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槭

五角槭

五角槭(Acer pictum subsp. mono (Maxim.) H. Ohashi),無患子科槭屬落葉喬木植物。五角槭樹皮粗糙,有裂紋,灰色或灰褐色;小枝細瘦,當年生枝綠色或紫綠色;葉紙質,表面光滑無毛,呈橢圓形,深綠色;花多數,黃綠色,呈長圓形,花柱無毛,很短,花梗細瘦;果實紫綠色,成熟時淡黃色;花期5月;果期9月。

五角槭原產於中國,主要分布於中國東北、華北和長江流域各省,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蒙古、朝鮮和日本也有分布。五角槭喜光,稍耐陰,喜濕潤、肥沃土壤,在酸性、中性土壤和石灰岩上均可生長。五角槭是以播種方式繁殖為主。

五角槭具有祛風除濕,活血逐瘀的功效,用於主治風濕骨痛,骨折,跌打損傷等病症。五角槭樹姿優美,葉形秀麗,秋葉紅艷,具有較高觀賞價值。五角槭的木材堅硬、細緻,有光澤,為家具、農具及細木工用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角槭
  • 拉丁學名:Acer pictum subsp. mono (Maxim.) H. Ohashi
  • 別名:五角楓、地錦槭、水色樹、細葉槭、色木槭、彎翅色木槭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無患子目
  • :無患子科 
  • 槭屬
  • 色木槭
  • 命名者及年代:(Maxim.) H. Ohashi,1993 
  • 保護級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無危(LC)
  • 同義學名1:Acer leptophyllum Fang
  • 同義學名2:Acer mono Maxim.
  • 同義學名3:Acer mono var. incurvatum Fang et P.L.Chiu
  • 同義學名4:Acer mono f. septemlobum W. P. Fang et Soong
  • 同義學名5:Acer mono subsp. incurvatum (W. P. Fang & P. L. Chiu) T. Z. Hsu
  • 同義學名6:Acer pictum var. mono (Maximowicz) Franchet
  • 同義學名7:Acer pictum var. glaucum Koidz.
  • 同義學名8:Acer pictum var. marmoratum G. Nicholson
  • 同義學名9:Acer pictum var. connivens Nicholson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播種繁殖,扦插繁殖,栽培技術,造林技術,園林栽植,病蟲防治,病害,蟲害,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15-20米,樹皮粗糙,常縱裂,灰色,稀深灰色或灰褐色。小枝細瘦,無毛,當年生枝綠色或紫綠色,多年生枝灰色或淡灰色,具圓形皮孔。冬芽近於球形,鱗片卵形,外側無毛,邊緣具纖毛。葉紙質,基部截形或近於心臟形,葉片的外貌近於橢圓形,長6-8厘米,寬9-11厘米,常5裂,有時3裂及7裂的葉生於同一樹上;裂片卵形,先端銳尖或尾狀銳尖,全緣,裂片間的凹缺常銳尖,深達葉片的中段,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除了在葉脈上或脈腋被黃色短柔毛外,其餘部分無毛;主脈5條,在上面顯著,在下面微凸起,側脈在兩面均不顯著;葉柄長4-6厘米,細瘦,無毛。
花多數,雜性,雄花兩性花同株,多數常成無毛的頂生圓錐狀傘房花序,長與寬均約4厘米,生於有葉的枝上,花序的總花梗長1-2厘米,花的開放與葉的生長同時;萼片5,黃綠色,長圓形,頂端鈍形,長2-3毫米;花瓣5,淡白色,橢圓形或橢圓倒卵形,長約3毫米;雄蕊8,無毛,比花瓣短,位於花盤內側的邊緣,花葯黃色,橢圓形;子房無毛或近於無毛,在雄花中不發育,花柱無毛,很短,柱頭2裂,反卷;花梗長1厘米,細瘦,無毛。翅果嫩時紫綠色,成熟時淡黃色;小堅果壓扁狀,長1-1.3厘米,寬5-8毫米;翅長圓形,寬5-10毫米,連同小堅果長2-2.5厘米,張開成銳角或近於鈍角。花期5月,果期9月。

近種區別

五角槭與元寶槭(學名:Acer truncatum Bunge)相近,但五角槭的葉較細而薄,通常長與寬約6-7厘米,基部深心臟形,顯著地7裂,果序傘房狀,淡紫色,較短,包括長1-1.2厘米的總果梗在內,共長4厘米;翅果較小,長2.3-2.5厘米,張開成銳角,極易於區別。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四川、雲南等省(自治區);各地公園有栽培。生長於海拔800-1500米的山坡或山谷疏林中。稍耐陰,深根性,喜濕潤、肥沃土壤,在酸性、中性、石灰岩上均可生長。

