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美軍M1919A6式重機槍

二戰美軍M1919A6式重機槍

M1919A6式機槍繼承了一些M1919A4式機槍的部件,槍身部分的構造幾乎與後者一樣,大部分零件可以互換,對槍管套筒、腳架、提把和槍托等零部件進行了改進。1944年開始大量製造並供給前線部隊。1958年,包括M1919A6在內的M1919系列機槍最終被M60通用機槍所取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M1919A6式重機槍
  • 外文名:M1919A6 type heavy machine gun
  • 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
  • 產地:美國陸軍
  • 命名時間:1943年2月17日
  • 工作原理白朗寧設計的槍管短後坐式
基本信息,結構特點,基本規格,

基本信息

M1919A6式機槍是根據美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緊急需要而設計生產的。美國陸軍從1940年起開始了輕型機槍的試驗和選型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越來越多的美軍部隊參戰,官兵們需要一種比M1919A4式輕、又有比白朗寧自動步槍(M1918A2)更好持續射擊能力的機槍。當時美軍未正式裝備輕機槍。1942年,美國陸軍與有關軍工廠制定了改進M1919A4式重機槍的折衷方案,1943年2月17日,正式將這種改進型武器列入制式裝備,命名為M1919A6。

結構特點

M1919A6與M1919A4一樣,均採用白朗寧設計的槍管短後坐式工作原理,卡鐵起落式閉鎖。射擊時,隨著彈頭在槍管內向前運動,在膛內火藥燃氣壓力作用下,槍管和槍機開始共同後坐6~8mm,同時壓縮槍管復進簧和槍機復進簧。當彈頭飛離槍口後,閉鎖卡鐵離開槍機上的閉鎖支承面,其兩側的銷軸被機匣上的開鎖斜面壓下,閉鎖卡鐵下降並脫離槍機下的閉鎖槽,槍機開鎖。該槍設計有凸輪“加速子”機構,後坐中的槍管節套撞擊加速子,使其上端撥動槍機尾部,加速槍機後坐。槍機後坐過程中由抽殼鉤將空彈殼抽出,同時取彈器從彈帶中抽出一發新彈,通過機匣蓋上方曲線槽導引,將新彈壓至槍管軸線位置,新彈壓下時同時將空彈殼擠出,並使其從機匣正下方的拋殼窗內拋出。此時由於閉鎖卡鐵下端被機匣底面上的凸起擋住,使得槍管節套不能先行復進,只有當槍機到位後開始復進時,其上缺口對準閉鎖卡鐵,卡鐵才能上抬解脫節套,同時槍機尾部的凸起部分撞擊加速子上端使其向前迴轉,推動槍機和槍管節套一併復進到位,閉鎖卡鐵在槍機閉鎖斜面作用下強制上抬,進入槍機下方的閉鎖槽,槍機完成閉鎖,同時撥彈桿卡入槍機頂部的曲線槽內,使撥彈板撥動下一發彈到機匣口,以便下一次取彈,同時將已對準彈膛的那發新彈推人彈膛,進入下一次發射循環過程。M1919A6的進彈口在機匣左側前方,可以同時使用M1919A4機槍的250發金屬彈鏈和M1917機槍的250發帆布彈帶供彈。
M1919A6式比M1919A4式重量輕(含腳架),這樣增加了機動能力,M1919A6與M1919A4相比,主要是增加肩托、消焰器、提把和兩腳架。增加了“魚尾”形的槍托,上端近乎水平而且很長,這是識別該槍最主要的外形特徵。早期的M1919A6與M1919A4一樣,槍口部分只有助退器,後來改為喇叭狀的消焰器。準星和表尺位於機匣兩端,準星座可以摺疊,瞄準基線較短。可摺疊的提把位於槍管和機匣的結合處。在散熱筒前增加了兩腳架,不再有三角架。但是它仍然重達32.5磅。實戰證明,它太累贅而不能滿足戰場上官兵們不斷變化的要求。即便如此,該槍仍生產了43,487支。
M1919A6式機槍在隨後的一系列機動作戰中,很快體現出它的獨特優勢和卓越性能。 M1919A6不僅能以兩腳架狀態射擊,在必要時也可以像M1919A4一樣以一個“L”形連線銷通過機匣下方的連線孔安裝在M2三腳架上,當作重機槍使用。M1919A6式機槍的各項性能都不亞於其前身M1919A4,除了持續射擊時間略短外,因為為使M1919A6的質量能夠保持在相對合理的範圍內,採用了輕型槍管,槍管厚度較M1919A4有所減少,使得連續射擊時槍管容易過熱,而且更換槍管比較麻煩。
M1919A6在以150發/分的射速連發發射時, 5分鐘以後,槍管就開始發燙。半小時左右,平均射速不超過75發/分,此時則需要冷卻槍管。再者,更換槍管需要3分鐘,更換槍機需要2分鐘,也令人感覺不快。與之相比較,馬克沁機槍則快多了,更換槍管和槍機耗時才分別為30秒和15秒。在戰場上,這個時間差會給士兵帶來生命危險。因此,在韓戰期間,機槍射手在可能的情況下隨時準備好槍管、槍管節套及槍機的整套配件,這樣可節省2分鐘的時間。

基本規格

工作方式:全自動,風冷式
口徑:.30英寸(7.62mm)
彈藥:0.30英寸(7.62mm)M1式彈和M2式槍彈
供彈具:100或250發布彈帶供彈
槍全長1346mm
槍管長610mm
槍身重14.7kg
射速:400-500發/分
初速:792~823m/s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