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名人自述系列·柳詒徵自述

二十世紀名人自述系列·柳詒徵自述

柳詒徵(1880-1956)字翼謀,亦字希兆,號知非,晚年號劬堂。江蘇省鎮江丹徒人。17歲考中秀才,後就讀三江師範學堂。著名學者,歷史學家、古典文學家、圖書館學家、書法家。中國近現代史學先驅,中國文化學的奠基人,現代儒學宗師。1914年2月,應聘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文、歷史教授;1925年北上,先後執教於清華大學、北京女子大學和東北大學、1929年重返南京,任教中央大學(49年更名南京大學)。並曾任南京圖書館館長、考試院委員、江蘇省參議員。以柳詒徵為南雍雙柱之一的南京大學,是現代儒學復興的策源地;以其為國學支柱的學衡派,成為後世新儒家的學術濫觴。柳詒徵編著的《柳詒徵自述/二十世紀名人自述系列》是二十世紀名人自述系列之一,《柳詒徵自述/二十世紀名人自述系列》為先生的部分文集,內容既有其自傳與回憶,又有其學術主張,在民國學術史上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和文獻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十世紀名人自述系列·柳詒徵自述
  • 出版社:安徽文藝出版社
  • 頁數:192頁
  • 開本:16
  • 品牌:安徽文藝出版社
  • 作者:文明國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14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9645360, 7539645369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柳詒徵編著的《柳詒徵自述/二十世紀名人自述系列》是“二十世紀名人自述系列”的一本,為中國近現代學者、教育家、目錄學家、圖書館學家柳詒徵先生的部分文集,內容既有其自傳與回憶,又有其學術主張,展現了其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對各種學術問題的看法,在民國學術史上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和文獻意義

作者簡介

柳詒徵(1880—1956),字翼謀,晚號劬堂,又號龍蟠迂叟、盋山髯,江蘇鎮江人,中國歷史學家、古文獻學家。清末優貢。畢業於南京三江師範學堂,繼在江南高等學堂、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等處任教。1927年任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館長。抗日戰爭期間,任教重慶中央大學。1945年回南京復館,後任中央研究院院士。建國後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曾主編《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圖書總目》、《江蘇省立國學圖書館現存書目》。著有《中國文化史》、《國史要義》、《中國版本概說》、《劬堂讀書錄》等。

圖書目錄

第一編 自傳與回憶
自傳
我的自述










十一
記早年事(一九〇三年前)
一、光柳二
二、出生第一樓街
三、富、貴、窮三家不運鹽
四、居家敬老
五、柳詒徵出生
六、光緒初生活之節儉
七、仲銘先生學行與教育
八、鮑氏女子之才能
九、老鴨治病
十、舊法試士
十一、考秀才之難
十二、老法苗痘
十三、學駢文法
十四、得書之難——光緒年間書肆不賣《說文》
十五、學習書法
十六、氣功導引
十七、補廩
十八、書院考試之變化
十九、治心疾之琥珀壽星丸製法
二十、編譯書局
二十一、光緒間上海之譯書局
二十二、中舉送楹聯
二十三、東遊日本考察教育
壬子蘇門紀事
記楊銓
第二編 學術次第與主張
《中國文化史》弁言
《中國文化史》緒論
《國史要義》題辭
《魏源師友記》序
中國文化西被之商榷
中國禮俗史發凡
一、論讀經史以治禮俗之法
二、禮俗之演變
三、秩敘
四、教育
五、儀法
六、人文
中國鄉治之尚德主義
國學之界說

文摘

予六七齡時,先妣口授唐人五七言絕,約二百首,次授唐人五言律,約四百首;次授《古詩源》全部;次授《唐詩別裁》不克競讀,僅讀七言律一類。其五七言古詩,則聽予姊讀三百首中諸篇,亦略能上口。十二三歲時,年終放學,潛至外家樓上閱讀所藏書,手抄海門(鮑皋)、江乾(余京)、石帆(張曾)、小花(李御)諸先生詩,亦學為之。兩舅氏應書院試,間有試五七言者,兩舅亦命予學制,不自知其工拙也。十七歲應童子試,學使考試,適遇龍侍郎按試,經古有古近體詩一門,煦齋舅氏告溶卿舅氏為予報考,題為《焦山古鼎歌》、《田橫島》、《欒公社》七律,予以小篆書之,幸獲錄取。複試題為《擬杜工部李潮八分小篆歌》、《潤州懷古》七律,閱後試卷評有“未冠能此,可稱妙才”之語,出稟兩舅氏,兩舅氏甚喜,以予所作“有故而去”之八股文,恐不入彀,嗣亦幸獲錄取,評語亦佳。伯舅日“學憲對汝文,競能加此美評,吾輩雖欲思一美評不能也”。時在金壇應試之鄉先輩,皆知予之能詩。陳心蘭先生在試場,口詢予若何學詩?予告以實未嘗學詩,雖《唐詩三百首》亦未能全讀。陳先生日:“學詩亦不必讀選本,宜讀專集。”此語予至今猶憶之,不敢忘。
又予十五六歲時,蒙李亞白先生賞識,並常赴其冬心書屋請教。先生教以閱潘四農《養一齋詩話》及蔣心餘《忠雅堂詩》。比在金壇應試始獲購閱此二種。又購黃仲則《兩當軒詩》及《國朝六家詩》,粗窺漁洋、竹坨之樊籬。在家授徒,手抄韓、杜兩集讀之。此為予學詩之經過。廿三歲赴金陵編譯書局,遂不復用功於詩,偶有遊覽應酬之作,僅以鳴其興觀群怨之意而已。
在金陵,又見陳伯嚴(三立)、范肯堂(當世)兩先生以詩鳴海內,益不敢雲詩,但冀親炙時賢而知門徑耳。王湘綺在寧,嘗晉謁叩詩法,王日:“濤如女子,須有粉黛,又如士夫,須說官話。”予亦謹識之。時易實甫(順鼎)偕游胡園,散原指易告予日:“此詩機器也。”易詩與樊樊山(增祥)詩最速,故陳目為機器,予知陳意,詩不以斗捷貴,故當時不嘲易,亦未與易談詩,至樊則未一晤也。同時友好劉龍慧、毛元徵、梁公約、李審言、江小樓、徐南州皆擅詩名。予亦不敢與角。第聆其言論,知所宗尚。間閱鄭子尹、江瞍叔(浞)、金亞匏(和)、黃公度、鄭海藏諸家詩,閱《陳石遺詩話》,知有所謂同光體,石遺之為詩話,錄公約詩,有予宿北固山聯句,予亦不敢以詩投石遺。民國初年在北京,鬍子靖嘗欲介予晤石遺,予懶未往。至廿年前後,始由曹壤衡介予見石遺,並屬予寫舊作質之石遺,始采予詩人《續詩話》。
民國五、六年任教南京高師、東南大學,與王伯沆(瀣)共晨夕。王喜談詩,贛人胡先輔、邵祖平亦昵就。王談詩,予旁聽,久之,亦時有所得。王在龍幡里圖書館手抄《詠懷堂詩》,假予讀之。陳散原亦亟稱阮。予益知詩不易為,而徑尤不可簡。間取吳摯甫評點昌黎、半山兩集過錄之,並涉獵黎二樵(簡)、高心夔諸集,不能如王之用力,任舉某家之詩,輒舉其名篇朗朗上口也。王又喜談東野、宛陵二家,予讀之,鮮領會,自知用思不能深刻也。
P17-18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