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團

二十一團位於焉耆盆地西北部,處天山支脈霍拉山沖積扇北緣與開都河河漫灘低階上的開都河三角州中上部,地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全團規劃面積31646.67公頃,其中耕地5200公頃,山區草牧場16667公頃,地跨巴州和靜、焉耆兩縣。墾區受開都河、博斯騰湖影響,冷熱變化不十分劇烈。團部所在地為開來鎮,是全團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信步218國道由新疆焉耆縣—七個星鄉向西,翻過一座綿延起伏的山坡,視線豁然開朗:開闊的平原上,鋪展著一塊果紅柳密的綠洲。一條白玉緞帶般的河流平緩流過,綠洲靜臥在藍天白雲下,如一塊玲瓏剔透的翡翠,晶瑩圓潤里散出從容和靈氣。這塊“翡翠”就是農二師二十一團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十一團
  • 地方:焉耆盆地西北部
  • 類型:農二師二十一團場
  • 面積:31646.67公頃
歷史朔源,建制沿革,戈壁呼綠出,科技富開來,小鎮新貌,未來藍圖,

歷史朔源

二十一團墾區所在地依山傍水,地理條件得天獨厚且歷史發展悠久。據資料考證,2500—3000年前即有人類在這一帶活動,其經濟形態以畜牧為主,兼有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從兩漢至中唐,這裡成為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焉耆國屬地,是絲綢之路的重鎮之一。唐鹹通以後,地屬回鶻,宋屬西遼,元屬別失八里省,明為察里斯城所轄,清初為準葛爾部占據。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營部土爾扈特台吉渥巴錫舉義東歸後,清政府將這—帶土地賜封予滿汗王渥巴錫。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土爾扈特漢策愣納木扎勒督率汗旗下牧民修渠墾荒,發展農耕,以各旗的名稱或自然溝壑命名所修的渠道,故有開來烈渠(後稱開來渠)、大小巴倫渠、查通溝等。1949年11月5日,農二師前身步兵第六師師長張仲瀚率十七團副團長謝高忠一行50人抵達焉耆後,開明的滿汗王福靜鄔靜彬在共產黨的政策感召下,將開都河沿岸一部分封地(即采邑)捐獻給部隊建立家業,美麗的小鎮從此誕生。

建制沿革

二十一團前身為1947年2月在山東渤海地區組建的渤海軍區教導旅二團;11月部隊到達河北武安後,歸屬西北野戰軍建制,改稱第二縱隊獨立第六旅十七團。這支部隊組建以後,即轉戰西北戰場,參加廠運城、宜川、黃龍山、荔北等大小三十餘場戰鬥,為祖國的解放事業建立了豐功偉績。1949年2月,中央軍委將獨六旅十七團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六師十七團。 1950年,部隊進駐新疆,承擔了戰鬥隊、生產隊、工作隊的三重任務,1953年集體整編轉業,改稱農二師第五團。1969年7月1日,兵團下達改變番號的命令,五團農場易名為農二師二十一團。在長達50年的墾植過程,二十一團經歷了四次搬遷,發展中又遭遇“文革”挫折,但全團職工在團黨委的領導下,抓住機遇,把二十一團屯墾事業再次推向輝煌。 二十一團現下轄基層單位29個。2005年底,全團總人口11203人,農作物總播種面積5438公頃,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3100萬元。如今的二十—團,地肥水美,物產豐饒:春天,百花齊放,春風拂柳,現代化大型機械在農田裡馳騁;夏天,滿目蒼翠,綿延的白楊樹直插雲霄,群鳥在枝葉間歡唱.——望無際的田野生長著各種莊稼,像巧手精心編織的地毯,整個農場是那么安靜、遼闊、富有生氣。秋天,果樹的枝頭掛滿了銀色的碩果,豐收的喜悅堆滿了人們的笑臉,像田野中盛開的菊花。整個農場一派生機,令人陶醉。

戈壁呼綠出

1950年,十七團進駐開都河畔,這裡除了1人高的芨芨草灘外,一棵樹都沒有。遠山近岡,光禿裸露。生命的綠色成了人們的奢望和夢想。而今,勤勞勇敢的二十一團人經過50餘年的不懈努力,在這片昔日荒灘上勾劃出一片塞外江南的風光。 1986年二十一團獲得了國務院“三北防護林建設領導小組和林業部”授予的全國植樹造林先進單位。 1994年二十一團捧回了全國綠化委員會頒發的“全國部門綠化300佳單位”銅牌,同時獲得“兵團綠化50佳團場”榮譽稱號。1996年全國綠化委員會再次授予二十一團‘全國部門綠化造林400佳單位”稱號和兵團標準林業單位。2002年獲兵團標準化林業單位。 二十一團現擁有林地1372公頃,耕地林木覆蓋率達26.08%,農田林網化程度達99.8%。 進入新世紀,二十一團將建設綠色生態經濟林納入發展大計之中,以不占用耕地為原則規劃發展到2000公頃。2003年初春,天空中還帶著北風的呼嘯,冬雪未曾消融,墾區西面的戈壁灘上,人們一字形排開,在沉積千百年的砂礫石層中栽下了杏樹、白楊、葡萄、紅棗……,占地494.53公頃的綠色經濟生態林展現在人們的視野里。同時防護林、加壓滴灌系統、電路等配套設施也相繼完成。 綠色如濤,綠色如海,綠色改變了戈壁荒漠,也調節了團場的小環境。置身其中,林渠如畫,綠樹搖曳,蒼翠如蓋,鮮花艷麗奪目,道路四通八達,宛若塞外的避暑莊園。

