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泉街道

五泉街道

五泉街道辦事處因五泉山而得名,位於五泉山麓。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東起藍寶石賓館,與鐵路西村街道毗鄰;西至中山林什字,市政大坡以東,與白銀路街道相接;南依五泉山麓;北臨民主西路,與酒泉路街道分界。占地面積1.25平方公里。有漢、蒙古、回、藏、維吾爾、苗族、壯族、朝鮮、滿、瑤、白族、土家、撒拉、裕固、東鄉、納西、土族等17個民族,共49812人(2010年)。街道辦事處駐五泉西路40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五泉街道
  • 行政區類別:街道
  • 所屬地區:甘肅省蘭州市
  • 人口:49812人(2010年) 
機構概況,歷史沿革,行政區劃,旅遊資源,

機構概況

五泉街道辦事處政務大廳正式向居民民眾開放。
政務大廳面積約170平方米,服務台採用低櫃檯人性化設計,實行開放式辦公。政務大廳置掛有醒目的辦公標牌,設立了“精神文明、民政低保、城市管理、勞動保障、綜合治理、綜合服務”6個服務視窗。政務公開欄內有8個與居民民眾利益緊密相關的8項辦事須知,本著政務公開、方便民眾、公正透明的原則,為居民民眾和轄區單位提供了“一門式”服務。現有幹部職工45人。

歷史沿革

五泉山,昔日東為丘陵荒睿;西為山巒溝坡,墳丘一片;向北為五泉水、紅泥溝水灌溉的大片耕地。方家莊、姚家莊、邸家莊、沙灘口、祿家巷、周家拐子、閔家橋等村,盛產聞名蘭州的水蘿蔔、花英蘿蔔、實心芹菜、架黃瓜、軟兒梨、旱蘋果等。東龍口的瀑布下流成溪,是倪家、張家水磨房、二盤磨、頭盤磨的動力。
解放以後,五泉山拓建為五泉公園,成為蘭州的著名風景區。山之東西均綠化成林。山下都是新建街巷和住宅區。沿五泉路、五泉西路、五泉南路、備戰路(和平路)以及閔家橋、周家拐子、邸家莊等小街巷,樓群成片;工廠、學校、鋼材市場、商業服務性建築沿街豎立。
五泉街道辦事處,解放初屬蘭州市第四區,設有第六、第九、第十等3個街政府;1953年屬二區,設第七、第八兩個街公所;1955年為城關區五泉街道辦事處;1959年改建為五泉人民公社;1962年恢復五泉街道辦事處名稱;1969年又改稱為五泉街道革委會;1979年恢復五泉街道辦事處名稱。
1986年,街道下設閔家橋第一、第二、第三,邸家莊、周家拐子、祿家巷、力行新村第一、第二,五泉南路、蘭山村、紅泥溝、和平新村、和平新村路南等13個居委會。蘭州市政公司第一家委會、第二家委會,省火電公司、市27中學,市建一公司、長虹電焊條廠、市18中學、市工會、省輕工研究所、省交通廳公路等10個家委會。2001年7月,社區成立,街道將13個居委會和10個家委會調整為閔家橋、邸家莊、周家拐子、祿家巷、力行新村、中山林、蘭山村、紅泥溝、和平新村等9個社區。2005年初,社區調整合併為閔家橋、祿家巷、力行新村、蘭山村、和平新村5個社區,2008年城中村改造,增加五泉村社區,五泉街道目前共有6個社區。

