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會(中國傳統民俗活動)

二月會(中國傳統民俗活動)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二月會又稱太昊陵廟會,是集祭祀、歌舞、文娛、商貿於一體的中國傳統民俗活動。每年自農曆二月二日始,至三月三日止,會期一個月。會期間,河南河北安徽山東湖北等數省的善男信女們從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湧進太昊陵朝祖進香,高峰時,每天可達數十萬人。寄託了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月會
  • 簡介太昊陵廟會
  • 時間:自農曆二月二日始,至三月三日止
  • 會期:一個月
簡介,二月會,人祖會,歷史傳說,二月會的由來,傳說,由來,二月會的主要內容,主要內容,習俗,二月會的文化窺探,巫舞,文化內涵,

簡介

二月會

二月會即太昊陵廟會

人祖會

河南省淮陽縣太昊陵,每年農曆仲春二月有盛會,俗稱“二月會”,也稱“人祖會”。

歷史傳說

據《陳州縣誌》載:“二月二日,黎明,用灰圈地作囤,形以兆豐年,兒童擊瓦缶,是日居民詣太昊陵進香奠牲,至三月三日始止”。農曆二月二,按我國民俗是“龍抬頭”之日,史傳太昊伏羲氏“人首蛇身”、“龍形”、“蛇軀”、“鱗身”,即以龍為圖騰。“二月會”期間,每日有數萬伏羲子孫,遠自安徽山東河北湖南等省,雲集於此朝祖進香。他們高舉黃綾青龍旗,手捧“香樓”、“旗桿”,肩挑“花籃”,嗩吶聲聲,鑼鼓陣陣,鞭炮齊鳴,香菸繚繞,十分壯觀。香客們稱伏羲為“人祖爺”,稱女媧為“人祖奶奶”,虔誠叩拜,求子祈安。
傳說1:
太昊陵之所以廣泛流傳布老虎且經久不衰,源於一個美妙的傳說。相傳,在上古時代,由於“天塌地陷”,人間只剩下伏羲、女媧兄妹二人。為繁衍人類,二人就各自去尋找配偶。因遍尋無人,便以滾磨為媒。女媧羞於見兄,遂扮成老虎,以草帽遮面,與其兄成婚,使華夏民族衍續下來。所以,布老虎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裝飾品、吉祥物和玩具,它反映了華夏子孫對人祖伏羲、女媧的懷念與敬仰,是早期人類繁衍崇拜的物化和象徵。後來,女子結婚時頭上要頂紅蓋頭,就是由此演變而來。
傳說2: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風景秀麗的山上長滿了桃樹,看管這片桃林的是兄弟倆,名叫神荼和鬱壘,兩人力大無比,技藝高強。為了管好這片桃林,兄弟倆馴服了山上的虎群,命令它們守衛著桃林。通過兄弟倆的辛勤勞動,桃樹長得枝繁葉茂,眼看著就要迎來豐收的一年。桃子即將成熟的訊息引來了一群惡鬼,它們衝上山來,企圖用武力搶奪別人的勞動果實。兄弟倆指揮著群虎與群鬼拼殺在一起,哥哥用桃木棍將鬼擊倒,弟弟用葦繩將鬼綁祝打翻一個,捆住一個;捆住一個,虎便吃掉一個!不一會兒就消滅了大部分的惡鬼,剩下的惡鬼見勢不妙,狼狽逃去。戰鬥勝利了,神荼、鬱壘的名字傳遍了人間。後來世人便將神荼、鬱壘尊為鬥神,老虎的名氣也隨之大振,成為百獸之王、惡鬼的剋星。

