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朝聖

五台山朝聖

五台山朝聖,是指佛教信眾及佛文化愛好者,以佛教文化為主要內容,以旅行為載體,以體驗學習,去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薩為主要目的宗教性文化活動。通過朝聖活動,增加對佛教文化的了解,體驗佛教的修行生活,朝禮諸佛菩薩,以獲得消減業障,增加福慧及諸佛菩薩的殊勝加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五台山朝聖
五台山朝聖概述,佛教聖地——五台山,五台山與文殊菩薩的信仰,五台山佛教的沿革,

五台山朝聖概述

五台山朝聖,是指佛教四眾弟子及佛文化愛好者,前往文殊菩薩的道場——山西忻州五台山朝聖文殊菩薩,通過上供、禮拜、誦經、繞佛、打坐及三步一拜、法會等方式的朝聖修行活動。大華嚴經雲,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因此,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這裡具有非常大的加持力,朝聖五台山文殊菩薩能夠幫助我們消除業障,增長福慧,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法門之一。

佛教聖地——五台山

按華嚴經疏雲。清涼山者。即代洲雁門郡五台山也。以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五峰聳山。頂無林木。有如累土之台。故曰五台。海東文殊傳雲。五台。即是五方如來之座也。亦象菩薩頂有五髻。
五台山,別稱清涼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境內,素有“金五台、銀峨眉、銅普陀、鐵九華”之說,五台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同時五台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羅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
五台山由古老結晶岩構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聳立,峰頂平坦如台,故稱五台: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繡峰、北台葉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稱台外,五峰之內稱台內,台台景色如畫。
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寺廟建築最早地方之一。自東漢永平(58~75)年間起,歷代修造的寺廟鱗次櫛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輝煌,是中國歷代建築薈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畫、書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唐代全盛時期,五台山共有寺廟300餘座,經歷幾次變遷,寺廟建築遭到破壞,後慢慢恢復重建。其中佛光寺和南禪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兩座木結構建築。顯通寺(靈鷲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羅睺寺被列為“五台山五大禪處”。是當今中國唯一兼有漢地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佛教道場。

五台山與文殊菩薩的信仰

五台山為文殊菩薩道場,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組成,據說代表著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以及五方佛: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
文殊師利菩薩,又名妙吉祥菩薩,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與佛同等,是無上智慧的代表。文殊菩薩作為智慧之神,與普賢菩薩、釋迦牟尼合稱為“華嚴三聖”,文殊菩薩不管是智慧還是辯才均是第一。《華嚴經》則說:文殊菩薩,是十方諸佛母,一切菩薩師。

五台山佛教的沿革

五台山相傳為文殊菩薩應化道場。早在東晉十六國宋武帝 永初二年(421),即北魏泰常六年,天竺沙門佛陀跋陀羅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60卷中《 菩薩住處品》載:“東北方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彼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有一萬菩薩眷屬,常為說法。”此經把清涼山定為文殊師利所居之地。唐景龍四 年(710),菩提流支譯出的《佛說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中說:“爾時,世尊復告金剛密跡主言,我滅度後於南贍部洲(大地)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國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中國古稱震那國,五台山亦在中國的東北方,尤其 是上述二經提到的“清涼山”、“五頂”山,恰好符合五台山“五巒巍然”、氣候清涼的特徵。由此武則天在位時法藏所著《華嚴經探玄記》卷15就說:“清涼山則是代州五台山也。於中現有古清涼寺,以冬夏積雪,故以為名。此山及文殊靈應等,有傳記三卷。”正式確認 清涼山就是五台山,而五台山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唐華嚴宗四祖澄觀在所撰《華嚴經疏》中更直截了當圓滿了這一說法:“清涼山,即代州雁門郡五台山也,於中現有清涼寺,以歲積 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故曰清涼。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台,故曰五台。表我大聖五智已圓,五眼已淨,總五部之真秘,洞五陰之真源,故首戴五佛之冠,頂分五方之髻,運五乘之要,清五濁之災矣。”將清涼山等同於五台山,把五台山確定為文殊菩薩道場這一衍化過程,從北魏開始,一直到澄觀撰《華嚴經疏》止,可以說基本結束。從此,五台山文殊信仰在中國佛教史上獨標一幟,影響越來越大。文殊為釋迦牟尼佛的九代祖師,亦稱諸佛之母,在佛教信仰中地位極尊,五台山因了文殊道場的緣由,也就受到了僧俗信眾的信仰、歷代帝王的崇建以及王公武將文臣的護持,成為漢、藏、滿、蒙各民族尊奉、海內外知名的佛教聖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