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果糖口服液

乳果糖口服液

乳果糖甜度大於乳糖小於蔗糖,Sellwanoff反應(+),Fehllng實驗(+),乳果糖有五種可能的同分異構體,具有與果糖相似的旋光性質,吸濕、易溶於水,溶解度為76.4±1.4%(W/W),甲醇—水結晶呈六角無色板狀,熔點169.5—170.4℃,於226℃溶融分解,乳果糖口服溶液含乳果糖50%(W/V)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乳果糖口服液
  • 外文名:Lactulose Oral Solution
  • 分子式:C12H22O11=342.30
  • 時間:1930年
產品介紹,藥理作用,套用現狀,套用情況,

產品介紹

品 名:乳果糖口服溶液(潤秘夫)
化學名:4—o—β—D—吡喃半乳糖—D—呋喃果糖
英文名:Lactulose Oral Solution
分子式:C12H22O11=342.30
1930年門傑麥爾(Montgomery)和哈德遜(Hudson)在研究寡糖的物理性質和構象關係中,用乳糖合成了一種新的酮糖—Lactoketose(乳酮糖),後來又稱Lactulose(乳果糖),當時人們並沒有意識到乳果糖的醫藥意義。
1957年澳大利亞生物學家培特勒(Petuely)證明了乳果糖是雙歧桿菌增殖強力促進因子,並確定了其化學結構,發現成人服用乳果糖後腸內雙歧乳酸桿菌增生,糞便PH值下降,並有緩泄作用。1964年霍夫曼(Hoffman)又發現只有革蘭氏陽性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LD族鏈球菌)能夠使乳果糖分解,產生乳酸和醋酸,首次闡明乳果糖細菌代謝過程。1966年柏次爾(Blrcher)發現服用乳果糖後能促進缺乏尿素酶的雙歧桿菌生長,並且能充分利用腸內氨氮合成菌體蛋白,又能產生短鏈脂肪酸,增加腸道酸度,減少氨的吸收,並抑制產生尿素酶的嗜鹼性革蘭氏陽性菌(大腸桿菌等)的生長,減少氨的產生,經反覆臨床驗證乳果糖有降低血氨的作用,用於治療肝性腦病獲得成功,為此藥的臨床運用揭開了新的篇章。1979年莫勒尤(Magllnlo)用乳果糖治療病毒性肝炎,發現有降血漿內毒素作用。1980年-1981年雷赫爾(Liehr)發現乳果糖在體外能夠抑制內毒素的鱟實驗凝集反應,減輕D—氨基半乳糖(Gal—N)所致的大白鼠肝損傷,認為乳果糖具有抗內毒素活性的作用,並用於治療肝腎綜合症。1985年長春白求恩大學、北京中國康復中心金學源教授等證明了乳果糖對肝臟病人內毒素血症(ETM)的清除作用。
1971年國外開始有人研究乳果糖治療慢性腎功能不全(CRF)。認為乳果糖有增加尿毒症病人糞中的水分、氮、氨、鈉和鉀的排泄作用外,還具有降低血漿尿素氮作用,病人在接受乳果糖治療後,血漿尿素氮的濃度平均降低了25%,放寬了對CRF病人的飲食限制,推遲透析時間,國內近年來已有有關報導,並獲得很好的療效。
1994年北京康復中心博愛醫院臨床實驗室用乳果糖治療及防止腸內毒素,治療腸炎。1995年英國資料報導:乳果糖有抗內毒素作用,用於治療腸炎(包括結腸炎)。1992年義大利資料報導:肝硬化病人每天口服乳果糖,30天后免疫功能增加。1991年英國102位病人,有阻塞性黃疸病人在術前服用乳果糖可以防止術後腎機能障礙。

