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民生改革

“以藥養醫”導致藥價虛高,是“看病貴”的重要原因。公立醫院突出公益性;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降低藥價、提高診費……我國啟動系列改革,著力改寫“以藥養醫”格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大民生改革
  • 性質:改革政策
  • 屬性:民生
  • 國家:中國
概述,具體,教育:“公平癥結”能否破解?,醫療:如何改寫“以藥養醫”格局?,就業:怎樣應對每年1000多萬的就業缺口?,分配:從“國富”到“民富”如何轉變?,養老:覆蓋城鄉的“服務網路”如何構建?,

概述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簡潔清晰地勾勒出中國未來五年的發展路徑,也讓人們對民生領域改革充滿期待。

具體

教育:“公平癥結”能否破解?

城市父母為子女擇校而焦慮,農村父母為子女進城上學而奔忙……教育資源不均,使無數家長備受煎熬。“促進教育公平”這一改革目標,已列入“十二五”規劃建議。
11月初,教育部首次出台治理擇校時間表,明確用3至5年時間使義務教育階段擇校費不再成為民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並提出10項治理措施。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要徹底解決擇校問題,必須切斷“擇校費”的利益鏈條,關鍵是健全問責機制,解決好權力制衡關係。
解決教育公平問題,鄉村是重點。“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和均衡發展水平”“公共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
專家認為,從根本上實現教育公平需要“不破不立”的勇氣,直面各種複雜問題。“十二五”期間,步入深水區的教育改革,需要更大的智慧和勇氣。

醫療:如何改寫“以藥養醫”格局?

陝西省渭南市下吉鎮村民王雲娜骨折住院半月,花了一萬多元中藥費占了一大半。按照當地新農合規定,住院藥費可以報銷一半。不過,她每天要吃的藥丸醫院賣38元一盒,藥店賣11元,於是凡是能從藥店買到的藥,她都選擇放棄報銷,直接從藥店買。
一位省級醫院的院長對記者說:“財政投入不足,醫院趨利性不變,醫藥價格改革很可能‘摁下葫蘆起來瓢’,減少的藥品收入總能通過其他渠道補回來,最終還是轉嫁到患者頭上。”
在“十二五”規劃建議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部分,“增加財政投入”首當其衝。規劃建議同時提出,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建立和完善以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為基礎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
一位業內專家指出,藥價虛高的禍根在於“以藥養醫”的體制,而“以藥養醫”的背景是財政投入不足。因此,基本藥物制度實施後,基層醫院和診所會不會“巧立名目另收費”,在相當程度上還取決於財政投入是否到位。

就業:怎樣應對每年1000多萬的就業缺口?

這是過去五年的“就業成績單”:城鎮新增就業5500萬人,年均增幅24%;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4500萬人,比“十五”期間增加500萬人;我國相繼出台了以《就業促進法》為核心的法律法規體系,積極就業政策體系日漸完善……
然而,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是:我國正面臨農民工、下崗職工與持續增長的大學畢業生匯聚成的就業洪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相關負責人分析,“十二五”期間,我國每年城鎮勞動力供給將達到2400萬人,而每年創造的就業崗位是900萬左右,年供求缺口將超過1000多萬,與之伴隨的是結構性矛盾突出、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匱乏等。
“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小型微型企業,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鼓勵自主創業,促進充分就業。”——“十二五”規劃建議對擴大就業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鄭功成說,下一個五年,國家通過財政扶持、減稅等鼓勵自主創業,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群體、就業困難人員等將得到有針對性的就業援助,會更容易找到工作。
事實上,人們從“十二五”規劃建議將“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列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第一位就能夠感受到,擴大就業正成為保民生的重中之重。

分配:從“國富”到“民富”如何轉變?

“十二五”規劃建議明確未來五年“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的發展目標,並首次提出要“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
在專家看來,按照“兩同步”的原則,城鄉居民收入增速可望達到年均8%以上,高於“十一五”增速。可以說,居民收入的增長將真正步入一個“加速期”。“‘兩個同步’的提出說明未來五年我國將從‘國富’向‘民富’進一步發展。”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
從“國富”到“民富”,是未來五年發展需要積極應對的一個嚴峻挑戰。收入增加不僅要“較快”,還要“普遍”,這就要求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十二五”規劃建議強調,在再分配的環節更加注重“公平”,這意味著國家將採取措施,使更多人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
專家認為,收入分配改革應該具體細化一些便於操作的硬槓槓和約束性指標以及責任追究機制,才能防止目標落空。

養老:覆蓋城鄉的“服務網路”如何構建?

養老形勢從來沒有像這樣嚴峻,許多本該早有準備的問題仿佛突如其來:我國空巢家庭超過50%,農村留守老人約4000萬人,失能半失能老人接近3200萬人——這是民政部近日公布的一組數據。未來五年,我國第一批獨生子女的父母將集中進入60歲,誰來為他們提供養老服務?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司有關負責人如此勾勒我國未來的養老模式: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託、機構養老為支撐,構建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網路。
2009年6月,我國開始在10%的縣(市、區)實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老有所養”的新農保體制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建議》進一步提出,要實現新農保全覆蓋,完善實施城鎮職工和居民養老保險制度。
從各地對“十二五”發展的具體規劃中,人們也看到了更多的希望。例如,天津市計畫到2012年,八成老人白天可以在老人日間照料服務中心與鄰居們聊天娛樂,解決一日三餐……
不過,實踐表明,網路的構建將困難重重。北京市成立的首家老年日托所——石景山蘋果園街道老年日托所在開業3年後宣布停辦。蘋果園街道辦社區服務中心副主任張為民說,日托所是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自開辦以來一直在賠錢,資金壓力是停辦的主要原因。
為了完善養老網路,杭州市政協主席孫忠煥等建議,將機構養老事業納入國家和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落實到區、街道兩級組織每年的工作規劃中,要像規劃醫院、幼稚園等公共設施一樣,今後住宅小區規劃必須包括老年服務設施。另外,要儘快加大對養老護理人員的培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