科技富開來

秋天,當你走進二十一團,就仿佛進入了一個五彩繽紛的童話世界。眼前,果園裡散發清香的果子令人駐足;遠方,那山坡上、院落間、屋頂上鋪滿了火紅火紅的辣椒,更是搶人眼目,連流淌而過的開都河,都映滿了喜悅的紅色。開都河,又稱通天河或流沙河,是一條具有神活色彩的河流,傳說《西遊汜》中的沙和尚據此為妖,後隨唐玄奘西天取經。就在這裡,二十一團的幾代軍墾人,同樣創造著現代神話。 由於南有霍拉山,北靠開都河,使二十一團形成個獨特的“小氣候”,非常適合種植辣椒、番茄等經濟作物。經過20餘年的科學種植,如今二十一團種植的番茄已成為新疆中基公司最大的原料供應基地之一,也是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基地之一。不僅如此,二十一團這個以農、業為主的團場,依憑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更加注重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從2003年起,二十一團大力推廣精準灌溉,番茄育苗移栽,新品種推廣,番茄、辣椒開溝、鋪膜、點種、敷土一條龍機械化作業四項新技術。2005年辣椒種植1930公頃(28950畝),畝單產370公斤,比2003年提高75.3公斤。其成品鐵皮椒、韓光312、亞萍、綠寶等品種商品率高,個大、色紅;番茄種植1270公頃(19050畝),畝單產8.382噸,比2003年提高1.268噸。其成品產量高,皮厚肉多,色澤鮮艷,固形物含量高,耐貯藏。不僅受到中國人的青睞,而且出口遠銷東南亞、韓國和日本。 紅色的小辣椒、小番茄,築就一條紅色的通道,讓二十一團職工看到了外面的大世界,讓他們靠勤勞就過上了火紅的小康生活。

小鎮新貌

樓房林立,綠樹環抱,街道寬敞,生活富裕是二十一團幾代軍墾人的期望,如今,這一切在幾代人辛勤耕耘的土地上實現了。 從1999年起,團黨委就著手鋪築場內四級省級公路,使場內公路連連通,柏油公路通車率已達100%。在不斷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職工收入的同時,團場把職工的安居工程也放在重要的議事日程上,在兵團“團部城鎮化,連隊園林化”的政策推動下,二十一團投入巨額資金,改變著開來鎮面貌。2004年,二十一團進入兵團首批38個小城鎮建設序列,總投資2200萬元拉開了小城鎮建設帷幕。在小城鎮建設中,二十一團結合地緣、資源優勢突出軍墾特色,規劃中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團部以團辦公大樓為主體,街道兩旁以職工文化中心和招待樓為兩冀,鎮區街道植花種草,夾道風景樹木更為鎮區增添了園林野趣。銀行、郵電局、中國小校、幼稚園錯落有致,掩映其間。投資20多萬元的老年門球場、休閒廣場,掩映在婆娑垂柳下,露天健身器械更是老人和孩子們休閒、嬉戲的天地,老人們在朝霞中跳起優美的扇子舞,練起柔中帶剛的長劍,英姿颯爽不失當年的風範。夜晚,在迎賓路、人民路、外來路寬闊的街道上人們散步、納涼。路兩旁的夜市,賓客滿座,談笑聲被夏日的微風帶向遠方。造型優美的街燈與天空閃爍的星星交相輝映,使團場的夜晚華麗又不失田園的純樸寧靜,二十一團黨委在加快小城鎮建設的同時,注重拉動團場二、三產業和城鎮經濟發展。2003年引資300餘萬元,建設了占地3000平方米的農貿市場,現已開始笑迎八方賓客,外地經營者已占到30%,成為團場周邊相鄰鄉鎮農民推銷農產品的集散地,有力地推動了城鎮經濟的發展。

未來藍圖

隨著“十一五”經濟發展規劃的啟動,二十一團黨委按照“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的要求,堅定不移地走科技興團之路,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圍繞“十一五”規劃,二十一團以結構調整為主線,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高新技術推廣套用為突破口,因地制宜,以獨特的地理條件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繼續鞏固種植業的基礎地位和支柱作用,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加快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加大科技推廣力度,重視優良品種的引進和推廠。在建立完善良種繁育體系的同時,加快良種的推廣和繁育技術,重點抓好“加工番茄良種繁育基地”、“制乾辣椒3333公頃(5000畝)良種繁育基地”建設項目。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的現代化裝備水平,初步實現精準農業模式,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完成“萬噸制乾紅辣椒基地”及“批發市場”項目建設,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種植、經營模式,實現生產的跨越式發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