二月會的由來

傳說

太昊伏羲是中國遠古時代傳說中的一個聖明帝王,他“為百王先”,居三皇之一,列五帝之首。伏羲氏出生在渭水流域的成紀(今天水秦安縣)。伏羲是中華民族心智的先啟者,是人類從原始狀態步入文明時代的探路人。以伏羲為代表的集團部落,有著自渭水流域(黃河上游支流)向黃河中游遷徙的艱辛過程。傳說他後來稱王,都城於陳(今河南淮陽),卒於陳(今淮陽縣城北1.5公里的蔡河之濱,自古建有太昊伏羲氏之陵),在位長達160年之久。他在人類社會從母系向父系,由野蠻向文明進化時期,以自己的聰明和智慧,立下了齊天功績。後人因此稱他為“始祖”、“斯文鼻祖”。“太昊”即是人們對伏羲的讚詞,意為伏羲功德無量,向日月那樣光明。為紀念祖先功德,春秋時這裡已建伏羲陵墓。當年孔子周遊列國來陳國陳靈公曾陪同孔子觀瞻陵墓;三國魏曹植曾封思王於陳,拜謁伏羲祠後作《伏羲贊》。唐宋以來,太昊伏羲的陵墓不斷擴建,包括陵地和祭祀的廟宇,占地廣875畝。 今存陵園內建築為明代建築,結構與明代皇宮相仿。現存太昊伏羲陵為明正統十三年所建,後經明、清兩代多次增建修葺。

由來

淮陽太昊陵廟會,又叫“二月會”,始於遙遠的古代。《禮禮·月令篇》載:“仲春之月……以太牢祀於高媒。”古代皇帝祭祀土神和穀神稱之“太牢”,諸侯祭祀稱“少牢”。這裡的“高媒”指伏羲和女媧。神話傳說伏羲和女媧兄妹二人滾磨成婚,摶土造人,繁衍了人類。後伏羲以“二月會”的形式組織部落男女相會成媒為婚,相會地點即今日的太昊陵。伏羲在此基礎上“制嫁娶”,從此結束了人類群婚的愚昧狀態,因此,伏羲、女媧被後人稱為“高媒”。伏羲死後,人們就把他葬於淮陽“二月會”男女相會之地,起高陵紀之,從此年年祭祀,香火鼎盛。
如今的太昊陵農曆二月廟會,已有過去一度燒香敬神而變成為天下羲皇子孫朝祖和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盛會。是目前我國會期最長,人聚最多,歷史最悠久的廟會,2004年被文化部推舉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保護遺產組織單位”。

二月會的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

太昊陵廟會的聲勢之大、會期之長為中原地區廟會所獨有。每年自農曆二月二日始,至三月三日止,會期一個月。會期間,河南、河北、安徽、山東、湖北等數省的善男信女們從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湧進太昊陵朝祖進香,高峰時,每天可達數十萬人。
朝祖進香是廟會的基本內容。相傳農曆二月十五日是人祖伏羲的生日。伏羲與女媧一起,土造人創立八卦,制定嫁娶,奠定了中國早期文明。由善男信女組成的朝祖進香會,高舉黃綾青龍旗,手捧香樓,肩挑花籃,在器樂聲中,十分莊重地向人祖焚香跪拜,表達對祖先的崇敬。大凡祭祖朝香者,都要從家鄉帶來一把泥土,進香之後,添灑在伏羲陵墓上,寓意子孫繁榮昌盛。
伏羲既為人祖,當然管著人種繁衍的大事,所以來太昊陵求子的人就特別多。顯仁殿的牆壁上有一個子孫窯,據說摸一摸就可以子孫興旺,甚至連那些未出嫁的姑娘們也成群結隊,羞羞答答去摸一摸,為的是圖個吉利。婚後未孕的婦女們,則專為求子而來。她們往往要在廟會上買一個泥娃娃,用紅線拴好,再到子孫窯里摸一摸,然後將泥娃娃小心翼翼地藏在衣服下面,帶回家去。如果碰巧懷孕得子,則對人祖爺感恩不盡,下次廟會一定要去還願。

