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瀛

于振瀛

于振瀛,(1901-1960),陳建晨的丈夫。陝西鎮坪人。原民革中央常委。

1927年1月26日,于振瀛、郭春濤、鄧飛黃、李誠之、李世軍、延國符、廖維藩、王炳鈞等八人在廣州創建了孫文主義大同盟,後改名孫文主義學會,因黃埔軍校組織反共的孫文主義學會,又改為中山主義大同盟。後到馮玉祥部工作。

1928年馮玉祥在西北“清黨”時,于振瀛被逮捕,後被馮部軍法處長蕭振瀛釋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于振瀛
  • 出生地:陝西鎮坪人
  • 出生日期:1901
  • 逝世日期:1960
人物簡介,建國之後,反對內戰,

人物簡介

1935年,李澄之與于振瀛利用部在西北軍工作過的關係,共同做宋哲元的工作,促使宋反蔣抗日,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在宋哲元的支持下,他們成立了冀察綏靖公署宣傳處,表面上是為宋哲元蒐集日、偽、蔣情報,實際是為中共黨組織蒐集了日、偽、蔣、宋各方面的情報。
1944年,他與陳銘樞、譚平山、郭春濤、葉南帆等籌劃創立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即民聯)。任民聯中央組織部長。後來民聯併入民盟,任民盟中央常委。民盟解散後加入民革。

建國之後

1949年到北平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當時恰逢各黨派、團體醞釀出席“新政協會議”的代表名單,民主人士對於振瀛、譚惕吾1947年競選“立法委員”一事有異議。
幾天之後,新政協籌備會召開代表提名會議,譚惕吾、于振瀛都參加了。在宣布協商提出的代表名單時,周恩來特別說到:“這裡有一個問題要向大家說明一下,名單里有兩個人,一個是譚惕吾,一個是于振瀛。他們競選立法委員是我打電報給華南局,叫華南局通知中國民主革命同盟要留兩位同志在立法院,中國民主革命同盟決定他們兩人競選立法委員。他們兩人競選立法委員是經過織織決定的。”
周恩來同志的一席話,撥開了滿天烏雲。
新中國成立時民革的成員很少,組織也很薄弱。當時民革在政務院工作的有20名黨員,政務委員有3人,參事、秘書有17人,在李俊龍、屈武、于振瀛的積極籌備下,在政務院的支持下1951年5月30日成立了民革政務院小組。以後在人民監察委員會、內務部、交通部、海關總署、貿易部、郵電部、人民銀行等單位迅速組建了基層組織。到1952年8月,一年內建立了20個組織,發展了兩倍以上的黨員。
1949年10月28日,第3次政務會議任命為政務院參事。1954年12月改任全國政協委員。

反對內戰

1945年8月,被任命為立法委員。1947年,歷史到了一個緊要的轉折關頭。當時,國統區反戰呼聲此起彼伏,如火如荼。
于振瀛
5月16日,各大報的頭條新聞都是“立法委員的和平呼聲”。例如《大公報》說,“立法委員周一志、于振瀛、譚惕吾、李慶塵等19人於立法院15日晨例會中,以書面向主席提出動議,要求停止內戰,恢復和談”。20日,南京、滬、蘇、杭幾萬名學生舉行了反內戰、反迫害、反飢餓的“聯合大遊行”,蔣介石出動了全南京的警察、憲兵、青年軍和馬隊瘋狂進行血腥鎮壓,用水槍、皮帶,打傷學生百餘人,逮捕二十餘人,製造了“五·二○”血案。5月25日,國民黨又以“破壞社會秩序,意圖顛覆政府”的罪名,強令《文匯報》、《聯合晚報》和《新民報》上海版停刊。立法委員譚惕吾、于振瀛等分別發表文章或談話,指出如此舉動是違反憲法之行徑,要求撤銷停刊,駐南京的美國合眾社記者播發了聲援《新民報》的部分談話。
同年9月,中國民主革命同盟成員余心清、梁藹然因策劃孫連仲起義,以“匪諜”罪名被捕。于振瀛不顧個人安危積極組織接濟和營救工作,余心清《在蔣牢中》感慨地寫到:譚惕吾、陳銘樞、曹孟君、劉仲容、于振瀛一些朋友在京滬經常籌劃維持我的生活。尤其在那一種環境下,接濟一個像我這樣的“匪諜”是多么冒險的一樁事!
1948年再次當選立法委員後,在立法院,和譚惕吾、陳建晨等同志利用立法委員的合法身份,組織鄧季惺等一批反戰、爭民主的委員召開“一四”座談會,統一思想,進行鬥爭,並提出對國民黨倒行逆施的質詢。
1948年6月下旬,譚惕吾、于振瀛幾位立法委員提出“淮海戰役失敗了,下一步怎么辦”的質詢案,請作戰部部長何應欽答覆。何應欽召開了不許記者參加的小型秘密會議,答覆了質詢以及失敗的原因和今後的部署。就在“秘密會議”召開的同時,由鄧季惺領銜,于振瀛和譚惕吾、陳建晨等三十餘人提出“空軍對開封城內盲目轟炸,人民損失慘重。責任應該誰屬,今後應嚴禁,停止轟炸城市案”,理由是:查國際戰爭尚有禁止轟炸不設防城市之規定……此次空軍對開封轟炸掃射,人民死傷無算,學生炸死成堆……究系何人所發命令,責任應由誰負,請即查辦。國民黨反動派對此害怕之極,恨之入骨,稱他們是共產黨派到立法院的“第五縱隊”,7月1日的《中央日報》社論稱之為“掩護匪軍之又一運動”,並說,“這一宣傳運動仍然是反戡亂運動之一環”,並且威脅說,“希望政府採取嚴厲的行動予以制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