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井中村

五井中村與五井東村、五井西村為一自然村,統稱五井。位於臨朐縣城西南15公里處,五井鎮政府駐地。北與朱家莊、來家莊隔河相望,南界五井石河,仲(濟南仲宮)臨(朐)公路從村南通過,聚落面積約1.5平方公里。

五井歷史悠久,據西村龍王廟碑記載,唐初即有楊姓立村的楊家莊,後楊家莊東開有店鋪,並常有人在店前進行交易,逐漸演成集市,始稱店子集。故有“先有楊家莊,後有店子集“之說。至宋代瓷業興起,村北小河沿岸,瓷窯林立,窯主開井取土,形成五井,始稱五井鎮。明嘉靖《山東通志》(卷之六·山川)即有“五井在臨朐西南二十五里,產五色土,可燒瓷器。”的記載。1973年文物普查時,在村北發現一片南北寬150米,東西長300米總面積4.5萬平方米的唐宋瓷窯遺址,可見當年瓷業之興盛。北宋以後,戰爭頻仍,瓷業凋敝,居民流徙。金、元時期,陸續又有西寨、遲家寨、鞠家莊等村建立,與楊家莊、店子集並稱五井鎮。明、清兩代商業發達,店鋪林立,集市昌盛。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實行鄉社制,即稱五井社,俗稱五井集或五井街。1945年前全村分6保,1944年解放後取消保甲制度。1945年為便於管理,分為3個行政村,每2保一村,村居中稱五井中村。該村也先後被評為“2009年度招商引資先進單位”、“文明信用村”、“尊師重教先進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等多項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井中村
  • 地點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五井鎮
  • 2009人均收入:6327元
  • 特別做法:大力招商引資
  • 行政級別:村
歷史,榮譽,地理位置,

歷史

五井歷史悠久,據西村龍王廟碑記載,唐初即有楊姓立村的楊家莊,後楊家莊東開有店鋪,並常有人在店前進行交易,逐漸演成集市,始稱店子集。故有“先有楊家莊,後有店子集“之說。至宋代瓷業興起,村北小河沿岸,瓷窯林立,窯主開井取土,形成五井,始稱五井鎮。明嘉靖《山東通志》(卷之六·山川)即有“五井在臨朐西南二十五里,產五色土,可燒瓷器。”的記載。1973年文物普查時,在村北發現一片南北寬150米,東西長300米總面積4.5萬平方米的唐宋瓷窯遺址,可見當年瓷業之興盛。北宋以後,戰爭頻仍,瓷業凋敝,居民流徙。金、元時期,陸續又有西寨、遲家寨、鞠家莊等村建立,與楊家莊、店子集並稱五井鎮。明、清兩代商業發達,店鋪林立,集市昌盛。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實行鄉社制,即稱五井社,俗稱五井集或五井街。1945年前全村分6保,1944年解放後取消保甲制度。1945年為便於管理,分為3個行政村,每2保一村,村居中稱五井中村。1953年,村中成立燈塔、紅星、建新3個初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3社合併為1個燈塔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稱燈塔大隊,1984年隊改村後復稱五井中村。1949年春,區委、區公所由馬莊遷至村內白家大院。
明前,五井即有石、曲、滕、葛、傅、金等姓居住,後或徙或衰,今已無石、曲、金3姓。洪武初年,王姓一支由山西省洪洞縣徙此,居於遲家寨東側。明洪武年間,朱音江西道御史許信建府第於村中。清康熙四十二年(1903),馬莊陳栻買下許氏宅邸遷居村內;清乾隆年間,尹姓十六世祖尹宗華,由鎮內磨硯池遷入。清雍正年間,鞠氏十世祖鞠存實從青州鞠家河徙此。清末張姓一支由淄川千峪嶺遷至。全村現有尹、白、陳、王、鞠、高、邊、遲、張、潘、衣、孫、劉、許、楊、宋、馮、宗、傅、史、董、魏、牛、馬、李、趙、夏、肖、賀、譚、柯、崔、郭、姚、鄧、丁、於、曹、郎等40姓,多為明、清、民國時期因戰亂、災荒逃難來居,也有經商者落戶,解放後水庫移民遷入逾百戶。全村806戶,2574人,均系漢族,有43人信奉基督教。