繁殖方法

五角槭是以播種方式繁殖為主。

播種繁殖

種子採集和貯藏。五角槭成熟時果皮黃褐色。成熟後較長時間不脫落。結實間隔期為1年。可用手摘果或剪下果枝。種子調製也很簡單,采後晾曬3-4天,除去果枝和秕粒等,搓去果翅或帶翅貯藏。帶果翅的出種率可達50%。翌春播種,應混沙埋藏越冬。切忌乾藏。1千克種子5200粒左右,發芽率為70%。
播種育苗。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疏鬆、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細緻整地,每畝施基肥5000千克。北方一般用大田壟作,播種期4月。採用條播方式,行距20-25厘米,播種溝深4-5厘米,溝寬4-5厘米。每畝播種量10-25千克。最好選用經過層積催芽(或用溫水浸泡1天)的種子,發芽率高,出苗整齊迅速。層積催芽具體方法:播前用40℃-50℃溫水浸種2小時,澇出洗淨後用2倍乾淨粗沙摻拌均勻,堆於室內催芽。催芽時用濕潤草簾覆蓋,每隔2-3天翻倒1次,約15天后,待種子有1/3開始發芽時即可播種。播種後覆土2-8厘米,經2-3周發芽出土(層積催芽的可提前出土),1周內出齊,出土後4-8天長出真葉,8周后開始間苗。育苗期追施化肥2-8次。一年生苗高可達70厘米,二年生苗高1.2-1.5米。每畝產一年生苗1.8萬-3.1萬株,二年生移植苗畝產6000株左右。五角槭乾形較差,應注意培養主幹。對於二年生以上的大苗,要注意乾形培育,修去側枝,使主幹達到一定的高度。

扦插繁殖

插條的選擇和處理。選擇半木質化的當年生枝條作插條,於6月采條扦插。將所采枝條剪成10-15厘米長,保留2-3個葉片,上剪口距芽1厘米,下剪口平切。然後浸泡在100毫克/千克ABT 1號生根粉藥液中2小時,促進生根。
扦插方法。提前準備好植物立體扦插育苗器。將處理好的插條斜插在植物立體培育器上,然後調整自動控溫控濕儀,控制溫濕度。在植物立體扦插培育器上進行扦插,成活率高,根條健壯。

栽培技術

造林技術

整地:造林時可採用水平階、水平溝及魚鱗坑整地方式,一般北方地區氣候相對較乾旱,多採用魚鱗坑整地方式進行。坑穴要提前挖好,規格40×40×30厘米,將坑穴及附近的灌木雜草都清理乾淨。對種密度的控制可以按純林株行距150厘米或200厘米規格進行,如果是混交林,則可以適當增加株行距到200-250厘米。
造林時間:春季栽植,要在土壤化漿後到樹木剛發芽前進行,儘量早一點,不宜晚栽,適合的苗木為二年生大苗,在栽植時為了減少對水分的揮發,要進行截冠處理,能提高成活率。對於北方地區遇到春季乾旱而又沒有灌溉條件,則可以在雨季栽植,一般每年的7-9月北方了雨水較多,這期間栽植成活率較高,苗木最好是一年生苗木,或採用容器培育的苗木,栽植後要將進行踩實,確保土壤的水分充足,如果有條件可以根部進行鋪膜,這樣能提高成活率。秋季栽植一般在落葉後至上凍前進行,相對技術比較簡單,成本少而且有較高的成活率,相對春栽和秋栽時間要儘量晚一些,苗木宜用二年生大苗。
栽植方法:裸根苗木栽植用“三埋兩踩一提苗”方法。放苗時保持豎直和根系舒展,位置居中,填土一半時提苗,填土略高於地面,然後踩實;再填土、踩實;最後覆上虛土,做好樹盤澆透定根水,澆水後封土。帶土球苗木栽植用分層夯實方法是在放苗時保持土球上表面與地面相平略高,位置要合適,苗木豎直,邊填土邊踏踩結實,最後做好樹盤,澆透水,2-3天后再一次澆水後封土。

園林栽植

栽植要求:五角槭在園林綠化中常用作行道樹栽植或作為風景林進行栽植,風景林栽植與造林栽植的方法相同,作行道樹時株距要加大到4-5米。作行道樹時栽植的都是大苗,所以樹穴規格也要相應增大,一般穴徑和深度都不少於80厘米為宜,挖土時要將表土、心土分別放置,栽好後也要按順序回填,對於薄土層、粘質土、砂礫土或垃圾地段,要換土栽植。由於綠化用苗多為大苗,所以栽植時要結合乾高要求進行截冠處理,截冠時剪口要平,同時要對傷口進行保護性處理,塗刷石蠟及其他保護劑。
養護管理:對於作為行道樹的五角槭,在每年上凍前要澆一次越冬水,解凍後再澆一次解凍水,日常養護視情況及時補充水分,栽植後要每年進行主幹塗白,塗高為1米,採用水、生石灰、食鹽、石硫合劑原液混合物進行塗白。另外在五角槭正常生長期間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病蟲防治

