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枚銅元

五枚銅元

中華民國十七年伍枚”銅元簡稱“伍枚”,紅銅質,外徑34.5毫米,厚1.7毫米,重12.5克。造於民國十七年(1928),與甘肅黨徽五十文並稱“甘肅雙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枚銅元
  • 屬性:金屬貨幣
  • 全稱中華民國十七年伍枚
  • 造於:民國十七年(1928)
樣式,特點,使用地區,

樣式

正面主圖為國民黨黨徽青天白日,黨徽中心為紀值文字“伍枚”,黨徽外為珠圈,珠圈外為勾連回形紋。背面為孫中山正面半身像,上方環列文字“中華民國十七年”。此幣雖無紀地文字,但根據甘肅民國十七年鑄造同樣圖案的銀幣來判斷,應為其輔幣,且為甘肅所鑄。從該幣目前的發現及遺留情況,可分為兩個版別,一是光邊,即幣的邊棱沒有齒,另一種為齒邊,即邊棱有齒。光邊幣比齒邊幣略重,圖案雕刻略深,人物、字口都較深,刻畫略粗一些。齒邊幣較精美,人物、文字線條柔和,刻畫細膩、傳神,人物眼睛炯炯有神,活靈活現,尤其幣邊修飾工整、光潤,剖面如盤狀,精美異常,令人愛不釋手。其雕工至今看來,仍不落後於時代。令造假者不能追其神韻。

特點

“伍枚”與同時期全國各省所鑄銅元比較,有兩個特點,一是該幣是銅幣上唯一鑄有孫中山先生正面像的銅元,被台灣及港澳華人稱為“國父像”幣。上世紀八十年代曾風靡東南亞及港台地區,深受集幣者喜愛和追捧。二是其紀值文字“伍枚”為全國僅有。伍枚相當於五枚十文或一枚五十文銅元、或五十文制錢。二十個伍枚可兌換銀元壹圓,在當時銅元中,有“壹枚”、“雙枚”,而“伍枚”紀值,獨此一家。從目前留存下來的實物看,光邊錢留存絕少,據推測可能屬初期試鑄幣,上市後發現未滾邊齒(當時銅元都有齒邊),不和形制,又修版再鑄,正式流通則是齒邊幣。光邊錢目前的存世量,可能不會超過齒邊幣的二十分之一。因而說“伍枚”珍貴,而光邊伍枚更是珍上加珍。

使用地區

“五枚”絕大多數出在臨夏、蘭州以及周邊地區,這也恰好印證了一段史實:民國十七年,臨夏馬仲英起事,國民軍主要用兵於臨夏,在臨夏州範圍多次打仗、駐兵。可以說,在臨夏用兵打仗與國民軍在甘相始終,伍枚剛鑄出,旋即用於軍隊,因而多留存於臨夏蘭州民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