沿革明前無考,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至清宣統二年(1910)屬臨朐縣孝慈鄉五井社;宣統二年至1929年屬五井區五井社;1930年屬第五區五井鎮;1944年12月屬益都縣嵩右區五井鄉;1946年3月屬臨朐縣嵩右區五井鄉;1945年,為方便管理,分為3村;1952年屬第五區五井鎮;1956年屬五井區五井鎮,1958年2月撤區並鄉屬五井鄉,9月成立人民公社,屬五井公社;1984年社改鄉(鎮),屬五井鎮。
1949年,嵩右區(五井區前身)區公所由馬莊遷入村內白家大院。大院系白氏祖先清末建造的住宅區,有4個大院,數十間房屋。區公所住東院,西院為國小。1970年,五井公社管委遷五井東村現址。
現有耕地1340畝,4大片,分別稱南埠頭、大埠窪、肋巴地、四十畝地,土壤多為褐土。丘陵、坡地716畝,分布在大南嶺、小南嶺、船盤崖、李家林,土壤為淋溶褐土。原以種植小麥、玉米、穀子、高粱、地瓜、黃煙等為主,20世紀80年代以來,調整農業結構,擴大果品生產,發展蘋果等果園366畝,年產果品28萬公斤。大力發展養殖業,有大型養豬戶16家,鵝、鴨養殖大棚120個,養雞大戶8家,收入穩定。
村內有集,自古貿易興盛,村民商品經濟意識較強。計畫經濟年代,副業大隊長遲同昌帶領辦起粉末冶金廠、木器廠、磚瓦廠、服裝廠、農機隊、運輸隊、石灰窯、染房等10餘個集體企業,年收入5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民營企業發展迅猛。鞠洪明建起意達塑膠製品有限公司,邊長林建起長林紙業助劑有限公司,邊長軍開辦銀河缸蓋有限公司,潘世華創建永昌植物科技有限公司,尹金明新建臨朐軸瓦襯套有限公司,鞠立寶建起五井車輛修配廠,劉來建起廢品回收公司,傅光為收購臨朐縣植物研究所辦起天成植物科技有限公司,楊風林新建大眾超市。
2002年起,規劃建設占地500畝的五井中村工業項目區,有濰坊市利群化工有限公司、臨朐匯能化工有限公司、臨朐鴻旭農產品有限公司等企業入住;總投資11億元的山水水泥項目,2008年在項目區落戶。有商業、服務業、建築業、運輸業、農產品加工業、農田機播、農機修理等業戶502家,擁有貨車、農用車198輛,麵包車、客車、轎車91輛,大型吊車6輛,大型農用機械12台。
為解決村民住房問題,1981年在村東南規劃建設石灣新村,安排住戶78家;1987年在紅埠子西規劃建設住宅一片,安排住戶246家。1999年村內200米東西大街進行硬化,面積6000平方米;2001年612米南北大街硬化,面積18360平方米;同時對石灣子新村等其他街道進行了硬化,面積6150平方米;全村總硬化面積30510平方米,投資103萬元。住戶宅前小巷硬化50%以上,村民出行便利。
村歷來缺水,過去人畜用水只靠北溝20米深的3眼土井和村內2眼鹹水井,逢旱年即乾涸,只得到幾里外的下五井村和朱音村取水。1965年在中共臨朐縣委工作組幫助下,在村東南打成全縣第1眼深水機井,井深170米,井徑328毫米,配建水池1座,解決了人畜吃水困難。1967年建供水塔1座,鋪設輸水管道1660米,70%的戶用上自來水。1977年,在大南嶺建二級揚水站和大水池各1座。 2000年在中共濰坊市委組織部扶持下,更換原有管道,實行每戶一水錶、五戶一總表,村民全部吃上自來水。2002年又投資7萬元,在南北大街路東新打機井1眼,徹底解決糧田灌溉問題;由五井鎮煤礦出資9萬元,村投入7萬元,在小辛莊北新打機井2眼,解決了大部農田、園林灌溉和工業用水。
1963年全村通電,配有100千伏安變壓器4台,2000年又安裝100千伏安變壓器1台,在東西大街、南北大街安裝路燈80盞。2009年5月投資19.6萬元,新安裝80千伏安變壓器1台,更新線路1200米。
明洪武十一年(1375)設社學,嘉靖二十七年(1548),重修五井社學。清代設有私塾。1929年第五區高等國小由天齊廟移至村中真武廟內,校長譚其章。1950年五井國小設在白家西大院,校長張振遠。1958年臨朐縣第四中學首建於村北水門子一帶,1959年遷於五井東村(今址)。五井國小遷入原四中校址,校長白方純。