行政區劃

五泉街道共設有六個社區: 閔家橋社區、祿家巷社區、力行新村社區、蘭山村社區、和平新村社區、五泉村社區
辦事處現為科級建制,內設黨政辦、城管辦、綜治辦、經濟辦、民政辦、計生辦、再就業服務所7個科室;下設6個社區。辦事處現有工作人員45人。其中,大學及本科以上學歷的占總人數的80%,是一文文化素質高,業務過硬,充滿活力的隊伍。目前,主要負責轄區內的城市管理、精神文明創建、社會經濟發展、民政、再就業保障等行政管理和服務工作。多年以來,我們在省、市、區委及上級有關部門的正確領導和關心幫助下,在轄區各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持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以"兩個文明"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為進本指導思想,以發展轄區社會經濟為龍頭,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目的,以黨建和精神文明建設為保障,堅持依法行政、規範管理,團結奮進,銳意創新,有力地推進了轄區兩個文明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民政、社會保障工作深入人心,經濟建設逐年穩步增長,低保參保率持續上升,各項行政管理和服務工作水平大幅度地得到了提升。幹部職工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連續多年被省、幣、區評為精神文明創建工作的先進單位。
轄區現有金昌南路、火車站西路等4條大街,祿家巷、力行新村、閔家橋、方家莊、蘭山村、邸家莊、和平新村、紅泥溝、魯家溝、周家拐子等10條小街巷。蘭州城關第一座人行跨街天橋,雄踞民主西路“三愛堂”南首。31、33路電車、雙層公共汽車、招手停,通過民主西路;8路公共汽車橫穿市區,直達大沙坪;蘭新鐵路在五泉山口設有車站,交通方便。
境內有科以上單位47個。
2003年元月,國務委員黃菊在省、市、區主要領導的陪同下蒞臨我街道閔家橋社區視察社區工作,對社區各方面的工作起到了極大的指導、促進和推動作用。

旅遊資源

五泉山公園,位於蘭州城南的皋蘭山麓,林木蔥鬱,幽曲明淨,樓台亭棚,精巧秀麗。因有“甘露”、“掬月”、“摸子”、“惠”、“朦”五眼泉而得名。史載漢朝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遣驃騎將軍霍去病西征,曾駐兵於此。唐、宋以來,蘭州已是“絲綢之路”的重鎮。也曾叫“五泉縣”、“蘭泉縣”。
五泉山的建築,現存最早為“崇麇寺”內的“金剛殿”,戲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重建。其餘如“嘛呢寺”、“千佛閣”、“地藏寺”、等多處建築,均系清朝同治、光緒年間陸續重修。文物有金代“泰和鐵鐘”、明代銅“接引佛”現為國家保護文物。
五泉街道政務大廳是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為轉變機關作風,深入推行政務公開,功課辦理事項,簡化辦事程式,提高辦事效率而建立的綜合性辦事機構。政務大廳面積約170平方米,服務台採用低櫃檯人性化設計,實行開放式辦公。政務大廳懸掛有醒目的辦公標牌,設立了“精神文明、民政低保、城市管理、勞動保障、綜合治理、綜合服務”6個服務視窗。政務公開欄內有與居民民眾利益緊密相關的8項辦事須知,本著政務公開、方便民眾、公正透明的原則,為居民民眾和轄區單位提供了“一門式”服務。
街道黨工委下屬黨支部9個,其中機關支部1個,社區黨支部6個,非公企業黨支部2個,“一居一支”率達到了100%。中共正式黨員361名,各項學習、工作制度健全,黨課教育活動及民主評議活動開展正常。
街道辦事處下設社區6個:閔家橋、祿家巷、力行新村、蘭山村、和平新村社區、五泉村社區。
街道轄區有科級以上單位47個,其中:省級文明單位1個,市級文明單位6個,區級文明單位28個;市、區文明小區6個;大專院校1所、中學3所、國小2所。
為維護社會治安穩定,6個社區全部實現了“一區一警兩保全,”治安群防群治隊伍483人,對重點地段實行24小時巡邏。
街道嚴格執行城市低保《條例》,做到“應保盡保”,截止目前有低保戶538戶1011人,保障金每月約12萬,發放率、準確率、及時率達100%。
街道轄區內有兩支近百名老年人組成的藝術團,常年活動在各個社區,活躍了社區文化生活。轄區有一處近2000平方米的活動場所——五泉上下廣場,為附近的居民民眾提供了一處休閒娛樂場所。幾年來藝術團共演出場次約600多場。2001年到吉林參加全國首屆老年人秧歌大演,獲得優秀獎;2002年獲得省老年協會舉辦的“夕陽杯”大賽第三名;2003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計畫生育先進集體。
轄區內交通便利,公交2路,8路,18路,12路,117路,149路,108路均設有終點站,單位職工、居民民眾出行方便。
近年來,我們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街道黨工委、辦事處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努力工作,為轄區人民民眾提供了一個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輕鬆愉快的工作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