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鄉(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下轄鄉)

五台鄉(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下轄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五台鄉位於秦嶺北麓西安市長安區南部,總面積162.9平方公里,轄17個村,8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數為12424人;吉林省德惠市五台鄉,該鄉位於德惠市東南部,下轄14個村,98個自然屯,128個村民小組,總計人口3.5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五台鄉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
  • 地理位置:長安區南部
  • 面積:162.9平方公里
  • 人口:3.5萬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氣候,水文,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旅遊資源,自然災害,人口,經濟發展,教育,衛生,通訊,

歷史沿革

《陝西通志》、《長安縣誌》等諸多史料記載,南五台古稱太乙山,為“終南山秀之區”,我國佛教聖地之一。山上有文殊、清涼、靈應、觀音、捨身五個小峰。因其位於陝西耀縣五台山(藥王山)以南。故名南五台,五台鄉因此而得名。
據1986年8月獨松閣水池發掘的4枚石斧可知,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於南五台一帶居住。傳說隋煬帝之母在聖壽寺修行,唐王李世民曾在勝寶泉避難,蔣介石在五台避暑觀光,釋迦牟尼的牙骨埋藏於聖壽寺隋塔之下……
1932年11月5日,徐向前率領紅四方面軍主力部隊四個師兩萬餘人從湖北安徽邊界西進陝西,遭受國民黨三個師及陝軍一部的圍困。部隊突出重圍,經長安引鎮、王曲、子午、戶縣、周至,步步逼近西安。紅軍與國民黨軍在五台鄉的西甘村、東甘村之間的溝進行激戰,消滅大量國民黨軍。
1949年5月20日,賀龍率第一野戰軍解放西安。
建國初為留村鄉,1961年建五台公社,1984年復改鄉。屬沿山丘坡果糧牧漁區。面積23.03平方公里,人口1萬。環山公路東西通過,與西(安)彌(陀寺)公路在境內交會。轄西堯、東堯、團結、留村、星火、新農、星光、和平、東甘、西甘10個村委會。農業主產水稻、穀子,盛產核桃、柿子、蘋果等乾鮮果品。工業有奶粉、農用機械、磚瓦、木器加工和林產品加工等行業。有國家森林公園,公園內有竹林寺等多處寺院和聖壽寺塔
2002年6月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長安縣,設立西安市長安區。同年,長安區撤鄉並鎮,將原五台鄉、石砭峪鄉合併為一個鄉,採用五台鄉作為合併後的鄉名,鄉政府駐地留村。

地理環境

位置

五台鄉位於秦嶺北麓西安市長安區南部,距市中心25Km。西接子午街辦,東鄰太乙街辦,南連商落市柞水縣營盤鎮,北靠王曲鎮。經緯度北緯33°5`~34° 15`,東經108°50`~109 °,海拔高度500~2800m。地形多變,地貌複雜,多以山地為主。境內土質情況較鬆散,雨季山區及沿山部分地帶極易發生滑坡、土石流等地質災害。

氣候

五台鄉大部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雪,年平均氣溫13.3℃,無霜期224天,最大凍土深度20cm,年平均降雪日為12天,全年日照時間2230h。年平均降雨量650㎜,易出現暴雨天氣,防汛形勢較嚴重。主要氣象災害有乾旱、雨澇、乾熱風和低溫凍害等。