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共考出本科以上大學生74人。其中碩士研究生24人,博士研究生8人。2009年,宗夢琪(女)以全縣理科第一名的成績被清華大學錄取。趙永,1979年生,濰坊農學院畢業後入中國農業科學院讀研究生,現任濱海住房與城市建設局副局長。邊興偉,1980年生,萊陽農學院畢業,江蘇大學讀研究生,現供職於廣州開紅香精香料有限公司。邊雲(女),1985年生,濟南大學研究生畢業,現在萊蕪電廠工作。邊小維,1980年生,濰坊醫學院研究生畢業,現在濰坊市人民醫院工作。尹濤,1978年生,1996年萊陽農學院畢業,2001年浙江大學讀碩,2004年清華大學攻博,現在中科院工作。鞠海英(女),1979年生,西北工業大學研究生畢業,現任深圳中興集團設計師。鞠洪剛,1975年生,武漢地質學院研究生畢業,現任濰坊經濟開發區城管執法局副局長。遲鳴,1986年生,山東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現供職於青島石油天然氣勘察設計院。許榮國,1983年生,中科院工程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畢業,現供職于山東化學工程設計院。馬海濱,1986年生,長沙國防科技大學研究生畢業,現供職於解放軍河南安陽某部。馬中秀(女),1985年生,北京交通大學研究生畢業,現在北京市產權局工作。楊桂欣(女),1980年生,河北工業大學研究生畢業,現供職於中國航天五院,工程師。尹偉,1980年生,山東大學研究生畢業,現供職於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尹培秀(女),1980年生,1995年昌濰師專畢業,1998年聊城師專讀碩,2001年中國科學院攻博,現在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工作。陳平,1985年生,2009年入曲阜師範大學讀碩,2012年入中央黨校攻讀博士研究生。陳志清,1967年生,南京河海大學研究生畢業,現任中共臨朐縣環保局黨組成員,高級工程師,縣政協委員。李永剛,1975年生,西安理工大學研究生畢業,現供職於北京設計研究院。劉金剛,青島理工大學研究生畢業,現在膠南市國土局工作。孫家興,1983年生,青島醫學院研究生畢業,現在青島醫學院附屬醫院工作。肖光生,1965年生,北京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現供職於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另有在讀碩士研究生10人,他們是王馨(女)、許蒙(女)、邊小芳(女)、許燕(女)、許振乾、於華、衣娜(女)、尹金亮、陳楊子(女)、許揚。
村中多名醫。中醫陳述昌,內、外科醫道精明,鋪號“慎德堂”,治癒很多疑難雜症。陳西銘,字中區,擅內、外兩科,尤擅兒科、婦科。西醫李呈祥,1948年由益都王墳遷入五井行醫,專治痞、痘疹等,醫術高明,重醫德,後轉入五井醫院內科任主任醫師。1949年解放前後,石峪村王學增、王學祿,曾在村內行醫。現有衛生室3處,醫務人員10餘名。2008年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戶達90%以上。
村文化底蘊濃郁。1958年秋,公社農業展覽館在白家西大院舉辦,1964年在此辦起階級鬥爭展覽館。1954年前,原有京劇子弟戲班,行當齊全,陣容強大。老生馮志龍的《臥龍弔孝》,花臉尹保榮的《探陰山》,紅淨閆太慶《華容道》,青衣郭五子(藝名)《三娘教子》,武生傅紹文的《天霸拜山》,皆名噪一時,唱紅縣內外。班主尹維湘,字竹泉,精音律,工書法,時稱五井一支筆。戲班擁有戲裝四十八箱,經常應邀出鄉、跨縣演出。民間藝人劉學忠,綽號“劉二吹”,吹、拉、彈、唱樣樣精通,一口能吹兩支大喇叭,堪稱一絕。1956年,王永祿組織創辦燈塔呂劇團,演出劇目10餘部。演員馮相英、王永秀、白金花被臨朐縣呂劇團選拔錄用為正式演員。
村中人才輩出。清光緒二年(1896),遲駿龍鄉試考中武舉,因早故未仕。尹鶴亭,光緒末年貢生,放官既將赴任,病故家中。尹玉坤,鹹豐年間貢生。尹鶴田,光緒年間廩生。尹鶴年,光緒年間庠生。尹邦梅,同治年間太學生,每逢災荒,舍衣舍飯,救助窮人,有“大善人”之稱。光緒末年,白氏家族家業興盛,白月春曾捐得“同知”(俗稱二府)之職。
