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祠盟記

《五嶽祠盟記》是南宋將領岳飛在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敗金兵、收復建康後,於宜興所作的題壁誓詞。這篇文章對在故鄉相州起兵和以往戰況略作回顧後,自感只是“快國讎之萬一”,又簡述了這次建康之戰。在末段,表達了“蓄銳待敵”、“功期再戰”、洗雪國恥、收復中原的決心,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全文洋著高昂的愛國激情和忠憤之氣,感人至深,語氣剛峻,句句鏗鏘,斬釘截鐵,一氣貫通。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五嶽祠盟記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岳飛
  • 作品出處:《金佗粹編》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五嶽祠盟記
自中原板蕩,夷狄交侵,余發憤河朔,起自相台,總發從軍,歷二百餘戰。雖未能遠入夷荒,洗盪巢穴,亦且快國讎之萬一。今又提一旅孤軍,振起宜興,建康之城,一鼓敗虜,恨未能使匹馬不回耳!故且養兵休卒,蓄銳待敵,嗣當激勵士卒,功期再戰,北逾沙漠,蹀血虜廷,盡屠夷種。迎二聖,歸京闕,取故地,上版圖,朝廷無虞,主上奠枕,余之願也。
河朔岳飛題。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板蕩:《詩經·大雅》詠周厲王暴虐無道的二篇,分別名為《板》、《盪》,後二字連稱以指政治混亂,社會動盪。
⑵夷狄:指少數民族,古稱東方為夷,北方為狄,此系泛指。
⑶河朔:黃河以北地區。
⑷相台:即相州,治所在鄴縣(今河北臨漳縣),曹操曾在此建銅雀台,故稱相台。
⑸總發:束聚頭髮,指剛成年。古時男子年二十束髮加冠,以示成年。岳飛二十從軍,故有此說。
⑹夷荒:此指金國,因在今東北地區,故有此說。
⑺“亦且”句:總算是也報了國讎的萬分之一。讎(chóu):通“仇”。
⑻振起宜興:《宋史·岳飛傳》:“建炎四年,兀朮攻常州,宜興令迎飛移屯焉。”指收復建康的戰役是從宜興開始的。宜興今屬江蘇。
⑼恨:可惜。未能使:即“未能使敵”,省去“敵”字。
⑽嗣(sì):接著,隨後。
⑾功期再戰:期望在下次戰役中立功。
⑿蹀(dié)血虜廷:搗毀敵人的老巢。喋血,踏著血跡,指冒死衝鋒。虜廷,指金國國都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附近)。
⒀二聖:指被金兵擄去的宋徽宗、宋欽宗父子。
⒁版圖:戶籍冊和疆域圖。
⒂虞:憂慮。
⒃奠枕:安枕。

白話譯文

自中原地區混亂動盪以來,異民族相繼入侵。我從河北相州立志發憤,年紀輕輕就投于軍隊,經歷了二百多次戰鬥,雖然未能攻入邊遠的領域,掃蕩敵人的巢穴,卻也為雪洗了國讎的萬分之一而痛快。如今又率領一支孤軍,從宜興奮勇起兵。在收復建康的戰役中,一舉擊敗了敵人,只恨未能使其匹馬不回罷了。所以暫且休整部隊,養精蓄銳等待敵人再來。接著即將激勵部隊,期望再戰立功,向北越過沙漠,在敵國的朝廷上殺得敵人血流遍地,把異族侵略者全殺光,然後迎接二位皇帝回到京城的宮殿,收復失去的疆土,向朝廷呈上戶籍冊和疆域圖,使朝廷不再憂慮,使皇上能夠安寧地睡覺,這就是我的願望啊。
河朔岳飛題。

