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葉

五加葉

五加葉,中藥名。為五加科五加屬植物細柱五加Acanthopanax gracilistylus W.W.Smith和無梗五加Acanthopanax sessiliflorus (Rupr. Maxim.) Seem.的葉。植物無梗五加,分布於黑龍江(黑龍江、虎林、海林)、吉林(吉林市、安圖、撫松)、遼寧(千山)、河北(興隆、易縣、小五台山)和山西(五台山);植物細柱五加,分布於中南、西南及陝西、山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具有散風除濕,活血止痛,清熱解毒之功效。治療皮膚風濕,跌打腫痛,疝痛,丹毒。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五加葉
  • 別稱:五加蕻(《植物名實圖考》)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傘形目
  • :五加科
  • :五加屬
  • :細柱五加、無梗五加
  • 採收時間:6~10月
  • 用量: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
  • 毒性:無毒
  • 貯藏:貯於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植物細柱五加和無梗五加的葉。

性味

味辛,性平。

歸經

入肺、肝、腎經。

功效

散風除濕,活血止痛,清熱解毒。

主治

皮膚風濕,跌打腫痛,疝痛,丹毒。

相關配伍

1、治諸瘡引痛,百藥煎八錢,五加葉五錢,舊茶芽四錢。上為細末,每八分,白湯下,數服而安。(《本朝食鑒》)
2、治灶丹從兩腳赤如火燒,五加葉、根(燒作灰)五兩,取煅鐵家槽中水和塗之。(《楊氏產乳集驗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或研末;或泡酒。
外用: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

炮製

採集加工:6~10月採摘,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徵

1、無梗五加,為灌木或小喬木,高2~5米;樹皮暗灰色或灰黑色,有縱裂紋和粒狀裂紋;枝灰色,無刺或疏生刺;刺粗壯,直或彎曲。葉有小葉3~5;葉柄長3~12厘米,無刺或有小刺;小葉片紙質,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稀橢圓形,長8~18厘米,寬3~7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兩面均無毛,邊緣有不整齊鋸齒,稀重鋸齒狀,側脈5~7對,明顯,網脈不明顯;小葉柄長2~10毫米。頭狀花序緊密,球形,直徑2~3.5厘米,有花多數,5~6個稀多至10個組成頂生圓錐花序或復傘形花序;總花梗長0.5~3厘米,密生短柔毛;花無梗;萼密生白色絨毛,邊緣有5小齒;花瓣5,卵形,濃紫色,長1.5~2毫米,外面有短柔毛,後毛脫落;子房2室,花柱全部合生成柱狀,柱頭離生。果實倒卵狀橢圓球形,黑色,長1~1.5厘米,稍有棱,宿存花柱長達3毫米。花期8~9月,果期9~10月。
2、細柱五加,灌木,枝灰棕色,無刺或在葉柄基部單生扁平的刺。葉為掌狀複葉,在長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葉柄長3~8厘米,常有細刺;小葉5,稀為3或4,中央一片最大,倒卵形至倒披針形,長3~8厘米,寬1~3.5厘米,先端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兩面無毛,或沿脈上疏生剛毛,下面脈腋間有淡棕色簇毛,邊緣有細鋸齒。傘形花序腋生或單生於短枝頂端,直徑約2厘米;總花梗長1~2厘米;花梗長6~10毫米;萼5齒裂;花黃綠色,花瓣5,長圓狀卵形,先端尖,開放時反鄭;雄蕊5,花絲細長;子房2室,花柱2,分離或基部合生,柱頭圓狀狀。核果漿果狀,扁球形,直徑5~6毫米,成熟時黑色,宿存花柱反曲。種子2粒,細小,淡褐色。花期4~7月,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1、無梗五加,生於生於森林或灌叢中,海拔200~1000米。分布於黑龍江(黑龍江、虎林、海林)、吉林(吉林市、安圖、撫松)、遼寧(千山)、河北(興隆、易縣、小五台山)和山西(五台山)。
2、細柱五加,生於海拔200~1600米的灌木叢林、林緣、山坡路旁和村落中。分布於中南、西南及陝西、山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相關論述

1、《日華子本草》:“治皮膚風,可作蔬菜食。”
2、《生草藥性備要》:“敷跌打,消腫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