藥理作用

1、乳果糖的體內代謝
乳果糖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一種人工合成不吸收性雙糖,在小腸內不被吸收,可被結腸細菌分解成乳酸和醋酸,其細菌分解圖如下:
乳 果 糖
半乳糖+果糖
1— 磷酸半乳糖
1— 磷酸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6—磷酸果糖
1.6—二磷酸果糖
3 —磷酸D—甘油醛+磷酸二羥丙酮
1.3 —二 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乙醯CoA+甲醇
↓ ↓
乳酸 乙酸+乙醇
乳果糖在腸內主要代謝細菌是革蘭氏陽性菌,特別是乳酸桿菌和蘭斯非德D族鏈球菌,乳酸是主要代謝產物,降解主要發生在右側結腸。乳果糖在腸道被細菌分解迅速而完成,體外實驗乳果糖在30分鐘內或更短的時間內就被細菌完全分解,Bond證明乳果糖灌胃後4分鐘內就被細菌分解。
2、乳果糖的藥理作用和機制
(1)導瀉作用:由於人體小腸黏膜不存在分解乳果糖的雙糖酶,乳果糖具有雙糖的滲透活性,可使小腸內的水、電解質等保留在腸腔內產生高滲效果,加上乳果糖到達結腸被細菌分解成低分子酸,酸化腸道,「H+」增加,刺激腸蠕動,其細菌代謝產物的滲透性作用,吸收體液入腸腔,軟化大便,從而起到緩瀉作用,其不直接作用於肌腸和腸神經,並且緩瀉作用無毒性和依賴性,用於治療老年性便秘和慢性功能性便秘。
(2)治療肝性腦病:健康人體內代謝產生的氨和由消化道吸收到體內的氨,均在肝臟內代謝無毒的尿素排出體外,當肝功能衰竭、肝硬化門一體側支循環形成,或門腔靜脈吻合術後,腸道內吸收的氨不能在肝臟代謝,使血氨升高,干擾腦能量代謝,引起一系列中樞神經系統症狀(門一體分流的嚴重併發症過去稱肝性昏迷)。
乳果糖酸化腸道後,使腸內氨轉變成銨(NH3+H+ NH4+ ),而血中的氨則通過腸黏膜不斷擴散汝腸腔(酸透析作用),使靜脈血氨的作用,增加菌體氮;還可通過促進腸內乳酸桿菌大量增生,抑制革蘭氏陽性腐敗菌的繁殖,從而減少其蛋白質的分解代謝,細菌產氨減少。此外用藥後的腹瀉作用,縮短了糞便與細菌的接觸時間,也減少了細菌產氨,增加細菌對氨的吸收,使氨進入細菌的蛋白質中,同時加速氨的排泄。通過上述機制,乳果糖起到降血氨治療肝性腦病作用。自60年代以來乳果糖用於臨床,一直是治療肝性腦病的有效藥物。
(3)乳果糖抗內素作用:近年來人們注意到乳果糖的抗內毒素作用,並且證實了乳果糖的抗內毒素作用。但目前乳果糖抗內毒素的機理尚不清楚,有人認為乳果糖所以能抗內毒素是通過小腸內毒素吸收池實現的,即乳果糖口服後幾乎不被吸收,經腸道細菌分解成短連脂肪酸,從而降低腸道PH,扶持發酵菌,抑制好減性腐敗菌的繁殖,從而使腐敗菌產生內毒素減少,加上其不被吸收在腸道中形成高滲狀態,使腸內容物增加,產生緩瀉作用,從而縮小腸道內毒素吸收池,減少內毒素血症(ETF)的發生。也有人認為乳果糖有直接拮抗內毒素作用,即 = 1 \* GB3 ①乳果糖與內毒素在體外一起卵育可使內毒素活性下降; = 2 \* GB3 ②靜脈套用乳果糖能阻止半乳糖胺性肝炎的發生; = 3 \* GB3 ③口服乳果糖後網狀內皮細胞吞噬下降; = 4 \* GB3 ④腹腔疾患是小腸吸收乳果增加,以上均提示乳果糖可能有直接對抗內素的作用,至於乳果糖是否直接使內毒素分解失活,還是與內毒素結合後使其失活,或保護內毒素的靶器官,尚需進一步研究。此外還有人認為以上兩者兼而有之。
(4)乳果糖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CRF)
1971年Hedger等首先研究採用乳果糖(Lactulose)治療尿毒症(CRF)。其構想是乳果糖及其他一些可發酵的碳水化合物可抑制腸菌產生氨及腸黏膜對氨的吸收減少。實驗證明,服用乳果糖後,糞便中總氮和氨排泄量增加,但血尿素氮稍有降低,認為可以提高尿毒症病人的蛋白攝入量與耐受量,減少透析次數,特別對顯著水、鈉瀦留的CRF病人,有治療價值。
乳果糖治療尿毒症(CRF)作用機理是:口服乳果糖後,乳果糖通過抑制腸菌產氨及減少腸道黏膜對氨的吸收,切斷了尿素氮的腸肝循環,降低血氮水平,使提供給肝臟合成尿素的原料減少,從而降低血中尿毒素氮的濃度及減輕尿毒症症狀的作用。
(5)乳果糖是雙歧乳酸桿菌的強力增殖因子:
乳果糖在腸道內不被吸收,可被結腸細菌(雙歧桿菌、乳酸桿菌、LD鏈球菌等革蘭氏陽性菌),分解成乳酸和醋酸,使腸道PH值降至6以下,抑制好鹼性腐敗菌(大腸桿菌、副大腸桿菌、變形桿菌、傷寒菌等革蘭氏陽性菌),促進對人體有益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增殖,從而改變腸道菌群。雙歧桿菌是有益於人體的腸內寄生菌,在腸道里構成了一個強大的有益菌群的生物屏障,保證了人體腸內的微生態平衡,可以促進嬰兒的生長發育,並有抗衰老預防結腸癌的作用。多年以來乳果糖在國外被用做食品添加劑,加入乳類及其它食品中,中國近幾年來在保健飲料、奶粉、保健食品方面的套用正起步,有待進一步研究開發。
(6)副作用:
乳果糖幾乎無毒性,口服後可有腹漲、腹部不適,劑量過大發生腹瀉、脫水。調節劑量後不久就會自動消失。有報導口服乳果糖治療肝功衰竭出現高鈉血症,被認為是乳果糖引起腹瀉導致失水大於失鈉的結果,乳果糖大量口服後不排便,可引起代謝性酸中毒,長期大量口服應注意水、鹽和酸鹼平衡,動力性腸梗阻禁忌使用乳果糖通便。此外,乳果糖製劑中含有一定量半乳糖,所以半乳糖血症患者(半乳糖-1-磷酸尿苷轉移酶缺乏)禁用。但此病及其少見(1/20000)。
乳果糖主要用於防止治療慢性肝病及重症肝炎引起的肝昏迷和便泌,效果良好,近幾年來發現乳果糖具有消除內毒素血症和其它藥理作用。這些藥理機制尚待進一步闡明,更深入的研究將為開發乳果糖臨床新用途及合理用藥提供依據

