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晚景

乾隆晚景

《乾隆晚景》一書的出版社是經濟科學出版社,作者是高王凌,出版時間是2013-5-1。

基本介紹

  • 書名:乾隆晚景
  • 作者:高王凌
  •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5-1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目錄,前言,

基本信息

叢 書 名:學人文庫
作 者:高王凌 著
出 版 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5-1
版 次:1 頁 數:240 字 數:195000
印刷時間:2013-5-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514131635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比起前五十年,乾隆晚年成為乾隆朝統治最為失敗,最令人詬病的一段。與前兩本寫法頗有不同,本書針對幾種成說提出不同意見,似乎是要為乾隆帝作一點辯護:他失敗的原因,或因政事廢弛?或因官吏貪腐?或因和珅一人作祟?或缺乏眼光,以致失去了一個可能的機會(如在國際貿易上)?……最大的爭議,可能還是在於所謂的“政事廢弛”。人們心目中想像的“專制集權”,在這個廣土眾民、具有高度流動性的國家,其實談何容易?乾隆三部曲中提及的另一個人物是劉松齡,本書予以重點詳述。另外,作者三十餘年清史研究的方法論也得以列示,與讀者見面。最終,乾隆仍不能不帶著偌大的遺憾,告別這個世界,撒手而去。而我們的乾隆三部曲,也就此可以告結。

目錄

一、乾隆晚景
1廢弛之惑
2貪縱之謎
3何來的歷史機遇
4無以承負的衰敗
二、乾隆朝來華傳教士劉松齡
1劉松齡,最後的耶穌會士
2劉松齡筆下的乾隆十三年
3宗教與科學——雙重的失敗
4劉松齡熱在中國
三、乾隆及清史研究的若干問題
1求學偶得——我在清史所三十年
2關於方法問題的課堂討論
3我眼中的清代經濟史
4關於清代政治史研究
5中國歷史的正面貫通
6評《乾隆十三年》