水文

“八水繞長安”之一的滈河,發源於長安區五台鄉石砭峪山區,全長46Km,流域面積292 平方公里。與潏河在香積寺匯合後向西,在戶縣秦渡鎮附近注入灃河。石砭峪河系滈河的支流,流域近乎整個石砭峪山區,水量豐富,是石砭峪水庫的主要水源。
石砭峪水庫位於西安市長安區五台鄉境內,所在河流為石砭峪河,控制流域面積130 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1立方米/秒,設計洪水流量420立方米/秒,總庫容0.26億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9.7萬畝,裝機容量0.3萬KW。主壩壩型為瀝青混凝土斜牆堆石壩,最大壩高82.5m,壩頂長度285m,壩基岩石為片麻花崗岩,壩體工程量208萬立方米。主要泄洪方式為隧洞,大壩特點是定向爆破築壩。
引乾濟石調水工程是我省南水北調規劃所推薦的近期實施的調水工程之一。它是利用西康公路秦嶺隧洞施工的有利條件修建輸水隧洞,將柞水縣乾佑河的水調入五台鄉石砭峪水庫,經過石砭峪水庫統一調度調節後向西安市城區供水,增加城市生活和工業供水水量,並補充城區和下遊河道生態環境用水。該工程是在老林河、太峪河、龍潭河上分別修築低壩(共3座)引水,由引水渠道引至隧洞前匯流池,經調節後入隧洞。引水線路全長21.85Km,其中18.05Km為穿山隧洞,採取自流輸水,引水洞最大輸水流量為8立方米/秒。為了保持下遊河段的生活、生產和生態環境用水,流量小於0.2立方米/秒時不引水,在汛期儘可能多引,設計年調水量4697萬立方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全鄉總面積162.9平方公里,轄17個村,82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8655畝,林地面積170000畝,人均有林14畝,森林覆蓋率達75%。

礦產資源

境內秦嶺山區大片的火成岩、變質岩以及渭河地巨厚的新生代沉積層,為各種金屬、非金屬及能源資源的集聚奠定了基礎。已發現各類礦產20餘種,已開發利用的礦產有10餘種。優勢礦產主要有建材類非金屬等。主要有非金屬礦:大理石、長石、白雲岩、水泥灰岩、建築砂礫、脈石英、砂線石等。

生物資源

境內主要植被類型有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亞高山針葉林,現有木本植物100種,草本植物300種,樹種資源有28科、48屬、103種,其中自然起源的40種,人工起源的60種,草本植物有野生種籽植物60科、194屬、301種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秦嶺冷杉。
境內有脊素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野生動物136種,其中哺乳綱動物30種,鳥類動物75種,爬行綱動物10種,兩棲綱動物4種,魚綱17種。另外有節肢動物門、氣管亞門、昆蟲綱動物共555種。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熊貓、黑鸛、金錢豹、扭角羚、紅腹角雉,二級保護動物小熊貓、林麝、鬣羚、金貓、青羊等。還有太白血雉、大鯢等珍稀保護動物。