套用現狀

1992年9月,在德國漢諾瓦召開了國際乳果糖套用大會,會標是“乳果糖的新挑戰”。乳果糖從發現到套用到臨床治病近一個世紀的時間,人們發現他的用途越來越廣,對它的研究越來越深,無論是治療肝病,還是消化道疾病,或是用於延年益壽上都是當今世界的研究課題,現將國內外套用情況介紹給醫療工作者,以便參考。
自從1957年培特勒發現乳果糖是雙歧桿菌增殖因子,1964年霍夫曼又發現只有雙歧桿菌、、乳酸桿菌、LD族鏈球菌能夠使乳果糖產生乳酸和醋酸,首次闡明乳果糖細菌代謝過程。1966年柏次爾發現服用乳果糖後能促進缺乏尿素酶的嗜鹼性革蘭氏陽性菌(大腸桿菌等)的生長,減少氨的產生,經反覆臨床驗證乳果糖有降低血氨的作用,用於治療肝性腦病獲得成功。1979年莫勒尤用乳果糖治療病毒性肝炎,他發現有降血漿內毒素作用。1980年到1981年雷次爾 發現乳果糖在體外能夠抑制內毒素的鱟試驗凝集反應,減輕D——氨基半乳糖所致大白鼠肝損傷,認為乳果糖具有抗內毒素活性的作用,並用於治療肝腎綜合症。
我國套用於臨床是1982年北京醫科大學田更善教授,他在乳果糖臨床套用上具有先導地位,強調了乳果糖因人而異使病人保持軟便每日2-3次,對於反覆發作的肝性腦病預防和治療要長期使用,對於慢性肝炎用藥,可以減少氨和內毒素的吸收,可以增加重症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蛋白質食量,儘快幫助病人恢復健康。
1984年,上海中山醫學院李平教授在“中華內科學雜誌”上發表文章,報導22例重肝炎發內毒素血症,都不同程度發生迷散型血管凝血的上消化道出血,肝腎綜合症、內毒素血症,嚴重威脅重肝病患者的生命安全,並且作表指出,不論急性、慢性肝炎和肝硬化都發生不同程度的內毒素血症。1985年以來長春白求恩大學、北京中國康復中心金學源教授用我廠生產的乳果糖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試驗工作,特別著重做了乳果糖治療內毒素血症的研究和臨床套用,金學源教授對急慢性肝病患者伴發的內毒素血症,口服乳果糖,其血漿內毒素可在24小時內降低,給大量灌服乳果糖,可清除正常的門靜脈內毒素,在灌服後十五分鐘見效,可維持4小時以上。金學源在實驗中觀察到給大、小白鼠口服乳果糖,能防止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纖維化,從而能防止慢性肝炎向肝硬化轉化。從以上的報導和實驗,結合這幾年的臨床檢驗證明,對急、慢性肝病和重症肝病患者,一入院就開始用乳果糖,能防止綜合症的發生,大大縮短了肝病的療程。

