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國頭城

五國頭城

五國頭城亦稱“五國城”。位於黑龍江省東部松花江下游南岸,依蘭縣城北門外。西瀕牡丹江,東臨倭肯河,以倭肯哈達山(俗稱東山)和拉哈福山(俗稱西山)為東西屏障,南面為牡丹江、倭肯河的沖積平原,曾為水陸交通要衝。五國頭城是公元10世紀,居住在松花江下游兩岸至烏蘇里江女真人建立的五大部落之一,史稱“女真五國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國頭城
  • 亦稱:五國城
  • 位於黑龍江省東部松花江下游南岸
  • 史稱:女真五國部
  • 建立時間:公元10世紀
  • 建立者:女真人
  • 簡介:五大部落之一
簡介,歷史,

簡介

沿著依蘭縣依蘭鎮通江路北行約二里許,可見路左側矗立一座高約兩米的石碑,上面鐫刻著“金代五國城” 遺址。史料記載,遼滅渤海後,生女真人在松花江沿岸直至烏蘇里江口,建立了五個部落聯盟,史稱“五國部”。現時依蘭鎮中“五國頭城” 遺址是當時“五國部”中“剖阿里、盆奴里、越里篤、奧里米、越里吉”的越里吉部。因其位於“五國部”的西部,並為五國聯盟部,故被稱為“五國頭城”。據《大金國志》、《金史》、《北狩行錄》等史料記載,北宋亡國之君徽欽二帝,1130年時被囚禁五國頭城,稱謂“坐井觀天”。從輪廓上看,五國城呈長方形,長約850米,寬約450米,城牆高約2米,底寬約5米,頂寬1.5米。因城垣糜毀,只留下歷史文人騷客觸景生情之嘆。詩曰:“萬丈城郭糜沙土,鬼魅英靈三界逢。父子昏君充犬豕,夫妻奸佞化蛆蠅。將軍遺恨朝天闕,宰相留魂照汗青。論道興亡黃老誡,山河易改理難更”。

歷史

據《遼史·營衛志》載,“五國部:剖阿里國、盆奴里國、奧里米國、越里篤國、越里吉國,聖宗時來附,命居本土,以鎮東北境。”《大明一統志》載,“五國頭城在三萬衛北一千里,自此而東分為五國,故名”。經考證,自西而東,“越里吉”故址為今依蘭縣城北的“五國頭城古城”,“盆奴里”故址為今湯原縣雙河村的“固木納古城”,“越里篤”故址為今樺川縣萬里河村的“瓦里霍吞古城”,“奧里米”故址為今綏濱縣敖來村西的“奧里米古城”,“剖阿里”故址在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伯力)市內。“越里吉”在五國部中居主導地位,為盟城,被稱為“五國頭城”。五國部原各有酋帥,後罷五國酋帥,由朝廷直接派駐節度使管理。金朝建立後,於五國頭城設定胡里改路,曾將北宋徽、欽二帝囚禁於此,留下了“坐井觀天”的傳說。元滅金後,屬水達達路管轄。明設忽兒海衛,清設三姓副都統駐防。五國頭城經過近千年的歷史變遷,已面貌全非,僅存部分殘牆斷壁。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南北窄,周長2600米。東西牆長約850米,南北牆長約450米。現存牆高1—4米,牆基底寬8米、頂寬1.5米。牆垣以土堆築,不見馬面遺蹟,門址已蕩然無存。城內已墾為耕地,地表散布著殘磚、斷瓦及陶瓷片,俯拾可得。出土文物有“青蓋盤龍鏡”、“雙鯉魚紋鏡”、帶柄鏡及銅印等;銅錢有宋代“崇寧通寶”和金“大定通寶”等。1976年曾於城中出土東夏國的“監造提控所印”一顆。“五國頭城”是遼金乃至清代東北重鎮之一,已建立五國城石碑標誌,為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