旅遊資源

境內的自然、歷史、人文旅遊資源豐富,自古以來就是旅遊勝地,被文人墨客所讚頌。
①境內的南五台山是終南山中段的一座主峰,海拔1688米。因山上有觀音、文殊、清涼、靈應、捨身五個台(五個山峰),同耀縣五台山南北相向,故而得名。南五台是終南山國家森林公園中的特級景區,自古有“西部廬山”之稱,又是我國佛教聖地之一。這裡群山起伏,疊嶂連雲,嶺通佳氣,峰繞瑞煙,自古為佛教名山與皇家避暑之地。其內森林景觀優美,植物種類多達1000多種。春觀玉蘭,夏時避暑,秋賞紅葉,冬季滑雪,四季景色各異,是西安近郊不可多得的天然動植物園。這裡有聖壽寺隋塔、西林寺北魏石窟、彌陀寺五百羅漢堂、五佛殿唐槐古柏、連理枝、九三天門松、風洞、湘子洞、黑虎石、雷石、劍石等六十餘處景點。登上主峰,南望諸峰疊嶂,北瞰渭水長流,江山如畫,關中形勝盡收眼底,是休閒度假、觀光娛樂、會議寫作、旅遊開發的理想之地。
②位於境內東部新農村的康峪溝,風景秀麗,景色宜人,屬於五台鄉新農村的集體土地。目前,康峪生態花園正在積極與新農村協商,準備發展旅遊度假項目。
③1988年5月9日由國務院批准在位於陝西省柞水、寧陝、長安區五台鄉交界處的牛背梁地區建立牛背梁自然保護區,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保護區總面積16418公頃,其中森林面積14000公頃,屬北亞熱帶濕潤區,主要保護瀕危珍稀動物扭角羚及其棲息山地混合生態系統,類型為科學保護區和自然資源保護區。內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熊貓、羚牛、紅腹角雉、血雉、金絲猴、狗熊、朱䴉、黑鸛、豹、林麝,二級保護動物小熊貓、金貓、青羊、大鯢等。主要植被類型有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亞高山針葉林,保護區內罕見的高山草甸,參天古木,是待開發的旅遊項目。
④位於南五台山腳下的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總投資6.0733億元人民幣、占地571畝、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是西安市長安區“十一五”期間重點實施項目。博物院規劃有展廳,展廊,庫館中心,會議中心,關中民居(20院明、清老宅院原樣搬遷至院中,20院仿建院落)劇場書院,文化名人院,食園食府,文廟,武廟,鐘樓,鼓樓,縣衙,茶樓,溫泉浴場,戲水中心,農家小院,各種民間工藝作坊,七星閣,青雲閣,古典別墅,祭壇廣場,湖面及百餘棵百年以上古樹為骨架的古典園林小品花塢草榭。從建築到園林全部為明、清風格。按功能劃分為民俗文物展館區,遊覽區,名人活動區,休閒度假區,會議中心,別墅區等功能區。已經徵集收藏的各類展品達萬餘件,其中石碑、栓馬石5000餘件;名人字畫3000餘幅;木雕及其它藏品2000餘件,還有磚雕、玉雕、木雕及鐵鑄類、紡織品類、陶瓷類等豐富藏品。
⑤地處最南部羅漢坪村的雲棲山莊,是一座具有五星級標準,集吃、住、游、玩為一體的休閒勝地。山莊附近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是消夏避暑的理想去處。山莊內養殖的高山冷水魚更是別具特色,這裡養殖的虹鱒魚,肉質細嫩,營養豐富,清香可口,廣大遊客對此讚不絕口。
除此之外,這幾年興起的農家樂項目,在鄉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正在迅速的發展起來。目前已初具規模,為山區民眾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自然災害

部分地方滑坡、土石流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

人口

到2006年底,五台鄉總人口數為3058戶 12424人,其中農業人口11948人,非農業人口476人,民族成分以漢族為主。鎮區(包括留村)人口總數3589人。城鎮化水平為3%,其中留村人口在三千人以上,青岔村是最小的村,人口只有151人。
2006年末全鄉總戶數,人口密度為77人/ Km2。農村勞動力8800人,其中女性4470人,國中以上文化程度7500人,接受農業技術培訓700人,非農業技術培訓200人,勞務輸出2400人。

經濟發展

全鄉有耕地面積8655畝,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麥、豆類、薯類等。綠色特色產業方面主要有核桃、板栗、經濟林果等。
2006年全鄉糧食作物播種面積8600畝,糧食總產量559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450公斤;經濟作物播種面積480畝,總產量48000公斤。
2006年全鄉生豬存欄400頭,出欄900頭,大牲畜存欄790頭,出欄320頭,家禽存欄960隻,出欄22650隻。
2006年全鄉完成工農生產總值1140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00元。

教育

全鄉有中學1所,國小5所,教育教學設施較為完善,共有在職教師150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123人,在校學生1600人,其中女生75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

衛生

全鄉有中心衛生院1所,村級醫療服務所12個,共有醫務人員48人,醫療設施較差。

通訊

全鄉建成接收50套節目的有線電視用戶60戶,農村建成接收廣播電視節目45套,電視覆蓋率達98%。全鄉固定電話用戶1860戶,行動電話用戶2070戶,通訊覆蓋率達6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