創作背景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金人再度大舉進軍中原,南宋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失守,高宗和隆祜太后分別逃往江西和浙西,形勢十分危急。岳飛、韓世忠等人率軍抵禦金兵,挽回了頹勢。當年岳飛在宜興屢敗金兵,次年率軍收復建康,穩定了整個局勢。他重回宜興的行軍途中,在張渚鎮的五嶽祠壁間題寫了這篇“盟記”。當年二十八歲的岳飛,懷著強烈的報國殺敵恢復河山的壯志,莊嚴地在神明面前立下了鏗鏘的誓言。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自中原板蕩,夷狄交侵”,開頭以九個字交待了時代的大背景。“板蕩”用典,形容天下大亂,局勢動盪。自“靖康之變”後,中原大亂,半壁江山仍岌岌可危,金人多次進軍試圖將大宋徹底覆滅,此時正處於一個國家和民族危亡的“亂世”關頭。
緊接著作者敘遭“余發憤河朔,起自相台,總發從戎,歷二百餘戰。雖未能遠入夷荒,洗盪巢穴,亦且快國讎之萬一。”唐太宗《賜蕭璃》詩云:“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河朔的陷落激起了作者“板蕩識誠臣”的一腔熱血。他少年時便發憤而起,毅然從軍,此後數年間經歷兩百多次戰鬥。岳飛戎馬一生正是他少年立志殺敵雪恥的最好驗證。
作者曾作詞《滿江紅》,“總發從軍,歷二百餘戰”可與詞中“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交相輝映。在這一段中,岳飛已向“神明”告白自己從小為國征戰的夙願,為後文的立誓作了鋪墊。
承前“快國讎之萬一”而敘現在:“今又提一旅孤軍,振起宜興。”今次提孤立之師,振奮而起,衝鋒陷陣,擊殺敵虜,出語如利刃長鞭般氣勢強銳。金兵南侵時,岳飛率軍在廣德、宜興一帶接連襲擊金兵,取得一次次勝利。“振起宜興”一句氣壯山河,是戰鬥勝利的寫照。
緊接著,“建康之役,一鼓敗虜,恨未能使匹馬不回耳”。“一鼓敗虜”,第一通鼓就將敵人擊敗,喻明了士氣極其高漲、銳不可當;“恨未能使匹馬不回耳”既表明了要全殲敵人、洗盪敵巢的雄心壯志,又帶有此次戰役未能全殲敵軍的惋惜。這一段對當前局勢作了敘述,為下一段的誓詞進一步作鋪陳。
“故且養兵休卒,蓄銳待敵”句是敘述的承轉。後面誓盟的主文可分為兩層來理解。其一是要激勵士兵在未來的大戰中將敵軍徹底打敗,向北越過沙漠,殺入胡虜的老巢,把夷人全部消滅。第二層意思是迎接徽、欽兩位皇帝回京,收復被侵占的土地,解除朝廷憂慮,使天下歸於太平。這一段對“神明”所立的誓言,發自於心,殷殷切切,言之鑿鑿,滔滔汩汩,一瀉而下。這是岳飛當時在五嶽祠從血管里噴出的誓言,也是他畢生的宏圖大願,充分表現了一位義烈的愛國英雄強烈的愛國精神和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令人欽佩之至。
此文篇幅雖小,但內涵豐厚,作者少年從軍懷志百戰,而今大勝後雄心大起,日後殺敵復國的壯志全都凝結在這短短的盟言裡。他熱血滿腔,慷慨激昂,內心的激越奔涌而出,體現在文字上則感情充沛,語氣剛峻,句句鏗鏘,斬釘截鐵,一氣貫通。讀此《五嶽祠盟記》令人想起他的另一詩篇《駐兵新淦題伏魔寺壁》:“雄氣堂堂貫鬥牛,誓將直節報君仇。斬除頑惡還車駕,不問登壇萬戶侯。”作者殺敵報國的英雄之氣真可謂長貫鬥牛。

名家點評

中共早期的高級黨務工作者賀昌《賀昌文集》:“岳武穆云:‘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天下太平。’今又讀《五嶽祠盟記》,其慷慨從戎,善於用兵,真可謂忠心報國,殺身取義者也。”
廈門大學教授藍小玲《中華古文短篇選讀》:“此誓詞題於五嶽祠,短短數句,敘述自己的從軍抗金與戰鬥業績,嚴峻的形勢與不屈的鬥志,表達了愛國的精神與必勝的信念,豪情激盪,氣壯山河。”

作者簡介

岳飛(1103~1142年),南宋抗金名將。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官至樞密副使,封武昌郡開國公。以不附和議,為秦檜陷,被害於大理寺獄。孝宗時追謚武穆,寧宗時追封鄂王,理宗時改謚忠武。《宋史》有傳。《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岳武穆集》十卷,不傳。明徐階編《岳武穆遺文》一卷。詞存三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