病害

症狀:該病害發生後很難防控,枯萎病發生時,五角槭葉片萎蔫、乾縮和捲曲,樹幹和枝條木質部出現不同程度的褐色或黑色病變,根部木質部變為褐色。7月份是全年氣溫最高、雨量最多的時期,該病進入7月就大肆爆發。
防治方法:加強林地管理,加強水肥和土壤管理,改善土壤微環境,保障根系對水分、植物有機質及土壤礦物質的充分吸收和利用。通過混合使用百菌清、30%甲霜·惡霉靈和多菌靈對樹葉、枝幹及根部傷口處進行處理,使傷處癒合加快,養分流失減緩,減少病原菌人侵的途徑;另外採用甲霜·惡霉靈、五氯硝基苯、多菌靈和福美雙等藥劑對感病樹穴的土壤進行消毒,野外防治效果較好。
症狀:五角槭根腐病是常見的根部疾病,主要發生在五角槭的播種苗和移植苗中,出圃造林的幼木偶有發生。病害發生初期,五角槭葉片仍呈綠色;之後新葉發黃,上部葉片也開始萎蔫;病害嚴重時,整株葉片變黃、枯萎,但葉片保持不掉落,直至全株死亡。受土壤黏性、積水和根部蟲害等因素影響,根腐病主要發生在每年6-8月。
防治方法:及時監測和伐除病危木、病死木,並對土壤進行徹底消毒處理。加強夏天雨季林區和城市綠化帶的排水管理,防止積水過多。苗木栽植時,加強移栽苗的監測管理,及時對移栽苗根系傷口進行消毒防護處理,消護藥劑有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感病的苗木採用15%惡霉靈水劑或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粉劑噴施葉面,同時利用消護藥劑對其進行集中灌根處理,也可將這幾種藥劑混合搭配施用。
症狀:白粉病是一種普遍發生在五角槭葉部的病害,病害發生時,在葉片表面或背面、嫩枝上形成白色粉末狀物(即菌絲及孢子粉),並逐步擴大為白色圓形斑;為害嚴重時,整葉布滿厚厚一層白粉,全樹大多數葉片被白粉覆蓋;侵染後期會產生一些小點,這些點狀物由最初的黃白色漸變為黃褐色,最後呈黑色,影響植株的光合作用,導致五角槭樹勢衰弱,葉片枯焦捲曲,枝條扭曲變形,直至枯死。五角槭白粉病在每年6月底至7月初發病,8-9月為發病盛期。
防治方法:越冬期採用3-5°Bé石硫合劑稀釋噴灑或塗抹枝幹,以消除越冬的菌絲體或分生抱子。在發病嚴重的五角槭林地,應及時清理被侵染的病樹、枝條和病葉,防控侵染源。在病害盛發時,交替噴施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10%苯醚甲環唑600-800倍液、75%百菌清500-800倍液、2%抗黴菌素水劑200倍液及10%多抗黴素1000-1500倍液,間隔7-10天,連續噴施2-3次。

