國時報》散文獎評審。接待湖南評論家李元洛來台。九月,與高天恩赴西班牙聖地牙哥,出席國際筆會大會。十月,詩文合集《中國結》由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一九九四年一月,應菲律賓中正學院之邀赴馬尼拉講學一周,並在菲律賓大學演講。評論集《從徐霞客到梵谷》出版,並獲1994年《聯合報》“講書人”最佳書獎。六月,參加蘚州大學“當代華文散文國際研討會”,發表論文“散文的知性與感性”。繼訪上海作協,會晤作家柯巫、辛笛。七月,在台北舉行之“外國文學中譯國際研討會”上發表專題演講“作者、學者、譯者”。八月,在台北舉行的第十五屆“世界詩人大會”上專題演講(Is the Muse Dead?)。九月,中山大學聘任為“中山講座教授”。重九日,黃維梁編撰的各家論余氏作品之選集《璀璨的五采筆》一巨冊出版。
一九九五年四月五廈門大學邀請返校演講,並頒贈客座教授名銜,此為闊別母校四十六年後首度返校。八月,孫女栗姝婷生。十月,赴布拉格出席國際筆公大會。十一月十日,台大五十周年校慶,文學院邀講來出校友演講,主講“我與繆思的不解緣”。中譯《理想丈夫》出版,並由國立藝術學院慶祝四十周年校慶演出。詩與散文納入哥倫比亞大學出版之《現代中國文學選》。
一九九六年 一月,散文選《橋跨黃金城》由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四月,赴港參加翻譯學術會議,發表論文《論的的不休》。十月,《井然有序》出版,並獲《聯合報》“講書人”1996年最佳書獎。十一月,應四川大學之邀前往成都演講,並首次會晤流沙河。
一九九七年 一月,香港舉辦“香港文學節”研討會,應邀發表論文“紫荊與紅梅如何接枝?”,為香港作家講命。二月,應馬來西亞沙巴留台同學會之邀前往演講。六月,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研究所錢學武以《余光中詩主題研究》為碩士論文題目,取得學位。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余光中散文》。七月,赴英國愛丁保出席國際筆會大會,全家三代齊聚,暢遊英國。余氏伉儷繼游比利時、盧森堡。八月,長春主辦僵書展,由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余光中詩歌選集》及《余光中散文選集》共七岫。應邀前往長春、潘陽、哈爾濱、大連、北京等五大城市為讀者簽名。八月三十日,在吉林大學演講“詩與散文”,並獲頒校客座教授名銜。九月一日,在東北大學演講“現代主義在台灣的發展”,並獲頒該校客座教授名銜。十月四日,獲取中國詩歌藝術學會致贈“詩歌藝術貢獻獎”。文建會出版《智慧的新傳~大師篇》,納入余氏評傳。 十 二月二日,香港中文大學舉辦“爾岸翻譯教學研討會“,應邀發表主題演說。
一九九八年 一月五日,應電基金會拍攝“詩壇巨壁棗余光中”影集。三月十四月,香港RTHK電視台為香港文學節活動拍攝詩作“珍珠項鍊”影片。四月二十九日,兩岸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討會在高雄中山大學舉辦,廣州王晉民教授發表“論余光中的詩”。六月五日,獲頒中山大學“傑出教學獎”。六月二十八日,吉隆坡馬來西惡亞留台校友總會舉辦文華節,應邀前往發表專題演講“國際化與本土化”。七月一日,參加香港文學節,發表論文“一枝紫荊伸向新世紀”。九月六日,赴芬蘭局“國際傳播獎章”。十月二十八日,重九日,七十大專,在《聯合報》、《中國時報》、《中央日報》、《中華日報》、《自由時報》、《新聞報》、《聯合文學》月刊、《幼獅文藝》月刊、《明道文藝》月刊共發表十五首詩,一篇散文。九歌出版社出版詩集《五行無阻》、文集《日不落家》、評論集《藍墨水的下游》及鐘玲主編慶祝余氏七十生日詩文集專書《與永恆對壘》。洪範書店出版《余光中詩選第二卷:一九八二~一九九八》。《聯合文學》、《幼獅文藝》、《明道文藝》均有專輯祝賀余氏生日。中山大學文學院提前於十月二十三日慶生,舉辦“重九的午後棗余光中作品研討及詩歌發表會”十二月三十一日,散文集《日不落家》獲頒《聯合報》“講書人”1998年最佳書獎。七十大壽發表新作及新書出版等活動,被台灣電視公司“人與書的對話”選為一九九八年“十大讀書新聞”之第六。

古代俗語

古時常以“五陵少年”來表示紈絝子弟。在渭河以北的鹹陽原上,分布著漢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的五座陵墓,鹹陽原又稱“五陵原”,即著名的“漢五陵”。是後來有錢人住在五陵地區,世人遂稱富貴人家子弟為“五陵少年”。白居易的《琵琶行》有句“五陵年少爭纏頭”,這裡指的就是紈絝子弟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