套用情況

1992年9月在德國漢諾瓦國際乳果糖會議前後,關於乳果糖研究套用情況簡介如下:
(一)用乳果糖治療高膽固醇血症,乳果糖能刺激膽酸排泄,降低血中膽固醇,同木素結合能完全防止膽結石的發生。
(二)口服乳果糖可使尿毒症患者血中尿毒素氮降低,由於腸氮吸收減少,切斷了尿素氮腸肝循環,尿素氮減少,減輕神經系統中毒。
(三)口服乳果糖有明顯預防肝纖維化的作用有延緩慢性肝炎向肝硬化發展的作用。國外報導乳果糖有使肝硬化時受抑制的血細胞免疫系統的活化作用。
(四)國外報導;阻塞性黃疸病人手術前服用乳果糖可預防術後腎功能衰竭的發生。
(五)乳果糖有明顯降低腦內單氨類物質的作用,糾正腦內神經遞質代謝紊亂。乳果糖可切斷尿毒素氨和肌酐的肝腸循環,具有抗氧化作用,減少肌酐氧化成甲基琥珀胍的產生,減輕神經中毒,對輕度中毒、腎功能不全有肯定療效。
(六)口服乳果糖可使肝病患者血液中支/芳鏈比值提高的作用,可促使氨的排泄,減少氨的吸收,谷氨酸和支鏈胺基酸消耗減少,因此可使支鏈胺基酸增加。
(七)日本文獻報導:乳果糖對免疫功能低下的病毒性肝炎患者,有明顯激活C3C6C9補體作用,有降低病理性球蛋白,促進肝臟白蛋白合成的作用。
(八)日本山崎省二、木村、厚井報導:雙歧桿菌所產生的物質能降解亞肖胺等有毒物質,能刺激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可增強機體抗病免疫力,預防癌的發生。
(九)國外報導:乳果糖能增強機體細胞體液免疫,提高人體對感染的抵抗力。
(十)乳果糖有廣泛套用於微生態方面:
(1)抑制腸道有害細菌的過度繁殖,維持腸道菌群平衡,治療因腸道紊亂等消化系統疾病。乳果糖是雙歧桿菌增殖因子,雙歧桿菌通過磷壁酸與腸黏膜上皮細胞緊密結合與其它厭氧菌占據腸黏膜表面,形成一個生物屏障,抵禦傷寒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的侵襲,雙歧桿菌產生的酸性物質,能抑制致病菌的生長繁殖,抵抗外來病源菌感染。
(2)雙歧桿菌能在腸道里自行合成維生B1B2B6B12EK葉酸。能產生多種微量元素——鋅、猛、銅、鐵、磷、鈣。
(3)雙歧桿菌代謝產生酸使氧化還原電位下降。有利於鈣、鐵和維生素D的吸收,能預防貧血和佝僂病,促進兒童的生長發育。
(4)雙歧桿菌的酵解作用能幫助消化,促使蛋白質分解為多種胺基酸,脂肪酸分解為脂肪酸,糖分解為乳酸,有助於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
(5)雙歧桿菌能拮抗氧自由基、羥自由基和過氧化脂質,因此有延緩組織衰老的作用,實踐已證明母乳餵養嬰兒和長壽的白歲老人比人工餵養和普遍老人的糞便中雙歧桿菌數多達10-100倍,從而說明雙歧桿菌對人一生中生長、發育、防病、治病、延緩衰老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乳果糖做為這種菌最好的強力促進增殖生長因子,也是人們的最好選擇,所以世界衛生組織1992年,在德國漢諾瓦市召開了國際乳果糖會,打出會標“乳果糖新挑戰”說明了乳果糖對人類的重要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