蟲害

發生規律:黃刺蛾1年發生1-2代。秋後黃刺蛾老熟幼蟲於五角槭枝椏處、枝條葉柄甚至葉片上吐絲結硬繭越冬;翌年6-8月為幼蟲為害期,低齡幼蟲嘴食葉片下表皮和葉肉,造成網狀透明圓斑;高齡幼蟲取食葉片,造成孔洞、缺刻,為害嚴重時,吃光葉片僅剩葉柄,不僅有礙景觀,還會嚴重影響植株的光合作用,破壞樹體的營養物質循環和水分吸收,造成樹勢衰弱,甚至導致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
人工防控:組織人力對低矮植株進行摘繭和挖除表土下的蟲繭。摘除葉片上的卵塊和低齡幼蟲。5-9月,利用成蟲趨光性,在發生林分內懸掛黑光燈或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設定間距為100米。做好修剪、整枝等樹木撫育管理工作。
化學防治:由於低齡幼蟲對化學藥劑的抵抗力較弱,一般的化學殺蟲劑均有效,在低齡幼蟲期,對中度發生的林分採用化學防控,藥劑主要有敵百蟲、殺螟松、澳氯菊酯、敵敵畏、馬拉硫磷、苦參鹼、菸鹼、阿維菌素、滅幼脲、苯氧威、殺蟲葳、蛇蟲子素、魚藤酮和氧化樂果等,噴酒時嚴格按照藥劑說明書操作。
生物防治:刺蛾廣肩小蜂、黑小蜂、上海青蜂、朝鮮紫姬蜂、健壯刺蛾寄蠅爪哇刺蛾寄蠅赤眼蜂繭蜂科步甲科、螳螂科的一些天敵昆蟲都能對黃刺蛾蟲口密度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上海青蜂的寄生率能夠達到58%。噴施濃度為10的蘇雲金芽孢桿菌孢子液,幼蟲感染率達80%以上。施用濃度為2×10OB/毫升的黃刺蛾核型多角體病毒懸浮液噴酒葉片,可持續防控其種群密度。
發生規律:中國各地均有分布,華北和東北地區1年發生1代,河南和長江下游地區發生2代。6-9月是褐邊綠刺蛾幼蟲為害期,初齡幼蟲聚集在五角槭葉背嘴食葉肉,僅留下表皮,造成網狀透明斑塊,中齡以後會取食葉片,形成缺刻或孔洞,老熟幼蟲會將全葉食盡,甚至會取食嫩梢或嫩枝等部位,減少植株的光合作用,增加水分蒸騰,影響樹木生長,為害嚴重可導致樹木死亡,甚至會造成大面積受害。
防治方法:
人工防控:結合修枝、除草等措施,在秋冬早春時節消除過冬的蟲繭。及時清理蟲害枝、蟲害梢及蟲害葉,消滅聚集的低齡幼蟲。5-8月在發生嚴重的林分區域內設定黑光燈誘殺成蟲。
化學防治:幼蟲時期按比例噴施印楝素、森樂、苦參鹼、阿維菌素及除蟲脲等無公害殺蟲劑,為害嚴重時可適當噴灑辛硫磷、馬拉松、敵敵畏、殺螟松、巴丹可濕性粉劑、苦煙、滅幼脲和亞胺硫磷等化學合成農藥。
生物防治:上海青蜂、黑小蜂、健壯刺蛾寄蠅、刺蛾紫姬蜂、舟蛾赤眼蜂均能寄生褐邊綠刺蛾,達到抑制其種群密度的目的。在雨濕條件下,用含抱子100億/克的白僵菌粉劑0.5-1千克,防治低齡幼蟲。在較高齡幼蟲期噴施孢子濃度高於10的Bt殺蟲劑。④利用濃度為10OB/毫升的褐邊綠刺蛾顆粒體病毒或高於10OB/毫升褐邊綠刺蛾核型多角體病毒持續防控褐邊綠刺蛾的蟲口密度。
發生規律:麗綠刺蛾主要分布於華中、華東及西南地區等,最多1年可發生3代。6-9月,麗綠刺蛾低齡幼蟲具有明顯聚集為害的特性,取食五角槭葉背表皮與葉肉,導致上表皮形成白色半透明斑塊或全葉枯白,大齡幼蟲仍匿於葉背蠶食全葉,老熟幼蟲會選擇在五角槭枝條、樹皮縫和樹幹基部處結繭,為害嚴重時,取食葉片量加劇,會將五角槭葉片食盡,嚴重影響植株生長。
防治方法:
人工防控:秋冬季節修剪整枝的時候,採用敲擊的方式防控越冬繭。在低齡幼蟲階段,人力剪除受害的葉片,消除聚集性蟲源。利用黑光燈或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減少害蟲產卵量。
化學防治:採用噴酒的方式向受害嚴重的枝條和葉片施用高效氯氧菊酯、敵敵畏、除蟲脲、敵百蟲、殺螟松、苦·煙乳油和苦參鹼等化學農藥。利用吡蟲咻、丁硫克百威、阿維菌素、氧化樂果、甲維鹽和蟲胺6種化學藥劑及其復配劑進行樹幹注射,麗綠刺蛾為害葉片和葉冠數量顯著下降。
生物防控:保護和利用好刺蛾廣肩小蜂、叉角厲蝽粘蟲廣肩小蜂、、刺蛾隆緣姬蜂、刺蛾絨繭蜂和黃寬顎步甲等天敵,在幼蟲高峰期對蟲口密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利用性信息素誘引雄性成蟲,能夠減少成蟲間的交配,進而達到控制下代蟲源數量的目的。利用Bt產生的內毒素(伴胞晶體)和外毒素,減緩害蟲取食量,使其飢餓和中毒,最終導致死亡。大量複製麗綠刺蛾顆粒體病毒及非包涵體病毒並套用於園林和林地中被害的五角槭,可以實現對麗綠刺蛾種群密度的持續綠色防控。

主要價值

觀賞價值:五角槭樹姿優美,葉形秀麗,秋葉紅艷,可廣泛用做庭院樹、行道樹,也可配植於建築物附近,或在針葉林中點綴,或營造小片林與其它樹種塊狀混交,則秋色更為壯觀。
經濟價值:木材質堅緻密,為優良的家具、車輛、膠合板及細木工用材;樹液可製糖。
藥用價值:枝、葉入藥。夏季採收,鮮用或曬乾。味辛、苦,性溫。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主治偏正頭痛,風寒濕痹,跌打瘀痛,濕疹,疥癬。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