習俗

廟會期間各種各樣的民間娛樂活動更是引人入勝,與其它廟會相比,太昊陵廟會習俗中有兩點十分獨特的地方:一是"擔經挑",也稱"擔花籃"。這是一種比較原始的祭祖娛神的舞蹈形式。廟會期間,這些"經挑班子"在太昊陵前載歌載舞,往往吸引許多前來進香的善男信女們駐足觀看,舞到高潮處,舞者走到中間背靠背而過,兩尾相碰,象徵伏羲、女媧相交之狀。其唱詞也多與伏羲女媧有關。這個舞蹈的一些動作,與漢代畫像石中人首龍身的伏羲、女媧下部交尾的圖像基本吻合,是原始的生殖機能崇拜的一種習俗。
第二個獨特的習俗是廟會上隨處可見的"泥泥狗"和布老虎。泥泥狗,是廟會上出售的一種泥玩具,吹之有聲。當地人解釋它是守陵的神狗,是祭祀人祖的聖物,若把泥泥狗送給兒童或親友,可以消除祛病,吉祥平安,人們紛紛購買帶回家鄉。每年的太昊陵廟會上,都擠滿了琳琅滿目的泥泥狗攤點。這些泥捏的玩具造型多樣,形象誇張,神態各異,於古拙中見寓意。據考,這些泥玩具是流傳至今的原始社會後期的活文物。有的泥泥狗的造型反映了伏羲時代的生殖崇拜

二月會的文化窺探

巫舞

太昊陵廟會的文化現象中帶有許多原始文化的色彩,有許多值得研究的東西和待解的謎。
太昊陵二月會中的“巫舞”——“履跡舞”,俗稱“擔經挑”。“履跡舞”源於“化胥履大人跡生伏羲”的故事。傳說伏羲的母親華胥(今陝西藍田人),因偶然踩著巨人腳印而懷孕,在成紀(今甘肅天水縣人)生下伏羲。“履跡舞”的內涵,仍然是二月會的主題——祈子。舞者由當地有威望的中老年婦女四人組成(偶數、成雙、象徵伏羲、女媧),身征黑衣、黑褲,莊重、肅穆,用五尺黑紗纏頭,多餘部分則垂於身後,三人邊歌邊舞,一人按節奏擊打經板(竹製)。舞姿變化大致有三:一是“剪子股”。舞者相對穿插走十字路線,形如剪股;二是“擰麻花”(又稱“鐵索鏈”)。舞者走8字形,狀如擰麻花,反覆相迭而井然有序;三是“蛇蛻皮”(又稱“履跡步”)。即一人領舞,三人相隨前者步履而舞,然後,二人從中間交叉而過,像蟒蛇逶迤而行。三者舞步交插旋轉,身後飄灑的黑紗相互纏繞而又自動散開。象徵伏羲與女媧“兩尾相交”之意。從考古學的角度講,這種舞還是頗有來歷的,它與山東嘉祥縣武梁祠和河南南陽出土的“漢畫像石”(現存南陽漢畫像石館),以及隋朝高昌故址阿斯塔那墓室的“伏羲女媧交尾圖”一樣,都確切地表達出“生殖崇拜”是遠古人類文化的重要內容。

文化內涵

我們從舞者喁喁而語的“經文”(禱祠)中,可以進一步了解二月會祭祀人祖的文化內涵,現將原文抄錄如下:
老盤古安下下亘古一人,沒有天,沒有地,哪有人倫,
東南天有一個洪鈞老祖,西南天出了個混元老人。
上天神只管日月星斗,下天神只管五穀苗根,
上天神發慈悲惻隱之心,留下了人祖爺兄妹二人。
他兄妹下凡來拯救精靈,不料想發洪水災禍來臨,
上天神派神龜前來搭救,老白龜馱兄妹來到崑崙。
順天意,崑崙山,兄妹滾磨成結親,時間長,日子久了兒女成群,
到如今獻花籃都來朝祖,且莫記忘普天下皆為一母所生。
一首“履跡舞”的“經文”,道出了“龍”的子孫不忘伏羲、女媧“化育萬物、摶土造人”的創世功績。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