解放後更是英才迭出。鞠法昌,1945年生,曾任中共濰坊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市委常委、秘書長,市政協副主席等職。鞠法彥,1947年生,解放軍特級飛行員,曾任北京南苑機場飛行大隊長,中國航空情報站站長,大校軍銜。鞠立強,1967年生,現任中共昌邑市委副書記。白雲安,1962年生,山東醫學院博士研究生,現任益都中心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教授。尹保同,1951年生,歷任南京炮校教研室主任,47軍139師副團長,南京炮校外訓系主任、教授,大校軍銜。尹培瑋,1930年生,1947年參加解放軍,參加過淮海戰役和解放西藏,曾任陝西鹹陽民族學院處長。王永祿,1933年生,中國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入編世界書畫家名人大詞典,其書畫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國際展覽。肖梓軍,1977年生,山東大學畢業,華東石油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鞠京太,50年代大學畢業參軍,轉業前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團長,轉業後任濰坊棉紡廠總工程師。鞠慧敏,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參與編輯中國科技教育專輯,獲教育部科技論文評比銀獎。邊興玉,同濟大學博士,任山東省環保工程設計院院長。遲同全,1966年生,現任中共濰坊市委副秘書長。高效忠,1962年生,現任威海市立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威海市政協委員。許振華,1960年生,1978年入伍,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團長,轉業後任青島市李滄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孫開華,1961年生,現任中共濰坊市供銷社黨委副書記。高德榮,曾任紙坊鄉鄉長、臨朐縣地震局局長。楊中春,1957年生,曾任中共紙坊鄉黨委副書記、紙坊鄉鄉長、臨朐縣環保局副局長。鞠洪亮,1967年生,現任壽光晨鳴集團副總裁。陳志芹,1965年生,中學高級教師,現在濰坊一中工作。王宗德,1964年生,中學高級教師,供職於臨朐一中。邊長興,中學高級教師,已退休。高德富,中學高級教師,已退休。
村人稱榮鄉里。鞠洪明當選中共臨朐縣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代表,濰坊市第十五屆、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評選為臨朐縣勞動模範。鞠立梅當選臨朐縣第十四、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白雲山當選臨朐縣第九至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95年被濰坊市政府授予優秀鄉鎮企業家稱號,1998年被山東省煤炭局授予全省煤炭系統先進個人稱號,2007年被評為臨朐縣勞動模範。王永祿當選臨朐縣政協第二、三屆委員。傅光為當選中共臨朐縣第十一次黨員代表大會代表。李東明當選濰坊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張魁元、許明娥、王延妹分別當選臨朐縣第七、九、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傅紹文,在1959年昌濰地區“群英會“上以每分鐘包58個蒸包的成績,獲飲食行業蒸包製作第一名。
有革命烈士3名:紀佃富、陳炳貴、馬中生。
村西北角有座三孔石板橋,名潑水橋,建於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橋長8米、寬4米,橋面、橋墩、橋欄桿均為大青石板塊製成。橋東路北原有石碑1塊,已損壞無跡。白家西大院西,原有清光緒年間關爺廟,為全石料結構,搭建精巧,廟側有古槐1株,已廟毀樹無。村內尹炳燾家中有古樹四月雪1株,為尹氏遷入五井時所植,樹齡200餘年,仍枝繁葉茂,花季雪壓枝頭,香溢小院。原在大南門外有座大石碑,高3米、寬1.5米、厚0.8米,青磚鑲砌,小瓦覆頂,是民國時期臨朐縣長馮祖仁在五井剿匪有功,百姓感念而立,上題“萬家生佛“四字,1956年臨麻公路拓寬時遭毀,碑石用作修建下五井村五孔橋料石。
村中原有座真武廟,建於清光緒年間,位於東西大街以北,內建有大殿3間,配殿8間,東西各有偏房,院東南角建有過道式山門,台階6級,後傾廢。