前言

當我提筆寫這篇序言之時,就表明我的“乾隆三部曲”要出齊了。從《乾隆十三年》,到《馬上朝廷》,到現在的這部《乾隆晚景》,一共三本。所謂三部曲,本應是一本書,是一齊寫就(當然,也有個先來後到,一笑)。但我幾乎從沒打算把它們放在一起出版,叫做《乾隆》什麼的。
明眼的讀者一定早已看出,這幾本書的篇幅前後長短不一,以致《馬上朝廷》以三十年之久,不敵第一部之十三年。第三部《乾隆晚景》從第六次南巡(乾隆四十九年)之後寫起,加上嘉慶的三年多時間,滿打滿算,也有近十五年,與《乾隆十三年》約略相當,但篇幅就更短了。以致不得不加以多篇附錄,難逃“濫竽充數”之譏。就其內容來說,這幾本仍是語多“含蓄”,許多問題似乎並未說透,也對它們的篇幅造成一定影響。也許,是筆者有意如此,也許,這就是他的作風,而非其他?也許,這樣“含蓄”,恰說明我們所謂歷史,還是以猜測的成分居多。
顯然,第一個階段《乾隆十三年》已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完全可以單獨出版。它也是我最費心,下工夫最多的一段。它始於三十年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還“困於”經濟史的時期。對於乾隆朝的整個歷史,相比而言,則仍然缺乏了解。多虧經濟科學出版社的幾位朋友,獨具慧眼,不但看中了她,還在她之後,連續推出幾本,遂有了這個序列(所謂“乾隆三部曲”)。不是他們,恐怕還不可能。
但不管怎樣,現在很多事情我都準備放下,不再“逞強逞能”。對於乾隆,我也不覺有那么多好寫的了——所以此書篇幅只及前者三分之一——不是我累了,恐怕倒是皇上累了,也老了。當然,比起前五十年,這成為他統治最為失敗,最令人詬病的一段。雖然他的眼光還是那么犀利,手腕還是那么老辣,但“無可奈何花落去”,怕是有些力不從心了。
本書(《乾隆晚景》)分為三個部分,它與前兩本的寫法頗有不同,是提出了幾個方面的質疑,即針對四種成說提出不同意見,或是說與之“唱對台戲”。似乎是不由得還要為乾隆皇帝做一點辯護:他失敗的原因,是不是因為政事廢弛?或是官吏貪腐,或因和珅一人作祟?或缺乏眼光,以致失去了一個可能的機會(如在國際貿易上)?諸如此類的機會是否存在?是不是在經濟發展上已經途窮財盡,或因人口過多,而無可救藥?……這些好像都有一點似是而非,又像又不像。
最大的爭議,可能還是在於所謂的“政事廢弛”。人們心目中想像的“專制集權”,在這個廣土眾民、具有高度流動性的國家,其實談何容易?就拿追捕逃兵一事來說,參考乾隆三十三年“叫魂”的案例,其關鍵的有名嫌犯,尚且不能坐實,何況第二次金川之役以來幾次戰爭中成千累萬的逃兵?乾隆十二年的教案,按說是最嚴厲的了,以致引起劉松齡一輩傳教士的憤怒。但是根據最新發現的外國史料,卻不難發現,好幾起違法傳教的外國人,都被地方政府保護起來,暗自遣送出境。所以我稱其為一個“上下相蒙”的“二相世界”。看來,這是“帝國”的政事所需,是不可以戳穿的(參見拙作《這才是真歷史》,《華夏時報》2012年9月5日)。
結果,自然是“令不行,禁不止”,拿乾隆前十三年與最後十三年相比,看來情況是大不同了。但又有誰能說出當日情況究竟如何?所以,我們還是按照古書存疑的辦法,擺在這裡,讓讀者評判。在我看來,這裡最重要的一點,是千萬不要認為“真理都在自己手中”。
看來,要想對當日客觀形勢做出交代已不容易,更難的是寫出當事人的主觀心態,既寫出一個朝代的歷史,也寫出個人的心路歷程。
儘管皇上依然精力旺盛、才力過人,但他最終仍不能不帶著偌大的遺憾,告別這個世界,撒手而去。
我們的“乾隆三部曲”,也就此可以告結。
本書擬分三個部分:
第一,乾隆晚景;
第二,乾隆朝來華傳教士劉松齡;
第三,乾隆及清史研究的若干問題。
其一,關於小書的寫法,似乎還有一些值得檢討之處。比如,像朋友所說,乾隆朝史事確實有太多可以用來“借古諷今”。但筆者初意卻不及此,同時,(至少從第二部起)也無太多的思想、理論想要表達,更多的還是期望讀者自悟,如是而已。
在《乾隆十三年》里,小書的“中心思想”似乎還比較明確,各有獨立的篇章。其後似乎就沒有了。其實,我的打算就是接著講述乾隆朝的故事,也不敢說是“標新立異”,而是表示乾隆朝歷史還有這樣一種寫法,大約處處與他說不盡相同罷了。面對這樣一個千姿百態、複雜的時代,不能不展現其不同的面向,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不諱過,不忌善,不因人廢言,不以過掩功,希望多少能還其“本來面目”,如是而已。總之,這是一個處於“大轉折”之中,並非能夠“一言以蔽之”的時代。也可以說是一個“好壞摻半”的年代,其間有正面的值得大書特書的一面,也有反面的令人憤懣難平的一面(愈是到這種時候,語氣愈是應沖淡平和)。
其二,本書加入劉松齡研究,一部分原因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馬戛爾尼來華,處處都有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影子——如此分析尚無先例——也就又一次拉近了我們與劉松齡的距離;另一部分原因,是想再次強調其時中外歷史的關聯。劉松齡的那些想法——不管你喜不喜歡,愛不愛見——恐怕或隱或顯、或遲或早,都會對中國發生很大影響。我過去曾說“近三百年為一個歷史”,對此怕是不能太短視了,不能隨意把它割裂了看。
其三,第三部分選擇的原因之一,是最近經由幾個大學的講課,頗有應增入治學方法課程的感觸,——它們不是從外國(多半還是經“二道販子”之手)販來的“片兒湯”,或所謂“科學”理論,而是經過自己體悟的實實在在的一些東西,——因此也是有為而發(它也占據了本書的很大篇幅)。
不多說了,何況——孔門主張“有來學,無往教”,我們已經批評太多(無論在“乾隆三部曲”的哪一部中),難道還要想改變誰人?——休息一會,休息一會!
是為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