真武廟前原有蓄水灣一處,稱真武廟灣,後因真武廟荒廢,村民誤稱正公廟,該灣隨之稱正公廟灣,垃圾堆積,蚊蠅孳生,系五井三村一臭水灣。2006年6月,由村人鞠法昌、白雲山、傅光為、鞠立忠、馬雲太等帶頭捐款23萬餘元,改建為“正公湖”,機井供水,湖深3米,湖面近千平方米。四周青石砌成,內建古式涼亭,亭內設有石桌、石凳,四周石欄圍護,為村民小憩之所。2006年,在村南北大街南端、仲臨公路北側,投資11萬元建起一座青石牌坊,高11米,寬12米,雄威壯觀。2007年4月,新建村文化大院,建築面積300平方米。
1926年9月,費縣匪首劉黑七帶領匪徒200餘人闖入五井劫掠,村民損失慘重。南匪走後,五井繞村建起圍牆,東西南北分設八門。1928年農曆7月21日晚,雲台山土匪頭子“王二麻子“、趙光慶,率眾匪攻破五井圍子,放火焚燒白家大院等房屋100餘間,燒死白蘭瑋的父親白老四,另有21人死於土匪槍下,為解放前五井第一慘案。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陳洪吉赴歐洲支援協約國作戰,其後人陳金銘現存英國政府寄給陳洪吉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銅質紀念章一枚,及郵寄的信封。
1959年5月,南門外五井公社木器廠突發火災,部分近鄰住宅遭毀,直接經濟損失百萬元。
歷任中共村支部書記及任職時間為:潘洪吉(1949.8—1951.10)、鞠法友(1951.11—1952.9)、陳佃鳳(1952.10—1958.7)、劉好德(1958.8—1959.3)、遲同祥(1959.4—1960.2)、陳佃鳳(1960.3—1963.10)、尹煥中(1963.11—1965.6)、陳佃鳳(1965.7—1966.11)、李春祿(1966.12—1974.9)、尹煥成(1974.10—1991.2)、白雲山(1991.3-1993.1)、尹煥成(1993.2—1995.2)、王延豐(1995.3—1997.2)、衣同祥(1997.3—1997.10)、張玉軍(1997.11—1998.6)、鞠立中(1998.7—2010.5)、鞠洪明(2010.5—)。
歷任村行政幹部及任職時間為:邊振鐸(1948.2—1949.7)、潘洪吉(1949.8—1951.10)、鞠法友(1951.11—1952.9)、李春祿(1952.10—1958.7)、劉好德(1958.8—1959.3)、 遲同祥(1959.4—1960.2)、李春祿(1960.3—1963.10)、尹煥中(1963.11—1965.6)、李春祿(1965.7—1966.11)、李東春(1967—1971)、陳佃鳳(1972.7—1974.9)、史紀祥(1974.10—1991.2)、白雲山(1991.3—1993.1)、史紀祥(1993.2-1995.2)、衣同祥(1995.3—1997.10) 、張玉軍(1997.11—1998.6)、馬雲太(1998.7—2010.6)、鞠洪明(2010.6—)。

榮譽

五井中村位於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五井鎮,立足本村實際,團結帶領廣大黨員和民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種植、養殖業,特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培養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收入,在新農村建設、招商引資、社會穩定、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到2009年底,全村農民人均收入達到6327元。該村也先後被評為“2009年度招商引資先進單位”、“文明信用村”、“尊師重教先進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等多項榮譽稱號。

地理位置

五井中村與五井東村、五井西村為一自然村,統稱五井。位於臨朐縣城西南15公里處,五井鎮政府駐地。北與朱家莊、來家莊隔河相望,南界五井石河,仲(濟南仲宮)臨(朐)公路從村南通過,聚落面積約1.5平方公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